互联网书摘:和计算机世界一见钟情

《颠覆者:周鸿祎自传》记录了周鸿祎先生从幼年时代开始,直到今天四十余年的传奇经历。在本书中,老周首次公开解密了360私有化过程中的诸多细节,以及自己在“3Q大战”中的心路历程。

周鸿祎的个人成长经历几乎就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的缩影,从90年代上大学期间在校园里销售反病毒卡,再到离职北大方正后创立3721;从与CNNIC的战斗,到成为中国雅虎的总裁;从互联网第一口水战,到改变互联网格局的3Q大战;从免费杀毒到360成功在美国上市……

周鸿祎创业道路上的诸多标志性事件,同样也是当时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关键节点。通过阅读他的自传,可以为我们了解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梳理出一道清晰的经线。

以下为部分节选:

文/周鸿祎 范海涛

初中三年,应试教育给了我一如既往的感觉,我还是感觉到“吃不饱”,学校教育不能满足我全部的求知欲。我依然保持了在课外生活当中寻找一片自己的天地的习惯。因此,我在阅读方面一如既往地保持了泛读的兴趣。

虽然在遵守课堂纪律方面我的表现不太给力,但是求知欲一直统治着我。初二的时候,我要代表学校参加一种智力竞赛,是那种一半考知识储备,一半考脑筋急转弯的竞赛。学校非常重视这次比赛,不但搞了内部选拔,还给优胜者搞集训。内部选拔我轻松胜出了,这让我特别开心。比赛输赢本身对我倒没什么吸引力,但我知道,凡是参加集训的人都可以随便使用学校的图书馆,这让我欣喜若狂。郑州八中的图书馆限制非常严格,一个班级只有一天能去借书,而且每次只能借一本。而参加集训的人可以享用全面开放的图书馆。我趁着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把学校图书馆的各种书看了一遍。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练就了速读的基本功。

白天在学校上课,放了学我经常去一个叫周涛的同学家里看书,他的父母在教育局工作,家里各类报纸杂志很多。当时很多有意思的杂志,《儿童文学》、《少儿文艺》等,我都是在周涛家里看的。在那个双卡录音机刚刚兴起的年代,同学们去周涛家多是冲着双卡录音机去的,大家一边听音乐一边群魔乱舞,有人跳迪斯科,有人跳那时特别流行的霹雳舞。而我去周涛家,最大的享受是窝在他的书堆里看书。我坐在那里纹丝不动,而心灵已经到了阿凡达的另一星球。

多年后,周涛是杜康集团的董事局主席。我俩在同学聚会时还会提起这段往事。他往往会捶我一拳,说:“当时爹妈给我买的书我全没读,都被这小子读了。”饭桌上往往是一片爆笑声。

在初中阶段,除了阅读,还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计算机第一次走进了我的视野。这无心的接触,却奠定了一生的挚爱。

当时在大洋彼岸的硅谷,美国已经悄然走进了个人电脑时代。《史蒂夫·乔布斯传》生动地记录下了80年代硅谷发生的事情:1981年,IBM推出了他们的个人电脑,乔布斯让自己的团队买了一台进行详细分析。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款很糟糕的产品。苹果公司在《华尔街日报》上刊登了一整版的广告,标题是“欢迎IBM——真的”。它把即将来临的电脑产业大战定位成了两家公司的竞争——生气蓬勃又叛逆的苹果和老牌巨头IBM。

在我刚刚上初二的那一年,1984年,苹果发布了红极一时的“1984”广告片。

广告中的女主角是意图挫败老大哥世界的反叛者,她穿着纯白色背心,上面印有一台Mac电脑,当老大哥在屏幕上宣布“我们必胜”时,女主角的锤子击碎了银幕,一切都在一阵闪光和烟雾中消散。乔布斯希望通过“1984”这部广告片向自己和世界重新确立他所希冀的自我形象。

我是多年以后读到这本精彩的传记时,感受到80年代美国硅谷欣欣向荣又叛逆的先锋精神的。但是1984年的我,只是一个爱做无线电的懵懂中学生,才刚刚开始接触神秘的计算机世界。那个时候,中国的计算机产业也只是如同一个学步的孩子,刚刚艰难起步。

我本来是对做无线电感兴趣的,从初中开始就在家里拆卸各种无线电设备,甚至在小摊上买各种电阻、电容自己组装音响。但是很快,我对硬件的热爱就升级了。

我父亲的单位分来了一个大学生,叫李朋德,是来武汉测绘学院做计算机工作的,被分配到了我爸爸的组。我爸爸常常把他叫到家里来玩。李朋德和我很投缘,每次他来都饶有兴趣地和我谈他的工作,其中一个内容就是组里刚刚安装的计算机。在他的描述中,计算机王国的神秘之处开始慢慢向我展露出来——计算机语言可以编辑程序,可以进行复杂的运算……我听着听着,心向往之,特别想知道计算机真正的样子。

那时候省测绘工作也刚刚开始引入计算机管理,我爸爸也开始学习计算机了,于是家里开始有了关于Basic语言的书。我是家里有书就会读的人,对于计算机这个领域刚刚萌发出一点热爱,所以对这本计算机编程的入门书自然也不会放过。

当时计算机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中国也刚刚打开国门,人们完全想不到这个领域会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兴趣不知不觉地进入这个世界的。我开始自己揣摩Basic语言,并深深入迷。虽然那个时候我还小,很多东西看不懂,但是我对计算机知识变得渴求起来。

记得爱上计算机语言之后,我得知班里有个同学的父母是轻工学院的,家里有一套计算机教材,感觉眼前一亮,央求那个同学把书带到班上来让我看一看,他对我说:“看书没有问题,不过你只能拿一张邮票来换,而且书看完你不能带走。”又是邮票?没有问题。我二话不说,又从集邮册里翻出了一张看家邮票。书也顺理成章地到了我的手里。我利用午休时间争分夺秒地翻看着这本晦涩无比的书,结果发现书里的东西实在太复杂了,我一点都看不懂,只好把书还给了主人。

尽管如此,我对计算机的兴趣被真正地引发了。

1985年,上海发行了第一份计算机报——《少儿计算机报》,这份报纸是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我一得知这份报纸创刊了,就迫不及待地让家里订了一份。从此,我最大的期盼就是等这份报纸寄到家里来,一打开报纸,我就可以和那个未知世界来一次酣畅淋漓的接触。

记得报纸第一次送来的时候,附送了读者一张彩色的键盘纸。那个时候我还从来没有见过键盘,因此对这张键盘纸特别珍爱,我和爸爸一起把它小心翼翼地压在写字台的玻璃板下。从那时候开始,我就经常对着玻璃板模拟打键盘。每次报纸来了,我都像享用一顿丰盛的大餐,慢慢品味着报纸上的美味珍馐。少年写的那一行行幼稚程序,为我打开了狭小世界的一扇窗户。

《少儿计算机报》是一份16开小报,当时在报纸上很活跃的一些小孩已经显露了计算机方面的天赋。很多人在今天已经成了行业里的极客。当时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的宓群,比我大几岁,正在上高二。当时他写了很多程序发表在报纸上,让我非常景仰。另一个经常在报纸上出现的名字是梁建章,比我高一届。他可以用计算机程序写诗歌,七言七律,让人佩服不已。还有一个姓阮的同学,我忘记了他的名字,只记得他当时上华东师大附属中学,可以用电脑画出竹子和熊猫。这些同龄人或者高年级学生做出的成绩,让我对如何编写出计算机程序感到非常向往。后来宓群加盟谷歌创投,之后转身创建光速创投。今天他依然在行业当中屹立潮头。梁建章后来成为携程网的CEO,也是互联网圈子里耳熟能详的名字。那位姓阮的同学,今天不知所终。

这份报纸对我人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除了介绍在80年代初初显峥嵘的少年同辈之外,还会介绍很多美国的各种计算机软件,就如同今天纷繁的手机App一样,各类应用让我眼花缭乱。我就像走到一个黑洞附近,不知不觉地被吸引了进去。尽管破旧的城市、沉闷的生活,以及正统的世界让我没有方向,但是计算机世界那扇窗已经略微地打开了,若隐若现的光照射进来,变成了我每天生活的希望。我自学Basic语言,感觉那语言比文学世界还迷人。

看出我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李朋德开始拿大人看的《计算机世界》给我阅读。当然,这份报纸的专业程度一下子加深了很多,完全超出了我一个初中生计算机爱好者的知识水平,即便如此,我也在囫囵吞枣地看。

多年后和同学相聚,他们谈起年少时候的我,说我当年很有个性,年纪轻轻竟然烫了鬈发,一头乌黑鬈毛的样子,眼神略带不羁,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不服气。也有人回忆起我当年在学校练习武功和柔道的事,我勤奋地在校园里练习鲤鱼打挺,后来还带着双节棍来学校上课。他们眼中的我,另类不羁,略带几分古惑仔气质。但是没有人知道,我当时已经沉浸在计算机世界里,如醉如痴。我仿佛看见了当年那个不羁少年,留着一头倔强的鬈发,在街道上行走,但内心其实早已神游到了一个深不见底的世界。

和计算机世界的一见钟情,冥冥中注定了我一生和这个领域耳鬓厮磨的命运。我是1985年到郑州一中上学的时候第一次真正使用计算机的。那双时常在写字台玻璃板上模拟敲打键盘纸的双手,第一次碰到了真实的键盘。从此,我的生活就是心有所爱的样子。

(0)

相关推荐

  • 周鸿祎:美国某情报机构对我国渗透潜伏10年,去年被360揪出来了(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

    周鸿祎:美国某情报机构对我国渗透潜伏10年,去年被360揪出来了(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

  • 技术出身的互联网大佬,广东占了两个

    对于互联网里面很多大佬靠写代码登上人生巅峰你怎么看? 据我所知,在很多互联网大公司中,多数CEO属于技术出身,对于白手起家而言的他们都是对技术有一定的掌握和专研,才能够对自己网络科技的成功做铺垫. 互 ...

  • 那些影响互联网发展进程的程序员们

    蒸汽时代带来了机械化,爱迪生的电灯点亮了世界的希望,而计算机和互联网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近乎爆炸的生产力震撼和鼓励了所有积极思考的人,程序员群体由此成为改变世界的主角. 世界首富比尔 ...

  • ​大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计算机

    如何成为赚钱高手 解放思想,就能释放人的潜力,就会解放生产力!人的贫 穷完全是因为自己的思想没有解放.人能超过别人身就是因为 在思想上.精神上,比别人强大.人废物,收入低,就是精神上. 思想上落后于别 ...

  • 互联网书摘:谷歌是如何运营的?

    2003年7月,埃里克·施密特已就任谷歌首席执行官两年.一天,他接到了迈克·莫里茨(Mike Moritz)的一封电子邮件.迈克是谷歌董事兼投资人,也是红杉资本的合伙人.他在邮件中建议: 希望你能考虑 ...

  • 互联网书摘:《用户体验要素》

    用户体验并不是指一件产品本身是如何工作的,用户体验是指"产品如何与外界发生联系并发挥作用",也就是人们如何"接触"和"使用"它. 一个最常用 ...

  • 互联网书摘:《认知盈余》

    读 <认知盈余>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在这个物质化的时代,有哪个行业能使得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不计酬劳的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恐怕最典型的就要属互联网了.不仅是因为很多人在自掏腰包创业,而且产 ...

  • 互联网书摘:《有的放矢》

    创业者的悖论 最初的创意仅仅只是大胆的猜测,而急于求成的心态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会不断加剧创业者对创意的迷恋,从而降低修正猜测的可能性. "有梦想.有热情.有恒心"只是必要条件,很多 ...

  • 互联网书摘:不创业,人生意义何在?

    所有的创业者都面临着很多问题,困惑不是个人的,是有共性的. 除了自身去摸索着石头走路,他们还可以通过学习,从那些在创业路上走得更远的创业者身上学到经验.教训. 这本书的主角--王兴,恰好就是一个很好的 ...

  • 互联网书摘:谈人工智能

    如果说互联网改变了信息基础设施,那么移动互联网则改变了资源配置方式. 我们既不能高估技术的短期作用力,更不能低估它的长期影响力. 陆奇称智能时代的核心本质是"knowledge in eve ...

  • 互联网书摘;让自己专注于一个标签

    事实说明,如果你的产品在行业内不能算是标志性的代表,那么产品就不可能获得用户的关注.这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不管我们的核心业务周围还有多少衍生产业,都必须保证最核心产品的标签是最为明显的. 看点: 作者对 ...

  • 互联网书摘:互联网下半场

      掌握了这六大铁律,就掌握了互联网下半场的入场券 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形态.与之前的泡沫不同,现在的互联网已经实实在在应用到生活中了.很多传统企业错过了互联网的上半场,没有把握住入口经济. ...

  • 互联网书摘:大数据时代

    互联网书摘:大数据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