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海玮:奶奶的挑花
黄梅挑花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俗称“彩挑”,又称“架子花”、“十字挑花”。 “黄梅有女皆挑花”。奶奶年轻时是挑花能手。奶奶挑花品种很多,我小时候见过的有帐帘、门帘、鞋垫、童帽、头巾、手绢等,保留下来的只剩一块青色大(dai)布头巾。奶奶告诉我,那是她14岁时第一个完成的挑花作品。我小的时候,冬天奶奶用它帮我裹头挡风保暖。我工作以后,不再用它,就叫奶奶送给我保管,实则收藏了。算起来,这个挑花头巾有近80年的历史。 全部图案分团花即中心花、填花、边花和角花及落款几个部分。团花挑绘的是天堂和龙宫图案,一边2只凤凰面对面上面祥云漂浮,旋转180度可见龙鱼虾蟹其中水草映衬。四角挑有各式各样的雪花图案;边花共12个人,一边6人,其中10人端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2人跪着敬茶,举办婚礼的场景;填花是琴棋書畫四个篆书字样;角花 挑有66个多宝塔。方巾一侧中间,竖行文挑有奶奶的名字“王山水手”。 奶奶曾告诉我,“挑花从起头到收针不能来回重复,必须心里想好整幅图案才开始起针,整幅挑完只能有一个收结。
奶奶心灵手巧,不仅会挑花还会缝衣服。1945年春节,奶奶18岁做新媳妇那年大年三十晚上,曾祖母对奶奶说:“明天初一,早上你出去接待拜年的客亲,我老了就不出去了。”按黄梅的风俗,新媳妇只能待在婚房,是不能到堂屋去接待客人的。奶奶微笑着打量婆母一番,明白了婆母的意思。待婆母入睡后,奶奶叫爷爷悄悄拿来婆母的上衣,把压箱的布料拿出来,按婆母的衣服大小,连夜裁剪缝制了一件新衣服,又叫爷爷去套在婆母旧棉袄外面。第二天早上婆母起床,看到旧衣服换新了,笑着对奶奶说,“水伢,等下还是我到堂屋去接待客亲。”奶奶微笑着点点头。婆母见人就夸,“是我媳妇帮我做的新衣服”。父亲和叔父小时候的衣服也是奶奶缝制的。我见过父亲小时候戴过的那顶挑花缝银娃娃饰品的带辫子的缎面童官帽。后来,给妈妈保管,如今不知弄哪里去了。我小时候的衣服也是奶奶挑灯夜缝的。记得有一年过年,在合作社工作的水福三表叔送给我2尺格子布,奶奶打算帮我做条裤子。一比划,短了几寸,为了找同样色彩的布料,奶奶牵着我2天跑遍老家周遭的向阳、王坝、张河、孔垅等代销店。
奶奶年轻时,见过奶奶挑花作品的县领导,推荐奶奶到武汉挑花厂工作,1953年1958年曾祖母和外曾祖母相继离世因为幼子没人带,奶奶婉言谢绝了。
1993年,我在县城参加女同学董玲的婚礼,看到她的嫁妆中有很多鞋垫,连起来摆了两脚盆,足足54双。我回来告诉奶奶。没想到,奶奶听了我的话,戴上老花镜连夜挑花纳鞋垫,还组织墩上的姑娘们帮助一起挑。待我出嫁时,奶奶送给我一摞鞋垫,令我惊喜不已。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我学习十字绣和水墨画还是儿子上大学以后的事。朋友们赞我有绘画天赋,我想这也许是奶奶给启蒙的吧。
如今奶奶走了,留给我满满的甜美的回忆。睹物思人,奶奶的音容笑貌无时不在眼前浮现。
作者:熊海玮 省致公党文化专委会主任、致公党黄石市委会副主任、黄石市下陆区政协副主席
围炉编委会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湖北黄梅民间文化和旅游的自媒体,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东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
推荐链接:
镜 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