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六叽的炊烟
木棉|六叽的炊烟
有人说,想念一座城是因为城里住了我爱的人。可是我想念六叽,却是想念奶奶做的美食。就像西晋张翰出洛阳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鲈鱼,纯羮,于是回家去一样,我和姐姐一起,决定重走六叽路。
六叽已经没有了我们的家,姐姐把车停在奶奶家原址 的门口,这个小村便迎来了许多好奇的目光,淳朴的乡亲热情的询问我们找谁?我们笑笑说谁也不找,他们的眼睛里又充满了疑惑,我说我奶奶家原来就在这里,她们当中年长的婆婆眼睛立即瞪大了,闪亮了:“哦,原来你们是二奶的孙女啊,将么改耶,长多代丢!”,忙叫她媳妇搬凳子,倒水,我们谢绝了她们的好意,继续往前走。
六叽的街道,现在看起来好狭窄,翻过坝,第一家应是油条铺子 ,当年我们躺在床上,风可以把油条的香味送到我的枕边,我问奶奶,为什么我们家不能天天吃油条?还有我奶奶家屋后的二狗子,他妈妈给他煎韭菜饼吃,奶奶说油条想不到,但是韭菜饼可以。
父母亲都不在六叽,我们没有田地,待夏收完毕,奶奶便带着我捡麦穗,奶奶把我安顿在树荫下,自己腰间系一棉花兜,向麦茬地走去,三寸金莲的脚,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炎炎夏日里,那一片接一片的麦茬,闪烁着电光,土地焦干烫人,烘烤出奶奶的汗水,给自己解渴,我看见奶奶干瘪的身子,肌肉贴在骨骼上,感觉生命之汁已经剩下不多。
奶奶把捡来的麦子用忙锤敲打,把麦粒洗干净,用对臼打,对臼上天时,我用棍子拨一下,这是给麦子去皮,回来用石磨磨面粉,把韭菜切碎,再打鸡蛋,加水搅拌,放盐,热锅加油,把调好的料放入油中,摊平,一会儿黄绿相间的韭菜饼就出来了,香喷喷,我大饱口福,说奶奶你也吃一个吧,奶奶说你吃吧,你吃了长个头,我吃了长皮。
沿着街道继续往前走,当年的合作社,铁匠铺,烧陶瓷的都在那一片,如今都不见,当年的他们去了哪里?街道上只有两百多米,房子破破落落,走到尽头是一片杨树林,六月的天,常常下雨,空气潮乎乎的,闷闷的,蘑菇就出来了,你低下头,侧着眼睛看,树根下,草丛里,到处都是蘑菇圈,奶奶把采来的蘑菇用线穿好,挂在屋檐下晾干。那新鲜的蘑菇炒鸡蛋,可以吃的我走不动路。
最喜的是八月,新谷收上来后,家家户户要“吃新”,吃新没有固定的日子,估计一村的人,新谷全部入仓之后,村里总有一两家杀猪,大家买肉,接亲戚朋友吃饭,一年的大收完了,感谢亲戚朋友的帮忙,每年这个时候,三个姑姑便安排好日子,轮流接我和奶奶,奶奶头天夜里便把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叠好,放在枕头下压着,第二天穿起来就有了模样,又把货郎担那里买来的红头绳给我扎上,手挽她的蓝色挑花的包裹,姑父的独轮车就到了,我和奶奶一人坐一边,一路上,那咿咿呀呀的声音好听极了。
远远的就可以看见姑姑家的炊烟,像蛇一样,袅袅飘向白云,奶奶的脸上堆满了笑,门口总有迎接我们的人,表姐在择菜,表哥刚从江边回来,渔网里的鱼儿还在蹦蹦跳跳。
餐桌上,最好吃的还是表哥从江里打的鱼,有一种鱼叫黄头昌鱼,鱼嘴和划水都是淡黄色,鱼肉嫩,鱼汤鲜,那味道直到现在没有赶超的。
我想念那个味道,姐姐说给三女打个电话吧,说我们来了。电话接通了,三女一阵惊喜,她现在是新开幼儿园的园长,表姐夫是初中的校长,他们在新开最好的酒店接待了我们,满桌的菜肴,三表姐说都是我喜欢吃的菜,我吃了,但并没怎么欢喜,倒是吃到了熟悉的三木丕鱼,干萝卜炖肉。后来我才知道,我思念的,我喜欢的,也许不是饮食本身,而是小时候,和奶奶在一起的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我想吃的菜,是四十多年前,自己还无忧无虑时吃的菜。
所以,故乡情结更像是:我想在那段时光里的家乡,和自己敬爱的亲人们在一起,好好休息一会儿吧!
作者:木棉 湖北龙感湖人 文学爱好者
一册在手,游遍黄梅不用愁!
《穿越时空赏黄梅》,是黄梅本土文学爱好者共同推出的力作,是黄梅县众多微信公众号中第一个结集成册的纯文学小辑。
本书共分梅香梅韵、梅风梅俗、梅友梅情三个小辑,收录文章104篇,合计15万字。作者有国家、省市级作家,文学博士,也有草根写手,内容涵盖了黄梅的历史文化、名人典故、风景名胜、风情民俗、特产美食、方言俚语、古村古道古遗址、乡情乡恋和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