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道正|| 清江烟雨润芳华
熊道正|| 清江烟雨润芳华
小池,南饮长江,北枕沃野,与古城浔阳隔江相望。镇东自北向南蜿蜒着一港清水,在此注成一口池塘然后流入长江,小池口因此而得名。就是这口池塘,每到暮春,萧萧春雨,霭霭薄雾,点点舟帆,依依杨柳,田田荷叶,鼓鼓蛙声。烟雨朦胧江天一色,如画的美景成为黄梅著名的古十景之一。
这口连港通江的池塘到底怎样冠以清江的头衔呢?坊间传说有这样一个版本:“在明朝万历年间,黄梅有位知县姓来名三聘,浙江萧山人,癸未进士,时任黄梅第三届知县。来知县恪尽职守,力精图治,他一上任就提倡爱惜民财,体恤百姓,整赋税,重农桑,深受人民爱戴。
万历十三年,来知县奉旨丈量田亩。为了做到精准不误,他带人来到小池(当时叫临江驿),实地徒步丈量勘查。在丈量的同时根据土质将土地分为好、中、差三等,确定老百姓上交粮赋的数量。同时来知县还按照地形和水系划分乡镇,他说:“相地势而分乡镇,别土壤以定粮赋。”
在丈量勘查中他发现此处有位叫杨清江的农户,在长江与龙感湖之间方圆数十里的荒湖滩上,作坝围湖,垦荒造田,大面积地种植粮食,在当地颇有名气。当来知县看到杨清江开辟大片湖滩,广置良田,向官府上交大批粮赋、为地方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后代置办了不朽的产业时,非常感动。他盛赞杨清江,当即写了两幅对联:“八百黄牛耕夜月,三千担种度春秋”,“看清江不多处所,论黄梅好大人家”。
为了表彰杨清江的功德,使他名垂千古,来知县决定用“清江”的名字重新命名此镇,以标榜他的功绩。同年,知县来三聘向朝廷陈奏,将临江驿改为清江镇。清江闸、清江口的名称亦随之而来。
临江驿改为清江镇,镇东边为清江口,闻名于世的“黄梅古十景”中的“清江烟雨”指的就是这个地方。清江烟雨在旧《黄梅县志》中这样描述:“雨中春树,江上烟波,远望浔阳城廓,直如海市蜃楼”。”明代汪可受的伯父汪美曾在这里留下《清江晚眺》:“晚眺清江外,烟霞翠作堆。长空一鸟下,远浦片帆回。山色穿云见,涛声隔岸催。匡君遥谓我,何日破忙来?”的诗句。站在清江烟雨处的堤坝上,南顾峰峦叠翠的庐山,东望烟波浩瀚的鄱阳湖,北眺点点渔舟的雷池,西观近在咫尺的千年古镇,由衷地感汉大自然的造化神工。
清江烟雨见证了清江历史,饱览着世事沧桑。尽管清江风光秀丽,景色迷人,但在解放前却灾祸丛生,水患无穷。一到雨季就江河横溢,洪水泛滥,稍高处水深盈尺,低洼处一片泽国,内涝使广袤的田园颗粒无收。解放后,饱受洪涝之苦的黄梅人为锁住洪魔,消除水患,喊出了“人定胜天”的心声,在清江口修了座电排站。在古清江烟雨的名胜地、在封着水泥大坝的底下横卧着五条巨龙,为下半县的旱涝呑云吐雾,屡立功勋。
清江烟雨润芳华,虽然古烟雨景观已难觅其踪,但清江依旧在,景色更迷人。每年一到旱季,从清江口引进的江水,为干渴的土地送来汩汩甘泉,滋润着新城花卉草木和芳华。雨季,只要塘堰涨满,耸立在清江闸顶的一排高大的建筑物内就机声轰隆,马达低鸣。从电排站喷出的浪花能使水府动摇,龙王变色。排出滚滚的洪流,翻腾的浪花,那滂沱的气势比古清江烟雨更销魂,更动人心魄!
作者:熊道正 黄梅小池人 虽已退休,仍热爱文学。
执行主 编:魏鲜红
主 编:曹锦军
3月1日起,曹锦军围炉继2016年出版《穿越时空赏黄梅》一书后,再推力作《大美黄梅》(暂定名)一书,将对2015.7——2017.6期间的围炉优秀作品进行编辑成册。主要内容是湖北黄梅的厚重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美丽风光。体裁有散文、游记、摄影、美术、书法、诗词、楹联等。版面为彩印,价格在55元一本左右,印数2000本。作者有国家级作协会员、省市县作协会员、文学博士、文学爱好者以及摄影家、美术家、书法家、诗词楹联会员。欢迎企业、商家、个人提供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