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再斌||孔垄那些年那些事
汪再斌||孔垄那些年那些事
小镇依着小河,小河傍着小镇。镇是孔垄,河是东港。
爷爷都说不上小镇或者小河到底有几多年历史了,或者是先有镇?还是先有河?这个并不重要,祖辈们一直就住在这,我也在这里住了近二十多年。
从村子到小镇才五百来米,比到自己家的田地还要方便 。在村子里玩腻了,小伙伴们就成群结伙地到镇上去闲逛逛。我喜欢踩着小镇的青石板路,蹦着跳着,从小镇的东头到西头,再从西头回到东头;喜欢看着街道两边的店屋顶上长着的小树;喜欢在热闹的船码头看着人来人往,直到汽船长鸣一声然后嗡嗡地开走;喜欢趴着茶馆的门口看着里面乱哄哄的热闹;喜欢一个人花上一分钱泡一上午或下午的图书馆;喜欢隔着玻璃看到书店里面各种的图书目不转睛;喜欢从德化桥上跳到河里,再游回村里;喜欢趴在猪头坝桥头看到祭塘的水流到东港卷起的水花;喜欢隔着高高的院墙听电影院里传出来的对白。
船码头
船码头曾经在一段时间里,成为小镇人的骄傲,在来往的过客寒喧里,这种骄傲总是毫不隐瞒。这个问:“你么样到街上来的呢?”那个便高声答道:“我坐汽船来的!”
船码头有两条汽船。船舱有两个,大船舱里有几排座椅;小船舱靠船头,是空的,卖菜的、挑担的都把担子放这里,然后到大船舱找座位。
到大姐家去,一般都是走着去的,来回十五公里。有两次下雨,娘要去大姐家,就带着我坐的汽船。不晓得我要买票不,反正娘买票花了二角钱。一到船上,我整个人都兴奋起来,在船舱里到处跑,等船开动了,就跑到船尾看着船屁股喷出一股一股的水花。水花翻滚着很快消失,新的水花又翻滚开来。
汽船缓缓驶出船坞,然后掉转船头,渐行渐远了。我又跑到船舱里,趴着船舷看着河岸边涌起的浪花,不知道为什么,那种兴奋随着浪花翻滚后,一直高涨不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可惜我那时少不更事,只看到浪花,却看不到稻花。
昨天才听伏老师说,原来码头最热闹的时候,有上百条船停靠,货船、客船、渔船,靠在岸边排起来有几百米。我看到的码头只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景象,毕竟东港是全县唯一一条通航的河道,这才是小镇人念念不忘的原因。到八十年代末,码头就基本上停用了。
小河里是看不到轮船了,但心河里一直有条船。
茶馆
我是不到茶馆去的,里面太嘲杂了,小心脏受得了说书人的敲鼓声,却受不了爷爷奶奶叽叽喳喳的说笑声。只是有很多时候,听到小鼓响,忍不住趴在门口望一望:密密麻麻的八仙桌,团团实实地坐满了爷爷奶奶,老人们一边打着小麻雀,一边听着说书人讲故事。倒茶的,穿过人丛,从这桌穿花似的转到那桌。
姨奶是天天要去听鼓书的。白天听了,晚上便到家讲给我们听。全家人便围了姨奶听故事,《薛平贵坐寒窑》、《隋唐演义》等。讲不清楚的时候,姨奶就会说:“将就么长么短。”我听不懂,便问“么长么短是么事?”娘便把我放倒一边,叫我莫说话。
姨奶讲故事,条理还是清楚的,情节也是很生动。比说书人那种听不明白的唱腔,好听多了。我就不明白,那些爷爷奶奶们怎么会爱听这样的一种说唱,不同于村里唱戏的腔调,也跟走贩们唱的采子不一样,跟隔壁的大叔唱的调子也是不一样。不过,说书人的鼓点很有节奏,小鼓一敲,说书人那沙哑的声音便跟着高涨起来,听到人心跟着紧起来的时候,说书人鼓点一响,醒台木一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一下子,心便放落了。
后来,茶馆从码头移到车站那儿去了,再后来茶馆变成了茶楼,说书人也便不知去向了。
万年台小区前,也有鼓声,还有琴声,那是一群老人在听戏,演戏。小区广场也很热闹,一群上下都是红衣的老太太,居然在场上打起了莲厢,居中唯一穿着青衣的老太太,至少有七十好几,跳起来十分利索,完全没有老年人应该的呆滞。才过片刻,小区又来了一群打鼓的,这个队伍稍微年轻一些,但也有一大半以上超过五十岁。
原来,茶馆里的老人都到广场上来健身了。
图书馆和书店
到街上逛,图书馆和书店是我必到的地方。
穿过图书馆正门,上二楼,交一分钱,就可以看自己想看的书。不过我总是一进去,就花了眼,这也想看,那也想看。选书的过程好纠结,就象女人到成衣店,手里拿着这件裙,眼里还望着那件衫。可惜的是,我的小伙伴不喜欢图书馆,图书馆里全是陌生人。一本书到手,花不了多长时间,便看完了。看完了书,却舍不得放下,拿在手里翻来覆去的摆弄。眼里瞄着别的人,看别人看完么,心里却想,哪个快点看完,跟我换本看啊!看书的一分钱,也是花了好久,才省下来的,看一会儿书,就没了,心里那个惋惜啊!
有一次,终于遇到一位女同学,是全班成绩最差的,当时心里还想:成绩这么差,到图书馆有用么?看的懂啵?现在想来,才知道自己那时是多么的幼稚!多么的可笑!就如同我现在还时常看书写随笔一样,也总是让周围的人不明白。
书店去的多, 却很少有钱买书。隔着柜台的玻璃,从柜台的这头看到那头,看不到书的内容,看看封面也好的。有一次,终于忍不住了,叫阿姨拿出一本书,先翻过末页,看看价钱,一角一分,再随便翻翻,却又怕翻得久了,阿姨不高兴,只好恋恋不舍地把书还过去。过了半年,终于攒足了钱,跑到书店,把书买下来,还没回家,路上就把书看完了,心里完全没有了刚才买书的兴奋,满满的失落和后悔,全装在脸上了。
那书的内容到现在还记得,就和狼来了故事一样,主人公拜了一个师傅,没想到师傅却让他看养小鸡。小主人很不耐烦,结果,第一批鸡很快被黄鼠狼全叼走了。小主人哭着去见师傅,师傅又给他一批小鸡,没想到,打足了精神看养的小鸡,才因为打一个小盹,又被黄鼠狼全叼走了。小主人吸取了教训,第三次总算把小鸡全养大了,得到了师傅的夸奖。那时,似乎看的懂,又似乎看不懂。
其实,小镇的街道小镇的店铺,也都是看着熟悉。一回首,四十多年了,再回到小镇,却觉得那么陌生。听着伏老师的讲说,原来,小镇里隐藏着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筷子街的历史,关公庙的传说,甚至每一个店铺,都有着一个个传说,但都在从前的熟视无睹中错过。
就算没有故事,小镇也总是我心中的牵挂,无论我走到多远,小镇幽长的街道,总在我心里永远也走不完。小河清清的水面,倒映的落日,随着时光渐渐隐逝,一轮孤月接着映在河中。那河那日那月,却永远地映在我心里。
小镇是完全变了样了。街道变得更宽了,也渐有了格局,青石板早没了影子,宽阔的水泥路面也不再在雨天变得湿滑了,街两旁的楼越来越高大,越来越气派,旧日的木板门店仅留三五间了,再过几年,怕是彻底看不到了。
走着今日的街道,想着旧日小镇的美,怀着一颗初心,如此甚好!
作者:汪再斌 湖北黄梅作协理事
执行主 编:魏鲜红
主 编:曹锦军
3月1日起,曹锦军围炉继2016年出版《穿越时空赏黄梅》一书后,再推力作《大美黄梅》(暂定名)一书,将对2015.7——2017.6期间的围炉优秀作品进行编辑成册。主要内容是湖北黄梅的厚重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美丽风光。体裁有散文、游记、摄影、美术、书法、诗词、楹联等。版面为彩印,价格在55元一本左右,印数2000本。作者有国家级作协会员、省市县作协会员、文学博士、文学爱好者以及摄影家、美术家、书法家、诗词楹联会员。欢迎企业、商家、个人提供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