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夸西莫多诗歌《现在天已破晓》
光明网 01-12 11:56
作者:钱晓国
现在天已破晓
作者:萨瓦多尔·夸西莫多
夜已过去,月亮
静静溶进水波里,
落进河水里。
九月就在这朴素的
土地上,翠绿的草原
像春天南方的山谷。
我已离开伙伴
把心深深藏在旧墙内,
独自静静地想念你。
你现在比月亮还遥远,
现在天已破晓
马蹄正在踢着石头!
从对意象处理的技法和抒发情感的方式上来审视,“隐逸派”像极了中国的“山水田园诗派”,而且都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看似漠不关心的高蹈出尘、超然物外的精神气象。这首诗歌《现在天已破晓》堪称“隐逸派”诗歌的经典范例。
诗歌内容并无特殊之处,的确不是所谓的重大生活题材。“夜” “月亮” “水波” “河水” “土地”“草原” “山谷” “旧墙” “马蹄”与“石头”,十个意象共同构成“破晓”前后独特的自然景致。 “夜已过去”,时间在向白昼推移,表面上描写的是时间的变化;但“夜”呈现于读者面前,往往会给人带来丰富的联想。因为“夜”的意象具有多重隐喻,绝非单纯的夜晚之意。而“夜已过去”,无论是从表层语义还是从隐喻角度上讲,都蕴藏着人极其微妙的情绪——某种期盼来临的喜悦。“月亮静静溶进水波里,落进河水里。”夸西莫多对“月亮”的描写颇有古典的神韵和东方文化的色彩。并且,诗人写“月亮”不是孤立地进行的,一般是将其与周围的事物有机地关联起来,夸西莫多在对“月亮”这一意象的处理上,同样也是如此。他把“月亮”同“水波”,以及“河水”相关联。乍一看, “水波”与“河水”两个意象无甚区别,但实质上这是一个由慢到快的动态变化过程,动极而静。诗人对自然景物精细入微的描绘,令人叹服。这样的画面,干净,澄澈,静美到极致,人的情绪也内敛到极致。“九月就在这朴素的/土地上,翠绿的草原/像春天南方的山谷。”这三行诗句由“土地” “翠绿的草原”和“春天南方的山谷”三大意象营造出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明媚的意境,与前三行“月夜”的静美截然相反。纯粹的自然之美,美到极致,也就是朴素到极致。
语言有国界,诗歌也有国界,而诗人的诗歌技法却是大同小异,并无本质上的区别。“隐逸派”诗人将心神贯注于自然景物之中,托物言志,就如同中国的传统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意象来传达人内心的种种幽微的情感。相对于这首诗而言,前六行诗句主要是细腻传神地写景,虽有潜藏的情绪流露,但是非常含蓄委婉,那股难以捉摸的情愫如轻烟,如薄雾,朦胧绰约几近于无。不过,接下来的四行诗句却是风格迥异,抒情方式陡变为直抒胸臆。 “我已离开伙伴/把心深深藏在旧墙内,/独自静静地想念你。/你现在比月亮还遥远”,诗中的“我”在离开伙伴后,把一颗思念之心深深掩藏,独自品尝孤独的滋味、想念的滋味,以及无奈的滋味,这一别是“相会永无期”了,因为诗人说“你现在比月亮还遥远”。“伙伴”是谁?是男是女?作为读者,我们不得而知,这人是模糊的,是不可言说的。“旧墙”这个意象,突兀而别致。“墙”是矗立的屏障,隔断目光和心神;“旧墙”可见这墙存在时间之久。“把心深深藏在旧墙内”,既是在抒情,也是在明志。自从“我”离开伙伴后,“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此心再无归处,把“心藏在旧墙内”,读来令人动容。
诗的最后两句, “现在天已破晓/马蹄正在踢着石头!”又由抒情转向了对自然的描绘,客观,冷静,似乎不带半点儿情感,抒情手法与前六行诗句一致。但我们仔细揣摩那些意象的特点,仍然可以追寻到诗人心绪的蛛丝马迹。破晓时分来临,预示着新的一天的开始,“一日之计在于晨”,有了明朗的计划,在动作上一般不会犹豫不决;而夸西莫多却说“马蹄正在踢着石头”,通过“马”百无聊赖的行为折射出主人同样茫然无措的情绪——“我”骑马前往何方?天大地大,与其说给人巨大的自由,不如说给人以无边无际的孤独。于是,一个孤独的生命个体,面对命运、生活、世界的无情,不可避免地流露出苦闷与彷徨。
总而言之,夸西莫多在《现在天已破晓》这首诗里通过对凝练的意象的精心描绘,以及间或流露的朦胧隐约的情绪,让我们体验到一个无比真实、无比亲切的人的内心世界。这可以说是“隐逸派”诗人对人性以及人的价值的尊重。虽然他们回避了生活中的重大现实题材,但却发掘了另一个同等重要的题材——人的心灵生活。(钱晓国)
萨瓦多尔·夸西莫多(1901年-1968年)意大利诗人、“隐逸派”诗歌创始人之一,与蒙塔莱、翁加雷蒂并称为当代意大利最杰出的诗人。夸西莫多一生著有许多作品,尤以诗歌著名。著有诗集《水与土》《消逝的笛音》《日复一日》《厄拉托与阿波罗》《新诗》《生活不是梦》《瞬息间是夜晚》等。1959年,因为“由于他的抒情诗,以古典的火焰表达了我们这个时代中,生命的悲剧性体验”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来源: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