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生命的热度

——谨以此文献给我爱的人和给我生命热度的人

文|袁运录

人体靠什么维持体温?生命能量是又是如何形成的?

今天袁老师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谈谈这个话题。

人体的热量从导入的维度,可以分外部导入和内部产生。

❤ 环境导热:外部直接导入,主要靠环境温度,比如太阳光,空调、火炉、电热毯、热水澡等物理方式传入热量。

❤ 饮食导热:内部直接导入:喝开水,发热的食物,体内脂肪,通过化学反应产热。许多食物,尤其容易发热的食物,比如生姜、白酒,爆炒鱿鱼丝,韭菜炒鸡蛋等等。

❤ 运动导热:各种肌肉运动,可以促使血液循环,加速产热。

❤ 饥寒产热:俗话说:三分饥寒,七分温饱。

冬天多穿衣服,虽然可以保暖,却会降低人的御寒能力。因为保暖了,人体就不容易消耗热量或能量,摄入的食物或沉积的脂肪就不容易消耗或转化热量。

反之,人体的热量很容易散失,只能依靠胃里的食物消化来保持体温。当人感觉有点冷的情况下,食物消耗速度自然就会加快,以保证体内热量的供应,这样就会促进内循环,增强人免疫能力。

至于三分饥,就更好理解。摄入的营养或食物如果不够,难以为继,机体会运用自身储备的能量甚至消耗自身的组织,比如脂肪,以满足生命活动的能量需要。人若是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会出现基础代谢降低、体力活动减少和体重下降,以减少能量的消耗,使机体适应能量摄入的状态。

❤ 发烧导热:人体器官组织如果出现炎症,也能产生热度,让体温升高。

这是因为外来病毒细菌入侵体内时,人就要调动免疫力去抗敌。当双方打得火热的时候,就会产生热量,提高体温。

一方面体温迅速提高导致躯体发烧,一方面,由于调动免疫力会消耗自己的后方实力——能量,造成后方空虚,所以发热的人同时也怕冷。

❤ 情感导热:以上都是客观上可以实证的生命热度。然而,现实中还有一种的生命能量,不是来源于食物或脂肪的化学产热,也不是物理导热,而是情感导致的热量。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意思是告诉我们,要学习用“爱语”结善缘。很多时候,一句同理的话,就能给人很大安慰,增添勇气,即使处于寒冷的冬季也让人感到温暖。而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如一把利剑,刺伤人们脆弱的心灵,即使在夏季六月,也让人感到阵阵严寒。

爱情可以让人燃起沉睡的激情,焕发逝去的青春,提升生命的热度。

被鼓励、羡慕也会产生一股巨大的热度。这种带有表演性的热度,在异性和公众面前,尤为明显。

比如婚礼女主持人,虽然在寒冷的冬天穿着露背装表演节目一点都不觉得冷,而表演结束后,或回到家里没人欣赏的时候,就会感觉很冷。

专注做事的人也会产生热度。比如聚精会神搞科研的人,即使在寒冷的冬天或炎热的夏季也不觉得冷热。

自我暗示和自我鼓励他也会形成生命热度。感动、正念和希望,会让人体细胞兴奋活跃,热血沸腾,内心涌动着一股爱的暖流。

当一个人身处逆境,如果满怀希望,身体就会萦绕着一股热量。

恐惧会机体丢失热量,让人感到寒冷,甚至瑟瑟发抖,全身鸡皮疙瘩。尤其是处于绝望的状态。

愤怒至极也会让人胆战心寒。

一个人做了坏事,就会感觉一股寒意沿着脊梁骨向下滑落,产生颤抖,甚至顿起鸡皮疙瘩。

反之,一个人如果做了一件好事,哪怕你帮了别人一个小小的忙,救了一个急,你都会感觉有一股暖流从心窝开始传到全身。

这就是刘备教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用意所在。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奉献多,付出多的人,内心总是洋溢着幸福的暖流。所以叫助人为乐。

宽容待人,不仅可以温暖别人,更能温暖自己。所以放过别人其实就是放过自己。一个宽容心的人,内心总是荡漾着爱和温暖的旋律。

和谐的家庭氛围,温馨的工作环境,通情达理的人际关系,都能给人带来舒心惬意,内心总是像春天一般温暖。

反之,当人总是感到愧疚和亏欠,内心常常会忐忑不安,后背心经常发生寒颤。这就是古人说的: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

当人感受恐惧威胁时,不管作出哪种反应,潜意识都会输送能量以抵御外“敌”。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人的身体感受到攻击的能量有多大,抵御消耗的内能就有多大。体内正能量一旦消耗,身体就会因能量流失而出现全身发冷、四肢冰凉、不寒而栗、鸡皮疙瘩等生理反应。

譬如,冬天排尿时容易出现不寒而栗、鸡皮疙瘩的生理现象,实际上就是热能流失的缘故。

我曾对十几位正在参加室内外演讲的社恐者进行体温测试,发现体温偏低者高达93%。其中一名高二学生站在讲台上演讲,脸色苍白、浑身发抖、手指冰凉,而当时环境温度高达32度。同样的情形发生过多次。

炎热的夏季,手指冰凉,不可思议。常态气温高达30多度,人的体温怎么会低于常温呢?

后来,我想到空调的原理,才恍然大悟。有恐惧症的人,如空调一样,抽走室内的热量,排放到室外,导致室内降温。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曰:“恐则气下”,是指恐惧会使阳气下泄。这里“阳气下泄”用现代话说,即是指正能量流失。可以说,恐惧实际上就是正性能量释放的过程。

一般而言,受到恐惧威胁越大,人体的能量流失越多。当正能量损耗达到人体承受的极限,可致死亡。

心有余悸,就是因为正能量流失后的一种生理反应。

人受到恐惧威胁时,会本能地选择逃避,而逃避会消耗许多正能量,这个过程通常被人们比喻成“丧魂落魄”。如果只是虚惊一场,虽吓出了一身冷汗,丢失了部分能量,但正能量会及时得到补充。譬如,你在夜间独自行走,突然遭遇袭击,吓出了一身冷汗。当你获知对方是开玩笑的,能量就会及时得到补充。即对方用笑容传递正能量来弥补你丢失的能量。

当我们面对严肃的人,看到一张冷酷的脸,或听到冰冷的话语,似有一股寒流袭来,感到恐惧和紧张,此时能量就会流失。

反之,当我们看到一张笑脸,或是犯了一点过失得到别人的宽容,我们就会感到亲切,似有一股暖流传遍身躯,此时能量就会得到补充。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脸上常常挂着微笑,给人和蔼可亲的笑脸和真心的宽容,就会给人带来阳光般的温暖和好心情。

既然这样,那就赶紧施舍你的爱吧,只要给别人一些笑容和一点点宽容而已,就可以给人带来生命的热度。

作者简介

袁运录(笔名:恨若秋水)认知心理学专家,情感心理作家,公安民警,秋水理论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员.

上饶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余干县关工委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副主任。

1988年研究心理学,并创立秋水理论(又叫黄河理论).

2006年起以“恨若秋水”的笔名在《心理与健康》杂志、中华网、凤凰新闻、知乎等媒体发表上千篇社会心理研究和实践文章,并接受过上万人次口吃困扰者的求助和咨询。

研究方向:口吃、社恐、强迫、抑郁、失眠等神经症和心理创伤.

代表著作:《情绪管理学》《口吃原理与康复》(江西教育出版社).

正在出版《强迫症原理与康复》(江西教育出版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