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暑湿未消,秋乏秋燥又到!做3样、吃3样除烦恼
晚上好,我是小碗非著名专业吃货「郑郑」。
今天迎来了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
——处暑。
清人徐昂发《畏垒笔记》:“处暑”名目首见于《国语》范无宇之言,又引《注》云:“处暑,暑止也。”
处暑,意味着暑天停止或结束,也代表即将进入真正气象意义上的秋天。
处暑之后,凉风习习,温度下降,这时真的可以感受到秋高气爽的氛围了。
不过处暑之后,季节变化开始明显,“秋老虎”也开始造作。
这时,一定要注意养护自己和家人,及时调整身体抵御秋老虎。
郑郑咨询了碗家的营养师,也建议大家在处暑过后,可以:
做好这3样,吃好这3样,喝好这3样,秋季少生病,让您和家人都安心。
01
暑气尽,凉意生
做好3件事防感冒
1、适应温差,适当增减衣物
处暑之后,早晚温差开始变大,尤其是北方地区。
这时要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天气温度变化适当增减衣服。
南方地区“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副热带高压南撤,高温应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北方地区更接近“一场秋雨一场寒”,更需要注意气温的变化,以防感冒。
不过这时候也不适合一下子就穿上厚厚的衣服,
更好的建议是:适当挨冻,提高身体的抗寒能力。
古话也常说:春捂秋冻,这时不妨一试。
不过秋冻也要因人而异,免疫力低下的老人小孩、或有基础疾病的人,对天气换季的冷热变化不适应,正气不足时,也易被外邪入侵体内,易引发呼吸道疾病、感冒、肠胃炎等疾病。
因此,“秋冻”一定要有度,老人小孩需做好保暖。
2、秋乏难抵,宜早睡早起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
处暑气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
这时很容易出现“秋乏”,莫名的疲惫感,做事提不起劲。
为了避免这种影响,在处暑时节,这2点可以试试:
1)早睡早起,适当午休,保持充分的睡眠和精力;
2)多吃蔬菜水果,午觉睡醒后可来杯热茶,提神醒脑,缓解秋乏。
3、秋燥当时,宜多吃生津润燥的食物
秋后燥令当时,空气逐渐变得干燥,可夏天的热尚未退去,形成了燥与热的环境,而这种燥热统称为秋燥。
尤其在暴热的正午,此时的燥热最为耗损津液,建议大家尽量避免长时间在太阳下活动。
而秋燥易伤肺与津液,秋风一吹,更易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喉咙干(痛)、干咳无痰、甚至咳吐粘痰,同时肺与大肠相表里,也易出现大便干结的情况。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建议处暑时节,以清淡食物为主,少吃油炸等易上火食物,多吃生津润燥的食物。
如:梨、山药、桃子、猕猴桃、莲藕、银耳、甘蔗等。
另外,漫长的三伏天对脾胃的影响还没恢复,秋膘需慢补,一味大补,反而会加剧肠胃负担,造成腹痛、胃痛等问题。
02
吃3样,喝3样
秋膘慢补正得当
暑湿未走,秋燥又来,吃对喝对,让身体“运”起来,可更好应对天气的变化。
吃3样:
√
第一样:吃梨
“梨者,利也,其性下行流利”——《本草纲目》
梨也正是秋季盛产,也比较好买。
如果处暑之后,易口干舌燥、出现小咳嗽,都可以多吃点生梨。
日常也可以来点「冰糖蒸梨」或「秋梨膏」,对日常地的喉咙不舒服都有立竿见影和日常预防的效果。
√
第二样:吃鸭
处暑时节吃鸭,是民间的老传统。
中医上认为:鸭味甘性凉,有滋补、养胃、补肾、消水肿、止咳化痰等作用。
这个时节的鸭子也最为肥美,各种鸭的吃法可以挖掘起来了,比如:烤鸭、白切鸭、柠檬鸭等。
√
第三样:吃莲藕
莲藕,一样是秋季的时令食物。
前面说到处暑不宜大补,更适合平补,莲藕防燥不腻,作为平补食材正好。
喝3样:
郑郑也给大家推荐3碗养生汤,特别适合在这处暑时节吃。
沙参玉竹鸭子汤
材料:
沙参15克,玉竹10克,麦冬10克,去核红枣2颗,鸭子半只,姜片适量(约2-3人量)
步骤:
1、将切块后的鸭子焯水,去腥去血水,捞起备用;
2、把冲洗过的药材放入炖盅内,加入鸭子、姜片和清水,炖2小时;
3、炖好后,撇去浮沫,加盐即可饮用。
五指毛桃炖鸡汤
材料:
五指毛桃60克,去核红枣5颗,鸡半只,姜片适量(约2-3人量)
步骤:
1、将鸡切成块,接着焯水来去血水,捞起备用;
2、把清洗后的五指毛桃和红枣放入炖盅内,加入鸡和姜片、清水,炖2小时;
3、最后撇去汤上的浮沫,放盐调味就可以饮用。
淮山党参瘦肉汤
材料:
淮山20克,党参10克,去核红枣5颗,猪瘦肉200克
步骤:
1、将猪瘦肉切块焯水,去完血水后,捞起备用;
2、把冲洗后的药材和猪瘦肉放入炖盅内,加清水,炖1.5小时;
3、最后放适量盐调味就可以喝了。
写在后面:
处暑过后,秋燥、秋乏接踵而至,
尤其是南方地区,暑湿未消,秋燥又来,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到您更好的度过初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