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对!当时他用的就是这把砍柴斧!砍的我一脸血…以后野史中有我没他!

969年形势图

01

在挨打路上的杨业

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年),宋太祖赵匡胤御驾亲征,攻打北汉。

同年三月,北宋大军兵临城下,将北汉国都太原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自古以来,围城之战有围三阙一之说,就是故意放个口子,让城里的敌人逃跑,一头钻进自己设好的埋伏圈。

但是这次,赵匡胤不用了,太原就是北汉最后的城池,没地跑,只能坚守到底,而宋朝只能正面强攻。

当时赵匡胤命党进、李继勋、赵赞、曹彬,分守太原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哪个方向都有可能是宋军的主攻方向。

怎么办?

北汉皇帝刘继元决定派人出城,趁宋军立足未稳,袭击军营,减轻防守压力。

派谁去呢?

这个人就是刘继业。

刘继业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杨家将一代目,杨业杨老令公!

杨业不是宋朝武将吗?

怎么跑到宋朝对立面了?

杨业的父亲是麟州刺史杨弘信,其实说白了,麟州(今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就是杨家的地盘,当北汉和宋朝(以及后周)对立之际,杨家两头买好,杨业效忠北汉,杨业的弟弟杨重勋效忠宋朝(以及后周)。

后来北汉第一任皇帝刘崇,赐姓刘,改名刘继业,并被北汉第二位皇帝刘钧收为义子,实际上他就是北汉现任皇帝刘继元的干哥哥。

杨业骁勇善战,彪悍无比,是北汉第一大将,人送外号无敌,宋朝每次攻打北汉,杨业都会充当救火队员。

当然,杨业经常被宋朝摁在地上摩擦,他在宋军手里没怎么讨到好,杨业不是被宋军打,就是在被宋军打的路上。

没办法,宋朝实力是北汉的N倍,杨业一人之力,不足以抹平双方悬殊的实力差。

甭管怎么说,杨业都是北汉第一大将,这么重要的任务当然得他出马了。

因为杨业是个大忠臣,是一个履行职责的将军,就算他明知道前面有埋伏,一定会失败,一定会全军覆没,他都会无条件的服从命令,冲向数倍于已甚至数十倍于已的敌人!

多年后,杨业因此而死,因此而留名青史,成为家喻户晓的杨家将杨老令公;

但此刻,他只是又一次迈上了挨打的路上。

02

斧头向杨业砍去

很快,杨业率军出城了,趁着天黑偷袭宋军还在新建的军寨。

可四面八方都是敌人,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有宋军名将把守。

到底选哪个呢?

城南的李继勋,杨业最熟,杨业几次三番被李继勋摁在地上摩擦,他想想还是得了吧,不自讨没趣;

城北的曹彬,也是老熟人,这家伙后来被誉为北宋开国第一将,打他不找死吗?

南北不行,那就东西呗。

城东的党进,是个猛张飞,看似是个浑人,实际很不好惹,杨业实在不想先去触他的霉头;

最后杨业想来想去,决定先去城西赵赞那碰碰运气。

柿子得挑软的捏,赵赞怎么看都是最软的柿子,就他了。

偷袭很快开始,杨业一马当先,率军杀进了宋军西寨,这一杀,就杀了宋军一个措手不及。

宋军怎么也没有想到,北汉人竟敢出城偷袭。

一时之间狼狈不堪,更倒霉的是主将赵赞一出营帐,指挥作战,就被弓弩射穿了脚。

主将一受伤,宋军更是大乱。

杨业趁此良机,继续冲阵,眼看着就要洞穿西寨,就在这时,宋军的援兵来了。

但这支及时出现的援兵有点奇怪,他们的穿着非常粗糙,拿的武器更不是刀枪剑戟,而是砍柴的斧子。

这一看就知道不是正规军,更像是斧头帮。

可还没等杨业缓过神来,斧头帮已经朝他砍来。

这帮家伙,太彪悍了,悍不畏死,闻战而进,遇险不退,那气势,简直就是要把杨业给生吞活剥了。

一接触,杨业就吃了不小的亏。

杨业一想,援军已至,只能暂时撤退,要不然自己就得折在这里了。

就这样,这帮拿着砍柴斧的斧头帮居然把杨业给打跑了。

当赵匡胤听闻西寨遭袭后,连忙赶到西寨。

等他一看斧头帮,更是火大,穿得这么破破烂烂的,不嫌丢人吗?

可等他问清了原因,他马上转怒为喜,原来这支斧头帮带头大哥是他的老熟人。

03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这人叫李谦溥,此时担任担任东砦都监、前军副部署,归党进管辖。他就是奉党进之命,带着一支杂牌军,来西山树林砍树。

等他听闻西寨喊杀声一片,急忙赶来助战,从而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挥舞着砍树用的大斧,击退了杨业的偷袭。

最后在李谦溥的及时援助下,宋军西寨得以安然无恙。

这就是李谦溥,凭着一支砍柴的杂牌军,就能打败名将杨业。

别看李谦溥没什么名气,但他是一个相当彪悍的人。

李谦溥出身将门,他的父亲李荛是后晋开国皇帝儿皇帝石敬瑭麾下将领,石敬瑭称帝之后,李氏父子也随石敬瑭入汴梁,任殿值,还奉命出使过契丹。

不过他升官速度实在太慢,后晋灭亡后,后汉建立,后汉灭亡后,后周建立,朝代都换了仨了,他都成为三朝老臣了,可他一直在供奉官打转。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三月,周世宗柴荣率军攻打北汉,当时北汉辽州刺史张汉超坚守城池,久攻不下。

李谦溥挺身而出,单骑入城,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张汉超举城归顺后周,因为有功,战后升任晋州兵马都监。

而后李谦溥率领一支偏师攻入北汉境内,所向披靡,捷报频传。

显德五年(958年)二月,北汉趁柴荣御驾亲征攻打南唐后防空虚之际,趁虚而入攻打后周。

正好当时隰州(今山西隰县)刺史孙议病亡,李谦溥马上对建雄节度使杨廷璋说:隰州和大宁乃是咽喉要地,绝不容有失,现在才请示皇上等待回复,隰州这座孤城早就沦陷了,我们应该早点想办法。

杨廷璋一听有理,立即任命李谦溥代理隰州刺史。

临危受命的李谦溥赶紧奔赴隰州,修理城墙,整顿兵备,八天后,北汉果然派遣数千骑兵来攻隰州。

其实隰州城内并没有多少人马,是一座空城。

北汉大军要是真一鼓作气,直接攻城,隰州城估计就完了。

这个关键时刻,李谦溥临危不惧,胆大包天的他为拖延时间,上演了一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空城计。

04

真实的空城计

提起空城计,很多人都会想起《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羽扇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吓退司马懿十万大军的故事。

然而,这个毕竟只是演义故事,诸葛亮并没有摆这么一出空城计。

然而真实历史上,李谦溥玩了出漂亮的空城计。

北汉大军兵临城下,当时还是初春时节,结果李谦溥身穿一件单衣,手持一把扇子,带着两个小吏登上城墙,迈着霸王步,慢慢的地巡视战斗器械的准备情况。

这家伙,这阵势,太拉风了,太装逼了。

当时城里城外的人,都不知道李谦溥这家伙在想什么;

没有人知道他的手心有没有冒汗。

只要北汉大军一动,他就死定了。

他其实就是在冒险赌北汉大军不敢乱动,真要动了,那就算自己倒霉。

城下北汉大军一看,这什么情况,对面怎么这么淡定,难道有埋伏?

有些事就是怕多想,越想越怕。

《三国演义》的司马懿就是想多了,才上了诸葛村夫的恶当。

李谦溥赌对了,北汉大军也想多了,他们没敢攻城。

但他们也没有像司马懿那样掉头就跑。

而是后退三十里,然后准备制造攻城器具,毕竟北汉大军都是骑兵。

这一准备就是十多天,等北汉大军运来冲车开始攻城。

李谦溥派人与来援的杨廷璋联系,各招募敢死士兵百余人,成立敢死队,准备夜袭北汉大军。

等到夜深之时,敢死队手持短刃,身穿坚甲,口中衔枚,缒城而出,会同杨廷璋军中的敢死队,两路夹击,攻其不备。

可怜的北汉大军还在睡大觉,李谦溥这一袭营,北汉大军惊慌失措,溃不成军。

李谦溥乘胜追击数十里,斩首千余人,大获全胜。

这才是真正的空城计,《三国演义》毕竟是部小说,诸葛亮要是真大开城门,光弹弹琴就吓不倒司马懿的,司马懿只要派一支小队冲进门洞大开的西城,诸葛亮就要做俘虏了。

李谦溥虚而示虚,疑中生疑,表面上故弄玄虚,暗地里加强防备,先拖延时间,而后雷霆一击,这才符合军事常识。

再回看整个过程,李谦溥真是有勇有谋,可惜这样一个智勇双全的大将,竟然没混出个名堂,真是时也命也。

05

时来运转

有的时候,一个人想做出一番大事业,个人才能固然重要,一个好的平台和机遇也十分重要。

论个人才华,李谦溥比很多将领都要出色,可他缺乏施展才智的舞台,这才声名不显,始终都是一名中级将领。

等到陈桥兵变,赵匡胤篡周建宋,李谦溥的运气来了。

李谦溥与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曾经是邻居,两家关系非常好;

他的弟弟李谦升与赵匡胤是布衣之交;

而他的母亲阎氏曾经对赵匡胤特别好,赵匡胤即位之后,数次将阎氏接入宫中,令左右扶着老太太,不让她下拜,坐着用餐,追忆往事。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有了这层关系,李谦溥终于熬出头了。

赵匡胤爱屋及乌,对李谦溥也颇为重用,授命他为慈州兼晋隰缘边都巡检,后来又任汾州路都监。

李谦溥镇守边疆十余年,北汉都不敢侵边进犯,称得上是宋朝北境长城。

这次赵匡胤攻打北汉,也把他给带出来了。

因此,杨业输给他并不冤。

06

接着揍杨业

而杨业被李谦溥揍了一顿之后,并没有完成任务,他也没有丧气,他再次出城偷袭。

李继勋和曹彬还是不敢打,城西有了防备不能打。

那就只能打,东寨的党进和李谦溥,没办法,硬着头皮也要上。

杨业是勇敢的,带着几百个骑兵就直冲宋军东寨;

但杨业错了,大错特错了,东寨是他最不能惹的。

东寨两员大将,副将李谦溥有勇有谋,主将党进粗中有细又胆大包天。

杨业一来,党进和李谦溥并没有慌张,小样儿,我们哥俩还怕你不成。

两人稳住阵脚,并没有给杨业机会。

而后,党进让李谦溥坐阵大营,自己直接领着几个人就直奔杨业而去!

你不是要打爷吗?爷来了,有种别跑,跟我大战三百回合!

这家伙太猛了,杨业一看党进这么猛,终于知道自己找错人了,只能掉头就跑。这会想跑,晚了。

一战下来,杨业被党进打得满头是包,最后杨业只能躲在战壕中,看着自己领出去的兵在外面被党进全歼,自己根本不敢冒头,冒头不是被俘,就是死。杨业这会儿啥都不敢想了,缩头乌龟就缩头乌龟吧,能保住命就行。

最后,直到党进撤退,杨业才在援兵的帮助下,趁着天黑,坐在太原城头上顺下来一个大罗筐上,爬回了太原,逃过一劫。

这是杨业从军以来被打得最惨的一次,要多狼狈有多狼狈,要多丢人有多丢人。

07

满门忠烈

这就是李谦溥,一个打得杨业嗷嗷叫的悍将李谦溥。

值得一提的是,李谦溥的儿子李允正也是宋朝一名大将。

虎父无犬子,李允正性情严厉,杀伐果断,在北方边境长期任职,执掌边防重任。

他守卫地方、抗击辽军,丝毫不落下风,还曾到西北作职,安抚党项人。

李氏父子,为国守边,抗击契丹,功勋赫赫。

更难能可贵的是李谦溥,一心为国,不事家产,他死后。留给子孙的只有一栋旧宅子。

后来李谦溥的女儿(一说侄女)嫁给宋太宗的儿子赵元僖,李允正竟然置办不起嫁妆,要出售李谦溥留下的宅子。

这就是宋朝将领的风采。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根本就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名气不大,却异常彪悍的人,这或许就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名。

又或者说,实力和名气很多时候往往不呈正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