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中,原本楚国最强,为何最终称霸的却是秦国?
历史上流传着一句话,见证了楚国的强大——「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则预言流传下来之时,也正是楚怀王客死咸阳之后,此时距离秦朝亡楚,已经剩下不到百年的时间。
楚国和秦国发生了一件差不多的事,就是改革,秦国有商鞅变法,楚国有吴起改革。当年吴起来到楚国,针对楚国国家结构松散、官吏贪污渎职、贵族骄纵跋扈,官员白吃白拿不干实事等一系列弊端。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还加强了军事训练提高了楚军的战斗力,这是给昏睡了楚国打下的一针兴奋剂。
吴起改革之后,楚国东边击破百越,西边攻打秦国,中间抗衡三晋,秦人什么都不怕,只位居楚国,就像吴起死后,楚人畏惧秦国一般。
同商鞅变法一样,楚国贵族痛恨吴起,吴起让他们随意贪污,大吃大嚼,甚至高人一等的地方、权势,财富和金钱险些化为乌有,家族既得利益减少,让他们耿耿于怀,而楚国的蒸蒸日上,他们却视而不见,只顾着小家族的蝇头小利,他们发誓要杀死吴起,回到过去的日子。
楚悼王去世后,吴起像卸了包裹的骆驼,肩上没有重担了,但也没有主人支持他了,意识到大势已去的吴起,借为楚悼王守灵之际,躲避在楚王尸体前,希望能逃过一劫。没想到一个死去的王,在贵族眼里如同动物,更何况想借余威躲避的吴起?
这些贵族冲进灵堂,乱箭齐发,把吴起和死人楚怀王一并处理掉,连同楚国最后的盛世余辉。
有人想起了秦国的商鞅,吴起和商鞅一样,都是单枪匹马一个人来到他国,都是在国君自己的支持下,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国君不惜得罪旧贵族,而国君在世,旧贵族也不敢发难,死后便肆无忌惮,吴起成了箭下的亡魂。
秦国的商鞅变法后也难逃一死,不过商鞅的政策却流传下来,而在此之前商鞅在秦国执政达21年,改革的势力早已根深蒂固,他死后,也有人继承他的遗志,让秦国在强国之路上越走越远。
不同的是,商鞅的事业得到继承,吴起在楚国的努力却付诸东流。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吴起入楚是因为在魏国受到猜忌,不得不离开魏国。当时魏国乃魏武侯当政,魏武侯即位是公元前396年,吴起在魏武侯当政期间做了多年的西河守。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加上吴起入楚在史书上模糊记载的时间推算,吴起在秦国执政没超过十年,政令的持续贯彻也有困难。
楚怀王即位后,一个重要的革新人物出现——屈原。当时楚国的国际政治地位还是一流,屈原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六国反秦联盟的盟主。
楚怀王即位后,任用屈原为他编制新的法令,举贤任能,章明法度,整肃军队,革新官僚气,改革政治,楚国颇有一番强国之气息,此时距吴起死后已经五十年了。
为什么强大的楚国,沃野千里,政治地位一流,最终没有打过远离中原的秦国呢?
原因是又出现一个关键人物——张仪,他做了秦国的奸细,出使楚国,瓦解六国联盟,挑拨楚齐。
楚怀王十六年,楚国兵壮马强,和另一强国齐国紧密团结。秦国当时的实力,尚不足以抗衡两个强国,不具备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能力,首尾不能相顾及。思虑再三后,秦王派张仪出使楚国。
张仪诱骗楚怀王说,秦国愿意把从前从楚国那里夺取的商於之地六百里还给楚国,条件是楚国放弃楚齐联盟,断交,跟秦国结盟。楚怀王一听,还有这等好事,秦国是不是傻啊?我先假意断交,跟秦国结盟,日后我得了六国疆域,天下都是我的。
楚怀王马上提出跟齐国断交,但只是口头说说,实际私下里还是交好。楚王的算盘打得精,他实则一个也不爱,等实力强大拿下六国的疆域,齐国和秦国,他一个也不认。
谁料张仪比他还精明,张仪一到咸阳,就从车上掉下来摔伤了腿,托意养伤闭门不出,楚国就得不到张仪许诺的土地。
楚怀王拿不到地,还被张仪戏弄了一番,问楚怀王:「为什么还不去领取土地,从这个街道到那个街道,好大一块地,一共足足有六里。」楚怀王才知道上了当,马上对秦国宣战。这一战打了足足一年,韩、魏趁楚军主力在西北与秦军苦战之际,偷袭楚国,打到了今湖北境内。从今河南境内的丹阳一直打到陕西境内的蓝田,楚怀王不仅压上了自己全部的家底,结果连汉中也丢了,士兵阵亡超过十万,元气大伤。
楚怀王为人愚蠢多疑,对屈原时而重用,时而疏远,不肯面对屈原的质问:为何不杀张仪?反而再三相信张仪。加上吴起改革日子尚浅,根基未稳,楚怀王又刚愎自用,竟被一个说客张仪玩弄于股掌之间,这才导致了楚国后期的日渐衰落。
后来楚国跟秦国结为亲家,屈原强烈反对楚怀王亲近秦国的政策,但是楚怀王对他不屑一顾,把他驱逐出郢都。最终楚怀王被秦国抓去囚禁,断送了兵强马壮、沃野千里的战国七雄之首楚国,这个结果也是楚怀王智慧浅薄的下场,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