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和皇帝争女人的风流才子,因写的两首词居然还升了官

中国古代文人中敢与皇帝争女人的可能只有下面讲的这一位大才子了。

所争的这个女人是一代名妓,为何惹得大才子和皇帝相争起来?

今天讲讲这位北宋大才子周邦彦的风流趣事。

周邦彦,北宋文学家,宋词“婉约派”集大成者。

相比苏轼、范仲淹等宋代文人的坎坷遭遇,周邦彦就没有那么曲折悲惨。

周邦彦生于宋仁宗嘉祐三年(1057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自幼受到家庭的文化熏陶,加之聪明勤奋,“博涉百家之书”,很快成长为才富学赡的青年士子。不过对于奠定他在词坛的重要地位具有特殊作用的,还是他那从小培养起来的音乐专长。他妙解音律,善自度曲,是北宋文人中继柳永之后最杰出的音乐家。

周邦彦生性风流,经常出没杭州烟花之地为花楼女子填词谱曲,在杭州西子湖畔烟水茫茫,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周邦彦整日沉浸在这词曲佳人的温柔乡里。

可毕竟那时的杭州是个小地方,他觉得需要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放飞自我。他确实也有这个实力,他不止是文艺青年,还是学霸。宋神宗时期,弱冠之年的周邦彦就顺利通过了高考,成为国子监太学生。期间,这位大才子洋洋洒洒写了一篇七千余字的《汴都赋》,献给神宗皇帝。

当时王安石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得到神宗皇帝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汴都赋》高度赞扬了改革后汴州的盛景,不仅辞藻华丽,大气磅礴,更重要的是,它的中心思想旨在拥护神宗皇帝支持的改革。

当时,神宗皇帝拿着这篇赋,整整看了半天。一是因为太过于激动喜悦,二是因为里面生僻字有点多。

此后,宋神宗特别接见了学霸周邦彦,当即把他从一名在读大学生提拔做了管理层,不久就做了太学正,成为编制内的周教授。周邦彦万万没想到,自己会因为一篇文章升了官。那年周邦彦二十七岁。

宋神宗驾崩后,周邦彦平静欢乐的生活被打破。因为新旧势力火并,周邦彦牵涉其中,被撵出汴京,又拉回来,折腾了十余年。

等哲宗皇帝即位后,无意间读到《汴都赋》,大受感动,周邦彦于是又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春天,再次被召回京城当官。

哲宗之后徽宗即位。宋徽宗安排他主持编修礼书,周邦彦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干得有声有色,得心应手。当奉命调任河中知府时,朝中竟无人可以接替他。皇帝亲自出面做他的思想工作,挽留他完成礼书编修重任后再走。周邦彦学识之渊博,帝王对他之恩宠倚重,可见一斑。可周邦彦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生轨迹会因为徽宗皇帝而更加传奇。

就在那个时期,周邦彦结识了当时的京城名伎李师师。李师师是谁?

李师师,汴京(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名妓。她原本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王寅的女儿,三岁时父亲把她寄养佛寺,老僧为她摩顶,她突然大哭。老僧人认为她很像佛门弟子,因为大家管佛门弟子叫“师”,所以她就被叫做王师师。在王师师四岁时,父亲因罪死在狱中。她因此流露街头,以经营妓院为业的李蕴见她是个美人坯子,于是将她收养,并随其姓,改名为李师师,并教她琴棋书画、歌舞侍人。

后来,李师师成为汴京名伎,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孙竞相争夺的对象。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李师师本角妓也。”所谓“角妓”,乃歌妓。李师师最擅长的是“小唱”。徽宗时期,她的小唱在东京瓦肆独占鳌头,《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云:“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小唱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孙三四等,诚其角者。”

此时的周邦彦已经是非常著名的词人,并且因为精通音律,创造了许多新的词曲类型。与诗相比,词曲最开始出现的时候,演唱最多的是世俗勾栏之地。虽然周邦彦比李师师大三十三岁,已经年近半百。但这个男人太自信了,因为他长的帅,而且他的歌词写得也实在是太好了,自然也受到了李师师的追捧。周邦彦是顶级的词人,李师师是顶级的唱词人,周邦彦自结识了李师师之后,便经常来找她作词谱曲,让李师师唱出来,两个人就是天作之合。两人惺惺相惜,一来二去,很自然就有了深厚的情谊。

听闻李师师的名声,连宋徽宗也闻其名而想一睹芳容。一天,徽宗皇帝悄悄换上便服,化名赵乙去拜访。候了一整天,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女神李师师。

回到宫中,徽宗向宫妃们描述:师师的美不仅在容貌,更在于超凡脱俗的气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太有气质了!

一般来说,皇帝喜欢的女人谁敢再追?这简直就是作死的节奏。可实际情况就是真的有,这个人就是周邦彦。

周邦彦同李师师、宋徽宗赵佶的传奇故事见于宋朝张端义的《贵耳集》。

一次宋徽宗生病,李师师以为宋徽宗不会来,故约见了周邦彦,周邦彦正在李师师房中谈词说笑,忽然下人来报,说有另一位客人来访。周邦彦表示很不愉快,就问是谁?答曰:赵乙!在躲避不及的情况下,周邦彦慌慌张张躲到了床下。躲在床下,周邦彦看到徽宗皇帝拿着一颗江南进贡的新鲜橙子,特意给师师尝鲜。相互间缠绵悱恻之声让床底下的周邦彦听个清清楚楚。

宋徽宗走后,周邦彦乘兴做了一首《少年游》。

《少年游·并刀如水》

宋代·周邦彦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翻译如下:

刀如水,盐似雪(用盐水泡橙子可以去除酸味),她用纤纤玉手破开一只橙子。锦帐慢慢变暖,屋子里点的兽香氤氲弥漫,两人对坐笙箫合奏。

女子低声问:今晚去哪里住?对面的人看着她,没有说话。她于是看了一眼窗外,说现在已经三更天了,外面下霜了,路会很滑。不如就不要走了,外面已经没有行人在赶夜路。

——不知道李师师当时是不是已经忘了周邦彦还躲在床底下!

谁知有一次在与宋徽宗云雨之后,李师师竟然忘情地把《少年游》这首词当着徽宗的面唱了出来,宋徽宗一听,就明白那天在李师师家的事被人知道了。他问李师师填词的人是谁?李师师不敢隐瞒,说是周邦彦。于是,第二天,宋徽宗就下令把周邦彦贬出京城。

当宋徽宗又去李师师家的时候,李师师不在。过了一会儿,李师师回来了,但眼睛红红的,显然是哭过了。宋徽宗问她去了哪里,李师师说送人去了。宋徽宗马上问她,是不是送周邦彦去了,李师师点点头。宋徽宗问:“他又写了什么东西没有?”李师师说填了一首《兰陵王·柳》。

这首词共三阙,一唱三叹,动人心弦,又被称为兰陵三叠。后人多说这首词是周邦彦跟徽宗皇帝争风吃醋之作。宋徽宗于是让李师师把这首词唱给他听。一曲唱罢,徽宗觉得周邦彦确实是个人才,就赦免了他,还让他做了专管乐舞的大晟府提举(当时朝廷最高音乐部门)的一把手。

后来有学者考证,说这件事情可能是虚构的。认为这只是好事者的牵强附会,仅可作为茶饭后的谈资而已。然而传说总比现实要有趣得多。

坚持原创,欢迎转发,请尊重付出,注明出处

小调查

如果大家对此文章感兴趣,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入“若森知道”(梓健讲历史)微信圈子中可以与我互动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