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先祖居于东方,经历了从东夷到西戎的漫长岁月
秦人起源有东夷说和西戎说两种。我更倾向于东夷说,秦人起源于东方。
1.秦之先,居于东方。《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表明秦人是帝颛顼的后代。颛顼是黄帝之孙,号高阳氏。颛顼为有虞氏首领,主要生活在豫东及鲁西南一带,豫鲁交界的濮阳号称“颛顼之虚”,古今无异辞。《索隐》说:“秦、赵以母族而祖颛顼,非生人之义也。”这是按母系世族而不是父系世族追溯的。
司马迁之说,得到了考古发现证明。80年代在风翔的秦都雍城发掘的秦公一号大墓,秦景公的石磬有“高阳又灵,四方以鼏平”的铭文。帝颛顼号称高阳氏,景公石磬这句铭文是说,祖先神高阳在天显灵,秦境内四方得以安定,像鼎的盖子一样平坦。
颛顼是东方民族,都城在帝丘,即河南濮阳。秦人是颛顼的后代。
《索隐》曰:“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其族也,则秦、赵宜祖少昊氏。”秦人也认为少昊是其先祖。这是按照父系来算的。
《史记·封禅书》记载,秦襄公立国以后,建西畴,“自以为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祠白帝”,自认为祖先是少昊神,少昊就是白帝。
少昊是东夷嬴姓族的先祖,在今山东曲阜一带。
颛顼是五帝之一,五帝存在并非空穴来风。沈长云指出,五帝之帝,按训诂说,实在是指自己祖先的牌位。《礼记·曲记》说:“措之庙,立之主曰帝。”帝就是后人所立祖宗的牌位。对于自己祖先的牌位名号,想必人们(主要是主持祭祀的各姓氏集团的贵族)是不可以随便加以想象或随意杜撰出来的,那样的话,就是对祖先的不尊了。尽管祖先都生活在距离自己很久远的年代,但我们知道古人对于自己祖先的记忆同样也会保持得相当久远的。这在古代、近现代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那里可以找到佐证。例如彝族某些家支通过父子连名的方式,可以将自己的祖先上溯到五六十代甚至上百代以前。所以五帝的名号产生虽晚,但亦可相信是出自古代真实的历史。
当然,五帝不是五位天下大一统之君,他们只是不同氏族部落的首领,各自管理的地方有限,他们大致处于同一时代(上限约公元前2500年或前2300年),后世所谓“五帝谱系'实乃后世民族融合的产物。
2.秦人西移,落脚西域。大业即皋陶,其子大费即伯益,皆为东夷首领,尧舜乃至禹时的重臣。伯翳即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其皂游(黑色的旗帜上的飘带),说伯益的后代將兴旺发达,伯益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舜赐姓赢氏。
大禹晚年安排皋陶接班执政,但皋陶未及接班而死,大禹又安排伯益做接班人。禹死后,其子启与伯益争夺最高权力,伯益死,“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伯益的后世孙费昌在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赢姓氏族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周武王克商时,嬴姓首领被诛杀,其族人离散,有一支嬴姓人群被周人赶向遥远的西域,与西戎杂处。
直到周穆王时,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穆王,周穆王西游,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穆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穆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
大骆乃非子之父,居赵城,非子为庶出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周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之后,秦人为周王朝守西垂,战西戎,付出很大牺牲。秦襄公时,因秦人护送平王东迁洛邑有功,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秦国开始与中原列国平起平坐,利用周之遗产,在曲折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