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苏怡嘉:【在土地上只走一程】(散文)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在土地上只走一程
文/苏怡嘉
村里的土地就是村子的门面。村子四周土地肥沃、庄稼繁盛、瓜果飘香,村口的土路被打扫得光亮瓷白,村庄多半也是人丁兴旺,男女老少的脸上泛着红光,隔得老远就相互打招呼:“吃了没?”,声是大声,不怕旁人听见;笑是大笑,满嘴的牙连带牙床全露了出来,不藏着也不掖着。村里人祖祖辈辈都在这片土地里刨食,累了、饿了、冷了、热了,就照猫画虎地在土地的中央搭起一个又一个的草棚,后来又把草棚渐渐改造成一排排房子,用水泥、沙子、涂料来装饰门面。土地年龄大了,在子子孙孙面前渐渐没了往日的脾气,任凭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在她的脸面上涂脂抹粉、画画装饰。土地老了,脸皮也就厚了,任人宰割,不生气也不发火。土地看着一茬一茬粉团一样的小人儿从地上的房子里被抱出来,到老了老了又被人抬回到地里去。土地用门面迎接他们,门面当然越敞亮越好;土地用大肚接纳他们,肚皮当然得越大越好。
外婆在这片土地上行走了八十七个年头。外婆入土前一天,我们几个孙辈在姨夫们的带领下,领着外婆的重孙子们去看外婆的坟。一人多高、两米来宽的一个土坑,口敝开着,因为下雨上面盖着一块塑料布以防雨水落进去。表弟三岁多的儿子没见过这个,站在旁边一边看一边听大人们说话,突然就问:“把老外婆扔到这里面就行了?”童言无忌,众人都笑了。土地听到这话也笑了,土地一笑,沟壑纵横的脸上,脂粉颗粒簌簌落下,掉落到坑道里。外婆年龄大了,浑身的脂肪都不知什么时候掉到哪块土疙瘩里去了,只剩下了精瘦的筋骨。这身筋骨好像只有坐在柔软的土地上才能舒坦一些,坐在竹椅上、木凳子上都是硬碰硬,硌得身子生疼,所以外婆总喜欢拿块软垫,铺在门口的土台阶上,坐在上面与老人聊天,一坐就是半下午的时光,有时坐着聊着就睡着了。八十七岁无病无灾的外婆,在土地上走着坐着,浑身的力气都走完了,身子就势倒在了土地上,眼睛再也没劲儿睁开了。对于这些寿终正寝的老人,土地应该是很乐意张开怀抱来笑纳的。
外婆下葬那天早上,天下起了小雨。夏末的雨丝清清凉凉的,就像婴儿的小手抚摸着人脸。雨丝天然地滋润了土地的脸庞,轻轻松松、不喊不叫地把在空中玩耍的浮灰拉回土地的怀中。墓坑里挖出的土,形成一个小土堆,正安静地等在一边,等着用身躯来包裹住准备回家的外婆。花圈、白幡在火中飘动,孝男孝女的哭声在空中飘荡,安详地躺着的外婆,此时早已自在地行走在回家的路上了吧。我走到土堆旁边,把土堆上零星的瓦片、塑料片、纸片捡拾出来。外婆是个“干淑”人(关中地区俗语,形容上了年纪的妇女爱干净、干活利索、打扮整洁),她一定希望自己干干净净地回家,这可能也是我现在唯一能为外婆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吧。人多力量大,在门子里人、乡邻的齐心协力下,小土堆很快变成了一个小土包,把外婆严严实实地包裹在了里面,这片土地上的这个小土包,为外婆关闭了这个嘈杂世界的所有喧嚣。外婆一生信佛,行善积德是她待人处世、教导儿孙的出发点和口头禅,她从来都不愿打扰别人,也不愿意麻烦子孙亲戚,她只希望自己安安静静地走,她的愿望最终实现了。
城里的土地上也长树,也长草,也开花,怪的是,就是不怎么爱结果。城里的人吃着村里人扛来的、村里的土地上长出来的最好的粮食和果实,还要嫌弃村里人的身上有土。城里的土地上虽然不长庄稼,但就是长银子、长办法,要不怎么总是村里人背着大米、小米、特产、瓜果上城里人家里去求爷爷告奶奶,怎么少见城里人拿着银子上村里人家里求官拜财—— “穷在深山无人问,富在闹市有远亲”。村里的人也没办法,他们总是弱者,他们只能在村里的土地上,使足了几辈子的力气,攒足了劲把自己读书争气的孩子送到城里的土地上去。慢慢地,村里的没法通过读书这条路进城的孩子们,也想尽办法踏上了城里的土地。一茬一茬的青壮年人,把村里土地上的麦子、玉米磨成粉,带到城里的土地上去生活,再把城里土地上的银子带回村里,用来装点村里土地的门面。
土地的门面敞亮终究是有限的,装点门面所需的银子,不会像村里土地上的灰尘,扫了还会自己长出来。土地肚皮的大却是无限的,人不管在哪儿,也逃不脱土地的肚皮去。人在土地上疯长,长到上百米多高的摩天大楼上,张狂得以为自己能上天,等到睡在土地的怀里时,才发现土地就像如来佛的手掌心,再怎么厉害的人也会躺在土地上的,土地纳百川,容万物,立万世。人和长在房子边上的蓬草一样,在这块土地上,都只走一程。
作者简介
苏怡嘉,女,41岁,现居西安,就职于国企企划部门。每晚睡前看会儿书、写点儿心得文字也是我多年的习惯,期待点滴文字,能让自己在这纷繁喧嚣中,保持心宁、志毅,踏实从容过好每一天。
三秦文学团队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三
秦
文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