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官学你了解多少呢?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在古代读书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魏晋时期也有相应的官方教学机构。

三国官学

魏、蜀、吴三国都有自己的官学,魏、蜀两国设立的均称太学,吴国就比较有个性的叫学宫。太学倒不是三国初创的,“太学”一词至少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天子设立的叫“辟雍”,诸侯设立的叫“泮宫”,曹操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就重置泮宫,恰好在前一年曹操受封魏王,而在曹芳时期仍有辟雍。

事实上,在各个时期都能看到太学,也能看到太学生们活跃的身影,比如两次党锢之祸都有太学生参与,还为当时的清流名士编了不少童谣。如汉灵帝刘宏,他有一项贡献就是同意蔡邕的建议,下令在太学门口刻熹平石经,用以校正儒家经典,围观者络绎不绝。

就官学而言,魏国的规模最大,也兴起的最早。在建安七年(202年),曹操下了一道命令,设置学师教导阵亡将士的后人,也算是一种福利吧。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重置泮宫,初兴官学。

直到魏文帝黄初五年(224年),曹丕在洛阳设立太学,设置五经博士,不是学生,而是负责讲学的。到魏明帝曹叡时期,他也效仿汉灵帝将曹丕所著的《典论》刊刻在太学外的石碑上。曹叡在青龙四年(236年),设立了崇文观,召集擅长撰写文章者。

刘备在蜀地也设立了太学,以许慈、胡潜、尹宗、孟光、来敏典掌文献古籍,案《晋书·儒林传》可以看到文立就在蜀地太学游历过。

“先主定蜀,承丧乱历纪,学业衰废,乃鸠合典籍,沙汰众学,慈、潜并为学士,与孟光、来敏等典掌旧文。”——《三国志·许慈传》

“文立,字广休,巴郡临江人也。蜀时游太学,专《毛诗》、《三礼》,师事谯周,门人以立为颜回,陈寿、李虔为游夏,罗宪为子贡”——《晋书·儒林传》

而吴国这边的学宫命途多舛,孙权在黄龙二年(222年)曾诏令设置都讲祭酒,来教育后辈们。孙瑜就曾厚待马普,特建学宫使其教授官吏子弟数百人,而孙瑜在215年就去世了。到了258年,孙休时期又下令依循古制重设学宫,置五经博士,说明在一段时间内吴国的学宫教育出现了断层,也可能是孙权的命令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

结业制度

有上学的时候,也有结业的时候。曹丕废除了东汉时期两年一试,改制五经课试法,初人学者称为“门人”,学满两年能通一经者称为“弟子”,这才算普通太学生,没通过的就可以回家了。学通两经者可以出任文学掌故一职,没通过的可以下次再来补考。

文学掌故任满两年,并学通三经者,可以出任太子舍人,同样可以补考。太子舍人任满两年,学通四经者,可以出任郎中。郎中满两年,学通五经,就可以因材施用了,至此算是太学毕业。所以一般来说,想在太学毕业至少要待满8年。如白居易所言“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璞玉浑金还待打磨。

不好好学习也有惩罚,态度不端正、怠慢师长、酗酒、爱打官司都受惩罚,简而言之不听话就罚喝水三升,魏晋时期一升为204.5毫升,一口气喝一瓶矿泉水...

《魏名臣奏》曰:蒋济奏太学堂上,官为置鼓。《礼》曰:"入学鼓箧,逊其业也。"凡学受业,皆当须十五以上。公卿大夫子弟在学者,以年齿长幼相次,不得以父兄位也。学者不恭肃、慢师、酗酒、好讼,罚饮水三升。

其实从张纮的经历也能看出来太学的重要性,学习经义,拜入博士门下,学习能够作为家学的经义,这不是会轻易传授的内容。而五经博士也不是什么都会,也有不少专精一门或者说偏科的,这就体现出乐详的优秀了,什么都能教。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三国天罡部分:你心中的三国一百零八将是什么样呢?

三国地煞部分:三国地煞七十二将,与你心中的有多大差别?

司马懿:司马懿:曹叡时期,我终于有军权在握

司马懿:司马懿:在曹芳时期,我曾逆风翻盘

司马懿足迹:你知道司马懿都去过哪些地方吗?

看官如感兴趣,关注下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