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大齐通宝”之版别
“大齐通宝”钱铸期说,一为南唐李昪时期所铸,二为唐末黄巢铸币说。目前,泉界公认的说法,南唐开国皇帝李昪时期所铸钱币。
杨吴天祚三年,即公元937年,徐知诰(李昪)即位于金陵(今江苏南京),国号大齐,年号升元(公元937—942年)。升元三年改国号为唐,即南唐。
国号为“大齐”时间不到三年,“大齐通宝”币铸量少而精。公认存世的两枚钱:一曰“缺角”,二曰“四眼”。其拓图在丁福宝所编《历代古钱图说》中可以找到。
当然了,由于拓图质量等问题,很难系统区别“缺角”和“四眼”大齐之差别。
“缺角大齐”由清朝江南名士戴熙所藏,有人愿高价收买,但戴不忍割爱。当太平军攻克杭州时,戴投水自尽,死前将其深埋地下。后人为得到这枚稀世珍宝,争相购买戴宅并掘地数次,但终无所获。
“四眼大齐”上世纪20年代由泉家戴保庭和朱克壮在江西鄱阳农村孩童踢毽子时被发现,后被藏家张叔驯重金购得,但从不示人,并自号“齐斋”。
“大齐通宝”钱属中国古钱“五十名珍”,大名誉品。
幸获不同版别之“大齐通宝”钱三枚,甚是喜欢,但也萌生疑惑。
目前,泉界所公认之“缺角”和“四眼”大齐是否属两个不同版别,很难辨识。
“缺角”大齐或已石沉大海,通过辨其拓图,余藏一枚之版别和其并无二致。红铜,材质精良,包浆锈蚀一眼开门。币径22.5mm,穿孔7mm,面文显“开元通宝”之隶味文风,“大齐”两字整体右倾。
“四眼”大齐,2017年7月新加坡环球拍卖一枚,终以22.2SGD的高价成交,折合人民币100万以上。拍品直径22.3mm,版别明显区别于“缺角”大齐,看似并非民国“四眼”之大齐。与其对比,“四眼”位置及面文字体的明显差异不言而喻。该拍品文体既显北宋时期瘦金体之意,又不失隶书之味道。在我看来,这不是巧合,更不该是历史的客观和必然。或许这就是古玩行你我难以看得懂的艺术和行事规矩。
除了上述,自己在多年的收藏中另有收获和发现。
余鉴另一枚“大齐通宝”钱,直径同样22.5mm,包浆到位,锈蚀漂亮,然面文字体与“缺角”和“四眼”大齐通宝钱也有明显区别。相对“缺角”和“四眼”大齐,该币面文隶韵中不乏楷意,整个铸币显得更加精整和规矩,显然又是另外一个版别。
除了上述,多年收藏中获篆书“大齐通宝”一枚,直径为35mm,面文篆书,但不乏隶韵味。此币吸眼球的不仅是其铸造工艺之精美,同时面文书法艺术之灵动,以及黑漆古的包浆色更是十分诱人。
为解开此枚枚篆书之大齐之谜,通过相关网站开展了查询求证,发现有博客网名为“京川陕侠”的博主,撰写过一篇关于东北某地发现干坑窖藏有小平篆书之“大齐通宝”钱的博文。该博文通过查阅历史及相关资料,肯定了篆书之“大齐通宝”钱的历史存在(图)。
综上所述,虽然“大齐通宝”钱的铸期不会超过三年,但其版别可能不止一个。单就小平钱而言,至少存在两个,甚至三个以上的版别都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