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名倭寇为什么就能追着明军打,还一路追到南京城下?
为什么70多个日寇从浙江一路杀到南京城下,5000多人死亡,12万明军不敢营救?
倭寇在嘉靖年间十分猖獗,嘉靖三十四年,一伙倭寇从沿海登陆,大概70人左右,基本都是武艺高强的日本武士和浪人。这伙倭寇横跨浙江、安徽、江苏三个省份,一路杀伤四五千之众,八十多天之后,才被明军歼灭。
嘉靖年间妖事比较多,比如庚戌之变,比如这次让大明颜面扫地的倭寇事件。为何堂堂大明帝国,竟然被几十个倭寇溜得团团转?
明军承平日久,战斗力大幅下降
战争是最残酷的人祸,自古至今战争几乎没有间断过,和平年代相对短暂。而对于军队来说,战争才是他们的舞台,没有战争就没有军人发挥的余地。明代想要封有爵位,就必须有战功,万历首辅张居正如此权位都没有爵位,可见想要立军功有多难。
军队的战斗力和和平的时间成反比,越是经常经历战斗的部队,其战斗力越强。好比北宋的常年和西夏作战的西北军,明代同倭寇作斗争的戚家军等等,战争不是练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
为何美军能在各国称王称霸,军事实力是其核心竞争力,况且美国经常在敏感地区挑起事端,军事冲突时有发生,其部队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到了嘉靖中期,距离上次大规模战事已有几十年,时间虽然不算长,也足以让军队战斗力大幅下降。
史料记载:
“丁丑,俺答大举入寇,攻古北口,蓟镇兵溃。”
嘉靖二十九年,俺答进攻古北口,明军溃败。之后俺答攻入京城腹地,明军竟然令其随意烧杀抢掠,竟没有出动一兵一卒,显而易见朝廷和军队已经衰败到什么程度。
史料记载:
“八月丙子,小王子犯赤城。丙申,师尚诏攻太康,官军与战于鄢陵,败绩。”
嘉靖三十二年,鞑靼小王子进犯赤城,明军再次战败。想当年在明军旗下苦苦求饶的鞑靼部队,现在却咄咄逼人,堂堂大明帝国不是战败就是妥协,国家外强中干、大不如前。战争是军人的天职,长时间的和平会让军人失去狼性,变成一群绵羊。这才沦落到让几十个倭寇兴风作浪的地步。
跨省追逃,程序繁杂
这伙几十人的倭寇有一个特点,就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他们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抢掠,而是跨省流窜,这无疑加大的追捕的难度。明代的最高军事部门是兵部,五军都督府负责调兵、训练等任务,如有战事发生,将领拿调令,率军队出征。
战事结束后,军队回到原本的卫所。想要调兵在明代必须有中央的批准,假如发现了这伙倭寇,准备调兵征讨,可等着朝廷命令下来,这伙人可能已经跑了。
比如浙江范围内追讨倭寇的命令下发,却发现这伙倭寇逃到了安徽,军队无法跨境追捕敌人。假如越境,出现伤亡,其统帅可能会受到严厉处罚,或许是流放也可能是杖刑。
为了协调这些事宜,才有了总督、督师等职务,目的是统筹协调力量,提高作战效率,比如浙直总督、蓟辽总督等等。正是在频繁的审批和核准过程中,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令倭寇流窜各地。
嘉靖皇帝一心修道,任用奸臣、误国误民
皇帝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主宰,当然要对其治下的事端负责。嘉靖皇帝在初期还是比较勤政的,随着他对修道的痴迷,逐步远离了朝堂,甚至连朝也不上了。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成了内阁首辅,哪怕嘉靖再聪明,也无法事无巨细地控制朝政。
在张璁、夏言等人当政时期,国家尚且平安,在奸臣严嵩成为首辅后,朝政直转急下,贪腐横行,军备驰废日益显露出来。
史料记载:
“嵩因召对冠之,笼以轻纱。帝见,益内亲嵩。嵩遂倾言,斥之。言去,醮祀青词,非嵩无当帝意者。”
严嵩能力不高,唯独对谄媚皇帝很有一套,嘉靖对严嵩也经常言听计从。嘉靖皇帝喜好修道炼丹,经常要求内阁大臣为其书写青词,为了表示对上天的赤诚,嘉靖帝还亲手做过几顶草叶冠,严嵩恰巧得到一套。
每次见到嘉靖,严嵩就戴上这顶草叶冠,还罩上纱巾表示尊敬。嘉靖帝对于严嵩的奉承之意也深表满意,随即对严嵩日渐宠信。一个皇帝不误正事,一个大奸臣只知道谄媚逢迎,于是
朝政也变得一塌糊涂。
严嵩从嘉靖二十七年干到嘉靖四十一年,十几年来国家日趋衰败,百姓民不聊生,军队贪腐严重。如果说明亡于嘉靖,严嵩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有如此核心领导层,几十个倭寇造成的事端也就可以理解了。
倭寇战斗力强
这几十个的倭寇源自日本的没落武士或者浪人,都有一身好武艺,各个身强力壮,单兵作战能力很强,擅于近战。可以说倭寇就好比是特种兵,明军地方军只是正规军,如果没有绝对的数量优势,正规军不是特种兵的对手。
史料记载:
“距城十里有横屿,四面皆水路险隘,贼结大营其中。官军不敢击,相守逾年。”
嘉靖四十一年,大量倭寇侵扰福建,在一个名叫横屿的岛上建立了大本营,足足和明军对峙了一年有余。能和正规军对峙一年,这明显不是普通的土匪,倭寇从日本远道而来,大多是心黑手狠的亡命之徒,很难对付。这就是几十个倭寇造成数千人伤亡的原因所在。
嘉靖中后期国力衰退严重,贪腐成风,这次倭寇事件,让我们从侧面看到了外强中干的大明帝国,倘若不是有戚继光、谭伦、胡宗宪等股肱之臣,或许很快国将不国。
其实不仅仅是倭寇追着明军打,几年前,北方的鞑靼部俺答汗也是追着明军打,史称“庚戌之变”:
这场战争中,明军被压着打,迅速就打到了北京城下,当时是嘉靖二十九年,嘉靖帝急忙号召各地出兵勤王。兵部尚书丁汝夔问首辅严嵩退敌之计,结果严嵩讲,在外面兵败还能掩盖一下,可是皇城脚下要是打败了,怎么交代?他们就是来抢东西的,抢完了不就走了?
于是兵部尚书丁汝夔硬是没敢出面迎敌,鞑靼部俺答汗在皇城脚下抢掠一番,也就退兵了。
等敌兵一退,平虏大将军仇鸾追出去,杀了八十名老百姓,割下首级冒充敌军!
后来兵部尚书丁汝夔被追究责任,他才大呼,是严嵩误了我!其实哪里是严嵩误了他,是他自己误了自己,大明朝的军队在他手里变得如此不堪一击,真的出击,说不定北京城都保不住了。
但不管怎么说,严嵩把持朝政这些年,出现这么荒谬的命令,不是奸臣是什么?
有了前车之鉴,几年后,明军被几十名倭寇追着砍,也就不足为奇了。也正是这件事之后,戚继光等人才开始重新练兵,并在几年后大破倭寇,成了叱咤风云的“戚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