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的演变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实体书店生存困境,大量倒闭,但并没有消失。近年来,我们发现不少新型的实体书店出现,甚至全球最大的网上书店亚马逊也开起了线下书店,这到底发生了什么?
羊城冬日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来到闻名已久的广州天河太古汇里的方所,品着咖啡,在书的世界里度过一个美好的下午。“方所”典出于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定是常住,便成方所。”“我们做的不是书店,而是一个文化平台,一种未来的生活形态。”方所运营总监谭白绢如此表示。在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生活中,读书和买书已经成为一个奢侈。方所置身于广州最新的奢侈品汇集地太古汇,透露它售卖的也是一种奢侈,关于生活美学的奢侈。
2011年11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在广州首次亮相的方所,看起来难以被归类和定义:在1800平方米空间内,融合500平方米的书店、400平方米的展示和销售设计品的美学馆、26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250平方米的服饰馆以及90平米的咖啡馆。在方所的玻璃门上,是诗人也斯的赠语:“但愿回到更多诗歌朗读的年代:‘随风合唱中隐晦了的抒情需要另外的聆听。’”这句话很好的概括了书店的经营范围:主营人文、艺术、设计、建筑类书籍,其中有4万种港台书刊和近万种外文书,也有部分内陆出版物。广州是一个商业都市,天河CBD是这个都市的中心,而太古汇则是这个中心的中心。这里云集全球180多家国际品牌及知名食府,成为集休闲娱乐、商贸活动和文化欣赏于一身的广州新亮点。也为方所目标人群——城市白领、高端顾客起到一个很好的导流作用。
作为创意文化的组合,方所的“美学生活”商品分为六大主题:自然环保手感、织品、纸品、设计新赏、设计文具、儿童童玩。这些商品经过层层筛选,挑选标准相当严苛:手工制作,自然主义风格,强调环保,耐用,更重要的是“一等品”。方所不仅是一个静态的文化陈列场所,也是一个动态的提供各种文化活动的平台。
方所几乎每周都会邀请作家、艺术家在书店演讲、签名售书,免费举办艺文论坛和作家讲座等活动,与读者深度互动。文化名人陆续到广州和读者见面、交流。每一次都“人满为患”。微博“方所文化”中有一段简介;“方所”,一个独特的文化组合,涵盖了书店、美学生活馆、咖啡店、艺廊与例外服装。一方面,它是一个“家”,一种知识、审美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另一方面,它是一个永恒的进行式,一个多元的发表平台,期望让源源不绝的文化与创意,人才与作品,能够因为这个场所而受到启发、得到发表与注目。
说起书店可以唤起我许多回忆,小时候在北京路逛书店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后来是广州市购书中心。然而,电子商务的兴起成为实体书店噩梦的开始,我也很少去书店了。拥有700多家门店的美国最大连锁书店巴诺在2010年8月表态“有意对外转让”。2011年7月美国第二大连锁书店公司博德斯集团,正式申请破产保护,并关闭了旗下600多家书店中的大约30%。在我国,除了新华书店的政策保护之外,民营实体书店集体陷入困境。
功能单一的实体书店消亡看来是必然趋势,可喜的是台湾诚品书店从2000年开始率先成功打造了“书店百货”的复合经营模式——通过文化品牌效应吸引商铺入驻,经营高盈利率的文化展演、创意商品销售、服饰及餐饮等产业。借鉴诚品的经验,方所的跨界经营或许走得更远。所了解方所每天的人流达到两三千,周末最多时达到1.5万。在诚品,图书的利润贡献率已从100%逐渐下降为如今的30%。目前图书销售占到方所收入的40%。在方所,书店只是其中一个消费场景,一道文化景观。
我想,无论互联网多么令人流连忘返,线下体验总是需要的,步履匆匆的都市人也需要一个安放灵魂的地方。2014年,方所首次走出广州,落户成都,于11月26日亮相于成都远洋太古里。2016年6月30日,方所青岛店开业,这是方所书店在全国开设的第四家分店。互联网时代,我相信仍会有不少不像书店的实体书店存活,我也希望人们创造出更多新的文化体验和阅读空间。
我们再来看看亚马逊的书店是怎么做的
外观
内景
好像都很普通啊是不是?但是普通的陈设背后,亚马逊对这家书店的设定是:完全的根据用户喜好来摆设。
首先我们看到
书完全是封面朝人的摆放方式,这样的摆放虽然空间利用率比较低,但是对用户来说可以最快程度的看到每一本书,我们都知道,竖着摆放的书其实我们日常从来都不会看。另外,从分类上,我们日常去书店都可以看到分类大概是分成人文、社科、小说……这样的分类
但是亚马逊的分类模式是
打分制
有点类似国内的豆瓣评分,亚马逊有自己的大数据系统,分数高的会有专门的推荐。类似的分类还有「本月畅销书」、「本周最多预定图书」、「用户最多收藏图书」、「拥有 4.8 颗星以上评分」等。
另外,每一本书下面,注意,是每一本书哦
都有一段读者书评,不是名人推荐,而是读者书评,这也是和现在的阅读心理很像,我们热爱看素人的影评,因为更加真实。并且带有分数和条形码,方便读者自己查阅。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人性化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