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委笔记:什么不是纪录片?

作为一名资深的纪录片导演和研究者,最近参加“科讯杯”的纪录片评选工作,对纪录片创作又有一些感悟,在此与大家分享和探讨。

要问什么是纪录片,恐怕很难说清楚,因为纪录片的定义众说纷纭。那么,我就说说什么不是纪录片吧。

电视台播出的许多纪录片实际上是专题片,主题前先,缺少事实厚度,总想灌输一些东西,企图把观众的思考空间压缩。其实广义来说,专题片也是纪录片的一种。《永远的香巴拉》拍得气势磅礴,极力呈现一幅最为壮观的唯美影像,有很强的视听冲击力,问题是主观性的视听元素恐怕让人觉得不那么客观真实。

对于学生,有不少纪录片拍成了记录片,只是简单的记录人与事,只有展示没有挖掘,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但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最近看了好些学生拍的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片,感觉大多流于表面。只是一味强调传承,但看不出如何传承,观众看了以后有太多的疑问,但片子并没有回答他们的问题。

在《HUSSEIN》中,来自战乱伊拉克的小伙子为什么要去景德镇学习艺术陶瓷呀?《翰林老宅》选题不错,但为什么会乱收费?为什么老宅会走向没落?片子没有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小孩子拍片子总是满足自己的好奇,而没有太多考虑观众的疑惑。

解惑,也是纪录片的功能,虽然它没有像新闻那样直白回答。制作者不能只用眼睛看还要用脑子想,不能只用耳朵听还要用嘴巴问。

同样是非遗题材的纪录片,有两部有创新:《掘匠》通过新旧工匠对比,在弘扬工匠精神的同时强调与时俱进,反映了新时代匠人的认真、坚持与创新。还有《被租赁的惠女》,通过惠安女民俗模特表演,体现了民俗的传承与传播,传统民俗与时尚生活,还有“互联网+”非遗,古树新技,很有新意。

纪录片一定是关于人的,人的生存状态,人性的丑与美,没人性的纪录片一定不是好纪录片。许多人被《舌头上的中国》带偏了,以为把这个东西拍到极致就是纪录片了,其实那就是一个拉仇恨的美食节目。把名胜古迹拍得如诗如画,那是旅游风光片;把传统工艺拍得细致入微,那是存档的资料片。

《我11》中农村留守的小男孩很可爱;《星星的孩子》细腻与真情,表现的是对自闭症孩子满满的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好的纪录片一定要有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一个优秀的纪录片工作者一定要懂一点人类学,学一点社会学。

还有,研究生拍纪录片比较容易概念化抽象化,有的选题不错,但没有故事,有的理念不错,但难以表现。因此,需要深入采访,需要多看好片。(未完待续)

纪录片创作,你还有什么问题?纪录片研究,你有哪些新观点?请在下面留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