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260 毛遂自荐——看毛遂如何自告奋勇担任这艰巨的任务

从长平之战到现在的邯郸之难,赵国人被秦国人憋了好久了,要么就憋出毛病甚至憋死了,要么就把计策给憋出来了。赵国上上下下终于憋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其实说白了也是老套路,就是“合纵”。目前这个局势,一开始赵国是不想下水,但是秦国人非要推他一把,好了,赵国给推下水了,就得靠其他的诸侯拉他一把了。如果这些诸侯良心还过得去,盟友关系够硬的话,就能把赵国拉上岸。实在不行,反正赵国也破罐破摔了,就把他们也拉下水呗,大家伙一起倒霉。
放眼天下,能请的外援好像并不多,赵国这些年和附近的邻居关系搞得好像都不怎么样。好不容易盼来想趁火打劫的魏王,可没想到,给秦王那么一吓,魏国的援军走到半道就停下来了。再扳扳手指头数数,韩国小屁国家,来了也没啥用;齐国太远,况且关系也不咋地;燕国更别指望,没落井下石已经不错了。而事实上,燕国还真想来落井下石呢,燕国后来还派了军队来捡便宜,没想到给廉颇打回去,这是以后的故事以后再讲。现在能指望的也只有楚国一家了,没说的,成立一个合纵抗秦组织,把楚国给推出来为盟主,不信楚国就不出兵救援了。这个联合楚国订立盟约的任务又落在了王叔平原君赵胜的身上。
平原君那是义不容辞,回头想想,邯郸之难的导火索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的导火索,那就是接受了上党郡。当初力挺赵孝成王接受上党郡的是谁呀?就是平原君赵胜呗,好啦,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现在捅了这么大个娄子,引出了这么大的乱,就算平原君想耍赖也赖不掉这一层关系,你不去谁去。于公于私,平原君决定是得亲自南下一趟,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楚国拉到自己的阵营里,即便不能把自己的祖国赵国拉回岸上,也得把楚国拉下水里。赵国危在旦夕,即便是灭亡,也得找个难兄难弟来垫背。于是平原君就在朝堂之上当众表态:“就是逼,也得逼楚王在宫殿里和我歃血为盟,发兵救赵。不用带别人去了,我的随从助手我自己带,我家里有的是食客,找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不在话下。”
回到家里,平原君就着手南下的计划了,同时选二十个人跟自个一块去。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在自己手下号称三千人的庞大的吃喝队伍里,凑来凑去,居然凑不出二十个人的精英团队。选人的条件也不是很苛刻,平原君说了:“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就是说入选的人要有勇有谋,文武兼备。三千个人里面选二十个人,也就意味着,优良率是0.6%而已。按正常的逻辑,这些门客是出来走江湖的,出来混嘛总有些特长的吧。如果这点要求都满足不了,这些人过来是干嘛的呀,光吃光喝吃喝等死?!
平原君进行了门客总动员。在动员大会上,他简明扼要地陈述了这一次外交的使命:“弟兄们,这一次我们出使的宗旨很简单就几个字:谈不成,就杠。反正我们赵国没有救援也撑不住了,所以这是一次只许胜不许败的使命。现在,我要选出二十个精英陪我一同南下。下面,选拔赛正式开始。”可是出乎意料的是,挑来挑去,左挑右选的,别说选拔赛了,居然连凑够人数都做不到,勉勉强强马马虎虎你推我我推你的,凑了十九个人。剩下那一个,就怎么也凑不出来。心情本来就够沉重的平原君,这回就更加郁闷。合着自己拿着白花花的银两办了这么久的门客学校,没想到,成材率如此之低呀!关键时刻,二十个人——二十个人都凑不出来呀!
平原君心里苦笑着:自己好学不学,学着别人养门客。人家是养门客养出老虎来了,我呢,到头养门客却养出猫来啦。背后一阵阵的发凉,心里一阵阵的失望。他用冰冷的目光向座下的门客扫视了一圈,很多的人不敢面对自己主人的眼光,微微低下了头。和这些心虚的人相比,门客当中只有一个人还挺得笔直,并且迎着平原君的目光直视过去,丝毫都不感到畏惧。平原君心里一个激灵,刚才还手脚发凉,现在突然觉得温暖起来,他感到应该有希望了。平原君很努力地搜索自己的大脑,试图找出一些关于这个人的资料。这个人看上去貌不惊人,似乎好像也没有做出什么惊人的业绩吧?这种人放在平时,那就是典型的混吃混喝的代表。
看了好半天,平原君愣是想不起这人叫什么名字。现场一下安静了,有些人不敢说话,有些人不愿意说话。当所有人都沉默的时候,这个笔挺地站着的人突然大踏步向前走,一直走到自己主人的面前,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要求随队一起南下。他对平安君说:“听说您要到楚国去,让楚国作盟主,定下合纵盟约,而且要带门下食客二十个一块儿去。您现在不是还少一个人吗?不用到外面去找了,希望您就拿我充个数,带我一块儿去吧。”平原君一愣,想不到这个人其貌不扬的,却如此生猛,不由得就问了一句:“请问先生尊姓大名?”,这个人一拍胸脯大声答道:“我本是魏国人,名叫毛遂。”
毛遂
根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纵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这一段话,简单来说用四个字就可以表达了,那就是在中国无人不知的成语“毛遂自荐”,形容一个人自告奋勇主动承担某项工作或任务。
平原君一看毛遂,只见此人神情俊雅,颇有傲骨,只是作为一个低级的门客,站得比较远,穿得也比较寒酸,实在是其貌不扬,身上还有事没事的背个小布囊。对于平原君来说,自己手里下有点本事,是特殊技能的门客,那都是心中有数的。只是这个毛遂,实在是想不起有什么特长。这一次南下,那可不是公费旅游,而是一次不能失败的任务。这个时候平原君已经没有什么心情一边工作一边考察自己的员工,于是张口就问:“毛先生勇气可嘉,只是不知先生在我门下,至今已有几年了?”毛遂拂了拂身上的布囊说:“大概有三年了吧。”看这样子是应该在长平之战的时候投奔到平原君门下的。但是三年以来自己居然一直忽略了这么一个人,平原君觉得有点不合逻辑。是啊,有本事的人早就该出名了,假设这个人真有点什么特长,怎么可能三年时间都隐藏得住的,早就应该传开了。
于是,平原君摇摇头说:“有才能的贤士活在这世上,就如同一把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尖峰立刻就会显露出来。如今,先生寄附在我门下已有三年,我的左右近臣从来没有人称赞或是推荐过你,我也从来没有听说过你,这是因为毛先生没有什么专长啊。先生你还是不能去,请先生留下吧。”得,毛遂这回算是热脸贴上冷屁股了。
毛遂是怎么回答的呢?在史书当中是这么记载的,“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未见而已。”什么意思?毛遂是说:“为啥我没有冒出来呢?那是我一直没机会被放进布袋子里。要是我毛遂早就被放进布袋子里,那冒出来的,何止是锥子尖儿,连锥子把儿都会露出来的。”
在这段话里毛遂提到了一个词儿叫“颖脱而出”。这里的“颖”是锥锋锥尖的意思。“颖脱而出”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成语“脱颖而出”,这也是这一句成语的来源。毛先生果然是牛人呢,还没出发呢,就用自己的行动和自己的语言,为中华民族贡献了两个常用不衰的成语“毛遂自荐”和“脱颖而出”。在这里要特别说一句,这个颖字很有意思。颖,它原本的意思就是指田里长的那个禾穗的末端,或是细小东西的尖端部分,也有被形容成聪明睿智。按字面意思推断,这应该是一个很阳光的字,充满了阳刚气。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字,到了后世却成为很多女孩子的名字。
好吧,扯远了,我们回头继续说毛遂。毛遂被平原君比作了锥子,他也乐于接受这样的比喻。现在,毛遂是要求平原君把这把锥子放在口袋里,一起带到楚国,看一看这个锥子是露一点儿尖儿呢,还是整个锥子脱颖而出。平原君听到毛遂自吹自擂的,心中还是半信半疑的,甚至有些不快。但是说来说去自己是凑不到二十个人,缺一个,算了算了,死马当成活马医吧,无论怎么艰难,毕竟是凑够了二十个人的团队嘛。也许平原君觉得靠得住的也就那十九个,后面第二十个那个毛先生嘛,就是一未知数,即便不能成事,别败事儿就好了。
那一年,那一天,邯郸城历经了几年的战火,城市已破败不堪。全城的人都不约而同地走上街头,目送一个人带着他的出使团队,带着全国人民的希望,离开首都。这支队伍,方向是南方的楚国,目标是说服楚王出兵救援。至于能不能完成任务吗,就不得而知了。向魏国发出的求救信如石沉大海,魏国的援军就待在汤阴,一步不前。作为赵国的老牌同盟,外加亲戚连襟还有几百年前是一家的魏国,现在都已经选择了旁观,何况是千里迢迢,没有沾亲带故的楚国呢。这一路前去吉凶未卜,虽然这一行人的性命无忧,但是如果空手而回的话,整个赵国以及赵国所有的人民就性命堪忧了。
一路上,车窗外,苍茫的阳光贯穿风中的密林倾泻而下,随这一行人在中原地区孤独的南下。旁边,林鸟一声声的孤啼伴随着他们一路寂寞前行。他们远大的理想随着鸟儿拍动翅膀,在穿行树林的风中起起落落。
文案初校:赖赖猪
文案修订:羊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