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军

这是前期野战军数据,而且只是骑兵,后期估算野战军有二十五万兵力,臃肿了,战斗力也下降了,所以才被完颜阿骨打爆了

辽国早期军队,实际分为迭剌[耶律]族和臣仆族混合军、姻亲审密[述律]族军、盟友军、属国军四大部分,当然姻亲盟友属国也有自己的小小臣仆族 。

姻亲审密[述律]族军:

根据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迭剌[耶律]族和姻亲审密[述律]族共同组成了契丹联盟,而契丹联盟与奚等世代的盟友组成了更大的联盟,也就是辽国。

契丹与回鹘联姻,回鹘过来的人上层成为拔里部,与契丹上层大贺遥辇联姻,回鹘下层成为乙室部,与契丹下层耶律部通婚,组合成乙室活部

契丹八部( 悉万丹部、阿大何部[大贺]、伏弗郁部、羽陵部[遥辇]、日连部[涅剌]、匹絜部[品]、黎部[乙室活]、吐六於部[突吕不、突举] )在唐初形成联盟,初期历任联盟首领均在大贺氏贵族中选举产生。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契丹联盟内乱,负责军事的可突于,将大贺氏的夷离堇[qin,勤,指部落酋长]大贺邵固杀死,遥辇氏的夷离堇遥辇屈列被列为联盟首领。乙室(又译乙室己或乙室革)部二氏族,世与迭剌[耶律]部六氏族联姻,合为乙室活部,为契丹别部。 公元734年,唐幽州长使张守珪联合乙室活部击可突于。同年十二月,郁捷出兵夜袭,斩屈列及可突于,把他们的首级送给唐朝。 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部落贵族涅里以他所属的乙室活部为基础,收集流散的氏族、部落,推选遥辇氏阻午为联盟长,并采用突厥联盟长的称号,称可汗。 析乙室活部为乙室(又译乙室己或乙室革)、迭剌[耶律]二部,重建契丹遥辇氏八部联盟( 乙室部2氏族、迭剌部6氏族、突吕不部3氏族、突举部1氏族、楮[chǔ]特部1氏族、乌隗[wěi]部1氏族、涅剌部1氏族和品部1氏族 )。遥辇氏末代第九代痕德可汗死于906年十二月,当时,迭剌[耶律]部夷离堇耶律阿保机,被选为可汗建旗鼓后,不肯再改选,自号为王,建立契丹国,遥辇氏遂亡。乙室和拔里合为审密[述律]部。

中国通史第06册(3) - 《中国通史》 - 历史国学书库 - 历史网

辽 部落联盟的发展_小精灵儿童网站

契丹4

《辽史》卷四五《百官志》:“辽俗东向而尚左,御帐(西处)东向,遥辇九帐(北处)南向,皇族三父帐(南处)北向。东西为经,南北为纬,故谓御营为横帐云。”

金角移里堇司,设移里堇一员,掌管边疆部落与部族村寨。

"皇后述律氏居守 之际,摘蕃汉精锐为属珊军 ",根据《历代名臣奏议》潜回北宋的宋琪的《平燕十策》记载,属珊作为守卫老巢牙营的"牙将","有众二万"全民皆兵的成年男女老弱,多是番汉之人,根据《辽史国语》属珊词条,其中部分是"有技艺"的工匠,辽太宗时,出兵则只出3~5千骑,按1契丹2番汉,则契丹人只有千余骑具装。

《辽史》卷34《兵卫志》: “凡(契丹族)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隶兵籍。每正军一名,马三匹,打草榖、守营铺家丁各一人。人铁甲九事,马鞯辔,马甲皮铁视其力,弓四、箭四百,长短枪、釒骨釒朶、斧钺、小旗、鎚锥、火刀石、马盂、粆一斗、粆袋、搭釒毛伞各一,縻马绳二百尺,皆自备。”也就是具装马甲一套、马两匹,打草谷是无甲有弓箭轻骑兵,守营铺无甲有短枪弓箭轻步兵

迭剌[耶律]族和臣仆族混合军:

《宋史。列传23宋琪》 南宋的叶隆礼的《契丹国志·兵马制度》引北宋的宋琪的:晋末,契丹主(辽太宗,太祖次子)头下兵,谓之大帐,有皮室兵约三万,皆精甲也,为爪牙。国母述律氏头下,谓之属珊,属珊有众二万,乃阿保机之牙将(当是时半已老矣,南来时,量分借得三五千骑,述律常留余兵为部族根本)。其诸大首领有太子(辽穆宗,太祖次子长孙)、伟王(太祖弟弟)、永康(辽世宗,太祖长子长孙)、南北王、于越、麻答(太祖弟弟儿子数人)、五押(国舅儿子数人)等(于越,谓其国舅也),大者千余骑,次者数百骑,皆私甲也(总数精兵二万)。别族则有奚、?(奚的姻亲),胜兵亦万余人,少马多步。奚,其王名阿保得者,昔年犯阙时,令送刘琋、崔廷勋屯河洛者也。又有渤海首领大舍利高模翰,步骑万余人。并愆发左衽,窃为契丹之饰。复有近界尉厥里、室韦、女真、党项亦被胁属,每部不过千余骑。其三部落,吐、浑、沙陀,洎幽州管内、雁门已北十余州,军、部落汉兵合二万余众,此是石晋割以赂蕃之地也。蕃汉诸族,其数可见矣。(3+0.5+2+1+1+0.5+2,总计精兵10万余)

宋琪:每蕃部南侵,其众不啻十万。契丹入界之时,步骑车帐不从阡陌,东西一概而行。大帐前及东西面,差大首领三人,各率万骑,支散游奕。百十里外,亦交相侦逻,谓之栏子马。

契丹是奴隶制国家,元代修的《辽史兵卫制》说"太祖以迭喇部受禅""辽太祖宗室盛强"就是指靠奴隶和臣仆部落扩充了自己的头下势力。

肃祖(阿保机的爷爷的爷爷)属于迭剌部的三父[叔父]房(三院部),另外还有孟父房(一院部)、仲父房(二院部)、季父房(四院部)。原本是四房六氏族,被阿保机合并为四氏族,削弱了远房亲戚的实力。天赞元年(922),为了在进攻时分出左右翼指挥,"分迭喇部为二","分本部为五院六院",把自己的三院部,分出五院部(北)六院部(南),设立了南北夷离堇,"统以皇族",统领属下的南北皇族皮室各千余骑,其他各部夷离堇则太祖时改称令稳[千户]。肃祖(阿保机的爷爷的爷爷)长子洽昚的后代,为五院部,又称北院部;将肃 祖第三子葛剌、第四子洽礼的后代,及懿祖(肃祖第二子,阿保机的爷爷的爸爸)第二子帖剌、第 四子古直的后代合并为一部(懿祖长子无后),称六院部,又称南院部 。

辽太祖中期,分出五院部六院部后,宫卫只有自己本部千余骑和几百各族人质贵族,"宫卫内虚,经营四方,未皇鸠集",但是与述律后合股,所以问题不大。后期《辽史 耶律曷鲁传 》"太祖宫行营,始置腹心部,选诸部豪健二千余充之","裂州县、割户丁"得来的宫卫皮室,加上自己本部的千余,合三千余骑(千余具装),日后逐渐繁衍为四千骑,辽末为六千骑。

大部分部落出兵都归于辽太祖头下,合计"约三万,皆精甲也",辽太祖自己指挥一万,南北夷离堇只能临时指挥一万。三万精兵,也就是成年男女老弱兵有12~20万,契丹部总人口约25万以上。

《辽史太祖本纪》太祖以骑兵七万会克用于云州。《辽史兵卫志》太祖会李克用于云中,以兵三十万,则是包含了三五倍的男女老弱和盟友属国的全员出动的威压。应该注意其全民皆兵的属性和记载上骑兵与兵的意义区别。契丹族、臣仆部落和亲家盟友属国合计出兵7万骑,其中具装骑至少六千,则辽国此时控制的总人口约40万以上。《旧五代史》卷28《唐庄宗纪》天佑十四年:“契丹乘胜冦幽州。是时言契丹者,或云五十万,或云百万,渔阳以北,山谷之间,毡车毳幕,羊马弥漫。”

辽国中期军队,只是把契丹族和臣仆族联合军,变成了宫卫和南北王等部分并设立六大统军司:

辽太宗得国不正,所以加强控制,“ 太宗益选天下精甲,置诸爪牙,为皮室军 ”。人质贵族,国内从千夫长之子扩大为百夫长之子,但是属国不变,从而形成几千人的郎君军。辽太宗又以守陵为名,安置辽太祖的三千宫卫,以自己本部,另建自己的四千宫卫,从而扩大了宫卫军的数量。 营卫志:「宫用契丹兵四千人,每日轮番千人祗直」 。会同元年(938)会同二年(公元939年)支持辽太宗篡位的南北夷离堇实力也巨大扩张,原本归辽太祖名下的部落,南北夷离堇原本只有本部落皇族皮室和临时指挥左右翼的权力,现在大批被正式划归南北大王管理,各自实有了一万骑。到了辽世宗时又被收回。

《资治通鉴》卷286记载,辽太宗自称“契丹兵三十万”。 南宋李攸 《宋朝事实》卷20《经略幽燕》对辽朝兵力作过估计:“兵旅大约计之,未必满三十万。且自诸京统军司及寨幕,契丹兵不过十五万,奚家、渤海兵不过六万,汉儿诸指挥不过一万五千,刺字父子军五指挥不过数千,乡兵义军不过三万,刺手背、拣不中老弱兵不过七千。”

「给衣粮者唯汉兵」「城中汉兵凡八营······皆黥面给粮如汉制」「募天德、镇武、东胜等处勇捷者,籍为军」

辽景宗乾亨四年亲征长编记到:「五月,契丹三万骑分道入寇」

宋太祖估计说,“其精兵不过十万人”,“虏数犯边,我以二十匹绢购一胡人首”,“止费我二百万匹绢,则虏尽矣” (太平治迹统类卷二) 。既称“精兵”,当然并非辽军之总数。

辽圣宗统和四年亲征长编:「契丹将耶律逊宁号于越者,以数万骑入寇瀛州」宋史全文:「十二月,契丹以数万骑入寇瀛州」

“国中所管幽州汉兵,谓之神武、控鹤、羽林、骁武等,约万八千骑,其伪署将帅。契丹、九女奚(乙室四部加奚五部)、南北皮室当直舍利及八部落(渤海、尉厥里、室韦、女真、党项、吐、浑、沙陀)舍利、山后四镇诸军,约十万八千骑。(留萧后宫帐的一万看家,)内五千六百常卫戎主,余九万三千九百五十,即时入寇之兵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5 真宗咸平六年秋七月已酉 (宋会要蕃夷) 。这是指战备状态的十余万精兵。

时辽军南下,可谓倾巢而出,宋朝“北面部署奏”,“契丹自瀛州遁去,其众犹二十万”。但当时的北面部署是庸将王超,可能有张大敌势的问题。也有可能是辽国加大动员力度后的结果。签军看你怎么签,早期估计签一半青年丁,也就是四丁签一,十万,勒紧裤腰带用在刀刃上,后期十丁签一,也是十万,剥削来的钱全用于享乐。

各部令稳,圣宗时改称节度使。

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亲征宋史石保吉传:「军于北门外。辽骑数万骤至城下,保吉不介马而驰,当其锋,辽人引去」武经总要后集:「继隆计度州之三面距大河,毁车为营·····戎马数万来犯,急攻其营,御之,遁去」东都事略卷二十:「契丹数十万逼州北城,继隆与石保吉大破之,强弩毙其贵将顺国王挞览,追奔数十里」

「以守司空萧嗣先为东北路都统······发契丹、奚军三千人,中京禁兵及土豪二千人,别选诸路武勇二千余人······引军屯出河店」

(历代名臣奏议卷三四二) 宋朝夏竦澶渊之盟后说:“前年冬,寇我北鄙,暨于澶渊,将帅之臣婴城自守,生灵膏血,腥污原草……夫匈奴之众,胜兵者不远(过)二十万,糇粮不过数日,辎重不过数乗,长于寇钞,短于守御,利于骑斗,挫于歩战,便于弓矢,拙于剑戟。以其兵则不及中国五分之一。以其用则不及中国十分之一,以其技则不及中国三分之一。比年寇虏,而疆埸之臣不能扞者,岂天时乎?抑亦将之不省兵乎?”

《辽史》卷36《兵卫志》说“《旧志》言兵,唯以敌宋为务”,故《兵卫志》的叙述大致是反映澶渊之盟前,或是稍后的情况。《辽史》卷34《兵卫志》说,攻宋时,“若帝不亲征,重臣统兵不下十五万众”,或“不命都统,止遣骑兵六万”。这当然不是辽军的总数。

契丹精兵“每正军一名,马三匹,打草谷、守营铺家丁各一人。”

南方汉军马步比例大概是1比5 “三战,大破之,敌众崩溃,悉走西山,投坑谷中,死者不可胜计。追奔至遂城,斩首万余级,获马千余匹(加死马则二千余),生擒酋长三人,俘老幼三万口及兵器、车帐、羊畜甚众。”

辽军前中期野战军只有万八千馀骑加十万八千馀骑加5万步兵,动员力大概15万骑加10万步兵

辽兴宗年间出使辽国的宋人余靖,武溪集-契丹官仪:「从行之兵,取宗室中最亲信者为行宫都部署以主之,其兵皆取于南北王府、十宫院人充之」 王府有王府军,各宫有宫军,南北王管着王府军和各宫军

燕北录:「或有紧急事,宜用此牌带在项上,走马于南北大王处,抽发兵马」

兵志-兵制:「乃诏诸道徵兵。惟南、北、奚王,东京渤海兵马,燕京统军兵马,虽奉诏,未敢发兵,必以闻。上遣大将持金鱼符,合,然后行···」

辽国后期军队,只是把过气宫和南北王统领的和亲家盟友属国划归六大统军司

分为”御帐亲军”、”宫卫骑军”、”五京乡丁” 等

「分领兵马则有统军(过气宫军)、侍卫(御帐亲军)、控鹤(汉军)司,南王、北王、奚王府五帐分提失哥(奚六部)、东西都省太师兵。又有国舅(乙室军)、钤辖、遥辇、裳衮(也就是统军)诸司,南北皮室(也就是南北王府军)、二十部族节度(也就是统军)」(长编卷110)

南王、北王一人只有几千兵,加上南北皮室,才有一个一万兵

太祖以迭刺部受禅,分本部为五院、六院,统以皇族,而亲卫缺然。乃立斡鲁朵法,裂州县,割户丁,以强干弱支。诒谋嗣续,世建宫卫。入则居守,出则扈从,葬则因以守陵。有兵事,则五京、二州各提辖司传檄而集,不待调发州县、部族,十万骑军已立具矣。弘义宫(辽太祖):正丁一万六千,蕃汉转丁一万四千,骑军六千。(原始三千,唯一没被削弱而繁衍加倍的)长宁宫(述律后):正丁一万四千,蕃汉转丁一万二千,骑军五千。(原始五千,减半保留,繁衍加倍,既乙室王府军,后因述律后反辽世宗,被拆半为国舅帐)永兴宫(辽太宗):正丁六千,蕃汉转丁一万四千,骑军五千。 积庆宫(辽世宗):正丁一万,蕃汉转丁一万六千,骑军八千。延昌宫:正丁二千,藩汉转丁六千,骑军二千。彰愍宫(辽穆宗):正丁一万六千,蕃汉转丁二万,骑军一万。崇德宫( 萧太后 ):正丁一万二千,蕃汉转丁二万,骑军一万。(原始一万,减半保留,繁衍加倍,这就是李信提到的留守的一万)兴圣宫( 辽圣宗 ):正丁二万,蕃汉转丁四万,骑军五千。(原始五千,减半保留,繁衍加倍,这就是李信提到的内卫五千)延庆宫:正丁一万四千,蕃汉转丁二万,骑军一万。太和宫( 辽道宗 ):正丁二万,蕃汉转丁四万,骑军一万五千。永昌宫:正丁一万四千,蕃汉转丁二万,骑军一万。敦睦宫( 耶律隆庆 ):正丁六千,蕃汉转丁一万,骑军五千。 (原始五千,减半保留,繁衍加倍) 文忠王府( 韩德让 ):正丁一万,蕃汉转丁一万六千,骑兵一万。 (原始一万,减半保留,繁衍加倍) 凡诸宫卫,丁四十万八千,出骑军十万一千。

辽史道宗本纪记载,皇太叔重元在行宫发动叛乱,敦睦宫使耶律良与南院枢密使耶律仁先等:「率宿卫士卒数千人御之」辽道宗时使辽的宋人王易对辽主行宫描述为:「大小禁围外有契丹兵甲一万人」

当时应该是15000三班倒,来了使者自然要充门面两班一起出席

辽史营卫志:「夺里本斡鲁朵,穆宗置。是为延昌宫。讨平曰“夺里本”。以国阿辇斡鲁朵及阻卜俘户,中京提辖司、南京制置司、咸、信、韩等州户置。监母斡鲁朵,景宗置。是为彰愍宫。遗留曰“监母”。以章肃皇帝侍卫及武安州户置。女古斡鲁朵,圣宗置。是为兴圣宫。金曰“女古”。以国阿辇、耶鲁碗、蒲速碗三斡鲁朵户置。」注:阿辇斡鲁朵户即辽太宗永兴宫章肃皇帝即辽穆宗耶鲁碗斡鲁朵即辽世宗积庆宫蒲速碗斡鲁朵即应天皇太后长宁宫。

五京乡丁「大约五京民丁可见者,一百一十万七千三百为乡兵」

临时征调的乡兵一般仅作非战斗人员的辅兵使用:「又於随军专伐园林,填道路」。当然,和宋朝一样,危急时管不了这么多,临时征调的乡兵也会临时充作战兵。但这种兵员的战斗力极低,如:辽末为抗击崛起的女真,辽天祚帝「降宣札付上京、长春、辽西诸路,计人户家业钱,每三百贯自备一军」,筹集近20万汉军,结果这些汉军「弓弩铁甲百无一二」,一遇女真兵,望风披靡。

凡举兵,帝率蕃汉文武臣僚,以青牛白马祭告天地、日神,惟不拜月,分命近臣告太祖以下诸陵及木叶山神,乃诏诸道徵兵。惟南、北、奚王,东京渤海兵马,燕京统军兵马,虽奉诏,未敢发兵,必以闻。上遣大将持金鱼符,合,然后行。始闻诏,攒户丁,推户力,核籍齐众以待。自十将以上,次第点集军马、器仗。符至,兵马本司自领,使者不得与。唯再共点军马讫,又以上闻。量兵马多少,再命使充军主,与本司互相监督。又请引五方旗鼓,然后皇帝亲点将校。又选勋戚大臣,充行营兵马都统、副都统、都监各一人。又选诸军兵马尤精锐者三万人为护驾军,又选骁勇三千人为先锋军,又选剽捍百人之上为远探拦子军,以上各有将领。又於诸军每部,量众寡,抽十人或五人,合为一队,别立将领,以备勾取兵马,腾递公事。······皇帝亲征,留亲王一人在幽州,权知军国大事。既入南界,分为三路,广信军、雄州、霸州各一。驾必由中道,兵马都统、护驾等军皆从。各路军马遇县镇,即时攻击。若大州军。必先料其虚实、可攻次第而后进后兵。沿途民居、圆囿、桑柘,必夷伐焚荡。至宋北京,三路兵皆会,以议攻取。乃退亦然。三路军马前后左右有先锋。远探拦子马各十数人,在先锋前后二十余里,全副衣甲,夜中每行十里或五里少驻,下马侧听无有人马之声。有则擒之;力不可敌,飞报先锋,齐力攻击。如有大军,走报主帅。······敌军既阵,料其阵势小大,山川形势,往回道路,救援捷径,漕运所出,各有以制之。然后於阵四面,烈骑为队,每队五、七百人,十队为一道,十道当一面,各有主帅。最先一队走马大噪,冲突敌阵。得利,则诸队齐进;若未利,引退,第二队继之。退者,息马饮水抯。诸道皆然,更退迭进。敌阵不动,亦不力战。历二三日,待其困惫,又令打草谷家丁马施双帚,因风疾驰,扬尘敌阵,更互往来。中既饥疲,目不相睹,可以取胜。若帝不亲征,重臣统兵不下十五万众,三路往还,北京会兵,进以九月,退以十二月,行事次第皆如之。若春以正月,秋以九月,不命都统,止遣骑兵六万,不许深入,不攻城池,不伐林木;但於界外三百里内,耗荡生聚,不令种养而已。军入南界,步骑车帐不循阡陌。三道将领各一人,率拦子马各万骑,支散游弈百十里外,更迭觇逻。及暮,以吹角为号,众即顿舍,环绕御帐。自近及远,折木稍屈,为弓子铺,不设枪营堑栅之备。每军行,鼓三伐,不问昼夜,大众齐发。未遇大敌,不乘战马;俟近敌师,乘新羁马,蹄有馀力。成列不战,退则乘之。多伏兵断粮道,冒夜举火,上风曳柴。馈饷自赍,散而复聚。善战,能寒。此兵之所以强也」

按1部1000骑兵义务来计算比较好,“北府凡二十八部”,“南府凡一十六部”, 这里的南北各部就包含各个过气宫 ,再加幽州骑兵就六万了。 两院签军加幽州共六万骑兵,两院自己各有一万骑兵不出动,皇帝有三万骑兵不出动 。 皇帝三万包含了南北院府军和后期各路国舅军和王族当直舍利和各族人质当直舍利 。 皇帝要逼的话,三万也能变六万,也就是轮流服役变半总动员

御驾亲征1部出2000骑兵,周边民族再意思意思一下,就有15万了 。 二十万骑兵,那就会征集很多老弱了,有脑子的皇帝都知道没必要,除非已经取得重大战果,需要进一步深入,才会总动员 。 室韦女真是民族不是部落,属于半敌对状态,也就一个民族凑一个千人队过来做人质练练手踩踩场子熟悉入寇用的地形。打仗还是只能依靠自己人 。 除非快打到开封,不然不会签中年人的,类似日军,中年人纪律差战斗意志差,不顶用 。

「轻而不整」、「散而复聚」、「便于弓矢,拙于剑戟」、「每弓骑暴集,偏攻大阵一面」

「昊贼据数州之地,精兵不出四五万,余皆老弱妇女,举族而行」「金吾逮二十部,精兵勇士馀二万众」「辽国之法·····有调发,则丁壮从戎事,老弱居守」「南部连克获纳降,党众最盛,领户三万四千,口二十三万七千三百,胜兵五万一百七十」

「精兵」指代壮丁,「胜兵」是不论老弱妇女能打仗的都算,瞎子孩子病人才不算

不能说特里特勉部就160户,只能说特里特勉部契丹贵族就160户,你怎么能这样理解问题呢?160户就有20个祥稳还得了啊。圣宗以户口蕃息置为部,很明显,所有部都是千户左右规模的,1户2丁,祥稳就是百夫长的意思

辽国还是很强大的。

辽国和匈奴、突厥最大不同是当年耶律阿保机彻底清洗了契丹传统的部族首领,建立了比较牢固的权威。匈奴两度分裂,突厥被隋文帝、唐太宗很轻松地挑拨离间。辽国虽然有耶律倍一系和耶律德光一系的矛盾,但是辽国并未因此分裂。

辽国的核心领土,在今天的内蒙通辽和赤峰以及河北坝上、辽宁朝阳一带,就在@马前卒的老家,总面积大约20万平方公里。

这一带地区水草丰美,按照现在的草场载畜量计算,每平方公里50-60绵羊单位不成问题。

根据史书记载的游牧部落内附或者战败的俘虏记录,一般游牧部落马、骆驼等大牲口(7个羊单位甚至更多)和羊的比例一般是1:5,人和羊的比例大约是1:4-1:5,游牧民靠奶制品、宰杀熬不过冬的牲口、采集野菜野果,还有抢劫,以此果腹。也就是说,比较好的牧区人口密度一般每平方公里也不大会超过10人,水源、草场较差的地方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就要低很多,古代一般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也就1-2人,漠北苦寒之地,人口密度更低。

辽代,这一带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要高于现代,今天内蒙中部有号称平地松林八百里,而且辽河、滦河上游很多地方是皇上平时的狩猎场,四时捺钵之地,是不大会允许别的部落来放牧的。

另外,辽代塞北农业发达,滦河、老哈河、西拉木伦河、乌尔吉木伦河(潢水)、大凌河、教来河沿河平原河谷地带大多被汉民开垦。《辽史·地理志》:上京道3.65万户,东京道4.64万户,中京道人口没有记载但是可能也不少,南京道24万户左右,西京道约16万户左右,计入户数的一般是定居务农的汉人和渤海人,古代一般1户5人左右,真实数据肯定比这个要多出不少,毕竟没人希望多纳税。游牧部落一般不计入户数。

算下来,辽国极盛之时,核心地区的牧区草场大约有十几万平方公里左右,而且利用率肯定不会像现在那样高,当时草原上还有大量的野生动物,契丹与奚部在这里的游牧民不大可能超过100万人,当然在东京道、西京道、南京道还有不少脱产的驻防军队及家属。附属挂靠的游牧部落,可能人数还有几十万。

游牧部落武力强大之处在于居无定所,掌握主动权,而且动员率高,平时为民,战时为兵,牧民/骑兵切换很快。

契丹人和奚人以及其他一些关系亲密的部落服兵役,动员个十来万骑兵(实打实的数字)其实不成问题。但是要考虑到草场载畜量问题,1匹马一般相当于5只羊,10万骑兵聚集一处,1人2-3马,再加上随军的牛羊骆驼,时间一长就会把当地的草场啃个精光,然后只能等着牲口饿死,所以游牧骑兵其实一般利在速战,而且要保持机动,不然自己就会先药丸。

辽国的另外一大问题是军队成分的多元化,各路王爷、各个部落联军指挥协调是一个大问题。辽与后晋、西夏作战中占有优势的大军经常因为遭到对方精锐部队袭击而溃散。

到了辽道宗耶律洪基之时,先是清洗了皇太叔耶律重元,接下来又清洗了皇后和太子耶律浚,最后是传说中的奸臣耶律乙辛一党。一连端掉了四个反 革 命集团,辽国内部自然离心离德,完颜阿骨打也乘机统一生女真各部落。继位的耶律延禧年纪轻轻,看不住场子,完颜阿骨打起兵之后,打了几个胜仗,辽国内部就叛乱不断,稀里糊涂亡了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