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打造古籍文化普及提升新平台——古籍收藏鉴赏阅读培训班在京举办

  11月30日至12月4日,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民间古籍收藏工作委员会和《藏书报》(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理事单位)在国家图书馆联合举办“古籍收藏鉴赏阅读培训班”。该培训班是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决策部署,深入做好“十三五”时期中华古籍保护工作,应图书馆、博物馆等公藏单位、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员及广大古籍收藏爱好者要求开办。

此次培训班邀请到五位古籍专家进行讲座,分别为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李际宁,著名藏书家、故宫博物院兼职研究员韦力,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研究馆员陈红彦,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殿版古籍研究专家翁连溪,古籍碑帖收藏鉴定专家、文物出版社原编审孟宪钧。来自图书馆、博物馆、拍卖公司、民间收藏机构和高校的20余位从业人员与古籍爱好者参加了培训班。

李际宁先生以历史脉络为轴,以《大藏经》为切入点,从佛教起源讲起,对“赵城金藏”“元官藏”“永乐南藏”等各个时代经藏产生的缘由、概念作了深入浅出的阐释,详解了经藏的版叶、字行的特征、千字文帜号的布排、发愿文及发愿人的位次安排等内容,并对寺院、经坊、请印者三者关系如何鉴别判断进行了说明。

韦力先生介绍了古代历史上公共藏书、私家藏书、宗教藏书、书院藏书的概况,具体回顾了天一阁、汲古阁等古代藏书楼的发展史;讲解了活字本的鉴定方法以及学习古书鉴定“多经眼”“多上手”的必要性。在“古代书院及藏书概览”一题中,韦力先生详细讲解了我国古代书院的概论、功能与性质,并以宋代至清代的著名书院为脉络,梳理了书院的兴盛、终结史。

翁连溪先生介绍了古籍鉴定的十六个步骤,并对古籍工作人员提出一些中肯的建议。翁连溪先生还解释了清宫藏书的来源、清代内府出版事业以及书籍的装潢与装具、清代内府铜版画的刊刻,重点介绍了历代印刷术的发展。最后,翁连溪先生还介绍了在印刷术发展的条件下,我国历代各大著名佛寺储存的藏书、藏经状况。

陈红彦老师从“写本到印本——雕版印刷的兴起”开始,讲解了宋元之前的印刷品情况,并对宋代中央到地方不同层级、区域刻本的特点、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介绍。为什么宋元时期善本多?陈红彦讲道,统治阶级意识到文化典籍对维护统治的重要性之后,大力发展出版印刷业。元代不仅官版儒学刻书数量增多,而且民间刻本行业也更加繁盛。她说,这也是宋元时期刻本文物价值、文献价值、艺术价值普遍很高的重要原因。

孟宪钧先生分享了自己书房“小残卷斋”的由来,讲授了研究碑帖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与理论,说明了碑帖鉴定的诸多注意事项,还谈到了自己与启功先生、黄裳先生等前辈的交往。值得一提的是,上课当天恰逢孟老师喜爱的一件碑帖正在上拍,孟老师在1分30秒的时间内通过电话竞拍的情景让学员们领略了其争抢心仪藏品的风采,有“百闻不如一见”之叹。

此次古籍收藏鉴赏阅读培训班,学员们对五位专家的授课给出一致好评,认为这样的培训班给古籍行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学员们纷纷表示,上课学习不仅增长知识,还提升了古籍收藏品鉴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学员与专家的对话,不仅促进了行业间相互融合,还为之后的共同发展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此次培训班除来自图书馆界、博物馆界和高校的学员,还吸引了不少古籍收藏爱好者、古籍市场从业者前来学习,也体现了“古籍圈”正在不断拓展。

上海锦泰拍卖有限公司张晓东先生是一名古籍收藏爱好者,也是古籍市场参与者。近年来,他陆续参加了一些古籍善本拍卖会,但他自认为学得不系统、理解不透彻。他去年就参加了培训班,今年又来“充电”,感觉收获满满。“专家在讲授专业理论的同时,也讲述大量民间收藏、拍卖的实例,对市场现状分析也精准独到。图书馆的古籍善本收藏是这一领域的主体,但是中国古籍得以延续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民间古籍收藏是这一历史的最大创造者。古籍的私藏和公藏总是在交流融合,这会对民间收藏的发展产生积极意义。作为古籍爱好者,大家应该积极地学习,共同将中华典籍文化传承下去、传播开来。”

跟随诸位老师观经藏卷帙之浩繁、觅书楼书院之渊源、识内府藏书之华美、览宋元珍本之精善,这次培训班课程设置之精到让每位学员都深有感触。北京华夏天禧传承网络文化公司的苑雪鹏认为,在培训班学习到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开拓了眼界、发散了思维,不仅得到老师传授之道业,也结识了业界之益友。“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越发感到知识的匮乏,也越发理解‘聚书藏书,良非易事’之深意,希望类似的活动以后能多多举办,能与更多的朋友一起交流学习。”

《藏书报》的老读者、来自南阳市建筑设计院的刘宛伟已经是第三次参加这个培训班了。他非常感谢主办方和授课老师的精心准备,让他得以在这个平台持续学习。刘宛伟对韦力先生的课程感触尤深,“我们喜欢韦力老师,不仅仅是他对古籍的执着追求在感动着我们,更主要是他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我们点拨现实生活中的前进方向,通过实例指导我们获得人生快乐、幸福的途径。在课堂上,我得到了知识和精神的双丰收。”
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的陈俊儒看来,培训班不仅仅是五天的课程,也是从宋元至明清的千年文明旅行。他说:“课程始于李际宁老师的佛经版本,完结于孟宪钧老师的小残卷斋藏等赏鉴,这是偶然,也契合深入学问的路径。因为对待古籍,我们须有造经般的虔诚,也必定要和金冬心一样,刻书如做艺术作品。唯具备艺术的眼光,才懂得鉴定与欣赏。”

常州博物馆文祥磊作为古籍文献学初学者,虽是为整理保护馆中藏书而参加此次培训,但通过学习,他感受颇深:“中国传统的金石书画、古籍碑帖等文人的文化艺术是一个整体,欲研究深入,切不能分割过细,必须要有全局观念。以往的老先生大都是身兼数艺,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宜宾市图书馆陈佳黛说:“听老师们‘说故事’总是不嫌多,以前也讲究一个口耳相传、耳提面命,这是各种屏幕感受不到的温度和情怀,因此当被告知有幸参加这期培训之时,我深感荣幸。韦力老师对书籍的虔诚及文人雅士的敬仰,翁连溪老师作为‘讲究派’先立规则再数‘家珍’,孟宪钧老师带着学员‘亲历’拍卖现场,李际宁老师宝贵的工作经历分享,陈彦红老师对古籍保护者‘让书接过来,传过去’的期盼……每位老师对待古籍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并加以学习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