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杨某,男,50岁【主诉及病史...
【案例分析】
杨某,男,50岁
【主诉及病史】患者去外地公出,返回途中感全身疲倦沉重难支,经人帮助勉强上车返回。去医院经检查诊断:戊型病毒性肝炎,经用西药保肝等一系列药物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及肝功好转均不明显,特来就诊。肝功:谷丙转氨酶120U/L,谷草转氨酶800U/L,总胆红素97μmol/L,面黄身黄,巩膜黄染,色泽晦暗不鲜明,全身倦怠,沉重难支,胸闷脘腹胀满,恶心不欲食,尿少色黄,口干苦,苔白腻,脉象弦缓。
【辨证】湿热疫邪伤及肝脾,湿盛于热,脾为湿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疏肝醒脾。
【方药】茵陈、白术、 泽泻、 猪苓、 茯苓、 桂枝、 白蔻、 砂仁、 川连、 柴胡、 陈皮、 黄芩、 紫苏、 白花蛇舌草、 板蓝根、 虎杖、 大青叶、 甘草。水煎服,日2次
二诊:服上方7剂,身目黄俱减,以身黄消退明显,尿量增多,色黄,仍食纳不佳,大便溏,日3次,舌苔见薄,脉弦缓
处方
茵陈、 白术、 茯苓、 泽泻、猪苓、 桂枝、 白蔻、 干姜、紫苏、 赤芍、 柴胡、 白花蛇舌草、青叶、 板蓝根、 虎杖、 败酱草、川连、 石菖蒲。水煎服,日2次。
三诊:检查谷丙转氨酶79U/L,谷草转氨酶58U/L,总胆红素104.2μmol/L,疲劳减轻,体力有好转,精神稍好,食纳仍不佳,脘腹胀满,大便秘,脉象缓,舌润,黄疸转淡。
【辨证】脾胃湿热阻滞,气滞不通
【治法】清热利湿,辅以通降法
【方药】黄芩、川连、 砂仁、 川朴、枳实、半夏、陈皮、泽泻、干姜、茯苓、猪苓、茵陈、姜黄、山栀、赤芍、 柴胡、大黄、甘草。水煎服,日2次。
四诊:服药胀满大减,大便日1行通畅,食欲好转,黄疸基本消退,体力精神均有所恢复。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47U/L,谷草转氨酶36U/L,总胆红素40μmol/L,胀满大好,食欲好,巩膜小有黄染,脉缓有力,舌润.
【方药】黄芩、川连、 砂仁、 川朴、枳实、半夏、陈皮、茵陈、干姜、茯苓、 泽泻、姜黄、山栀、赤芍、 柴胡、大黄、大青叶,板蓝根、甘草。水煎服,日2次。
五诊:服上方14剂,食欲好,脘腹舒畅,乏力倦息均进一 步好转,脉缓舌润,薄苔,右胁肋(肝区)稍不适,黄疸已退,而色转润,检查总胆红素34μmol/L,余皆正常。
【方药】柴胡、 白芍、 枳壳、 甘草、赤芍、 茵陈、 板蓝根、 大青叶、 干姜、 山栀、 川连、 砂仁、白术、 茯苓、 川朴、 泽泻、 黄芪、 枸杞子、 女贞子。 水煎服,日2次。
六诊:服上方7剂,诸症皆除,食欲增进,面色红润, 舌润苔薄,脉缓,检查血清转氨酶等均恢复正常值,嘱继服上方7剂以巩固 疗效
复诊:症状俱除,检查胆红素17μmolL,已正常,脉象舌苔如前, 至此,病已痊愈。
【方解】
本病例属于时疫黄疸,病机为湿热之邪伤脾,脾为湿困,湿盛于热,肝气失于条达,肝郁脾湿土壅木郁。初诊小便少,湿热不得下行,故以茵陈五苓散以利湿热下行,辅以醒脾之白蔻、砂仁、紫苏,更用黄连、黄芩苦寒清热除湿,柴胡疏肝气,厚朴、陈皮以平满,干姜温脾,板蓝根、白花蛇舌草、大青叶、虎杖清热解毒,以利肝损伤之恢复。
此案在治疗过程中,三诊共服前方21剂,诸症明显减轻,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明显下降,精神转佳,疲劳好转,面色稍黄转润泽,但脘腹胀满,大便秘结,食纳不佳,舌润,脉象缓,属脾胃湿热壅滞,气滞不通,胃失和降,继用茵陈五苓汤不能完全适合,故改用中满分消汤加大黄分消佐利湿热,尤加大黄以开郁,通腑泄浊。
五诊服上方14剂,脘腹胀满大减,食欲好转,全身乏力倦怠进步好转,大便通畅,检查肝功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正常,惟胆红素34μmol/L,仍稍高。初期治疗此病以祛邪为主,辅以扶正,中期则正邪兼顾,后期邪除大半,当以扶正为主治疗改用四逆散以柔肝养肝,加用枸杞子、女贞子滋补肾阴,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扶正为主,辅以清热解毒利湿之品以除邪。继续调治,又服药20剂,诸症俱除,全身有力,精神及食欲均恢复正常,血清胆红素17μmol/L,已正常,从而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