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字相解
甲骨文至小篆体“兵”,字底是一双手,上面是兵器“斤(斧)”,是双手拱斤之相。《说文解字》:“兵,械也。从廾持斤,并力之皃。”
楷体“兵”蜕变,始见北魏《李超墓志》,一般认为从丘、八。这个“丘八”用来暗指“兵”,旧时用于骂祸害百姓的当兵人。还有另一个解释,认为“丘”指“丘冢”,即坟墓,“八”是“扒开、分开”的意思,暗指“偷坟掘墓”的人(古时偷坟掘墓头一律,斩立决)。”
其实,这个楷体“兵”字应该拆成:斤、一、八。这样以来,“斤(斧)”还在,那一、八什么意思?“一”为乾为合、“八”为扒为分,一、八即“合分”,故楷体“兵”的字相:斤(斧)下合分,分合要动斤(斧)。
“斤”是最原始的武器,考古发现其历史有1.5万年,上古时期斤不仅打猎、作战时使用,而且是军权和国家统治权的象征。有了青铜器、铁器后,“斤”发展到斧、钺等斤类武器,但这类武器并不是冷兵器中的主流,不过“斤、斧”作为权力的象征一直保留。神话中的开山斧、劈山救母等,均有此象征。因此,“兵”字以“斤”示分合,有其重要的军权和国家统治权意义。
《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看似简单,实则每次分合伴随的都是朝代的更替、兵荒马乱、生灵涂炭。“兵”者,分合动斤(斧),不祥之物。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