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中秋专题|月出嵩山之上
-荔枝FM760926-
作者:青青
朗读者:楚歌
我和女儿走在路上,黄昏已经来临,空气中蜜一样的光线开始暗淡,月亮已经在天空中,圆的,黄的,亮的。“月亮。月亮真美。”我很突然地说。“妈妈,你激动什么呀,这月亮本来是没有光的,只是一个表面粗糙的星球,它只是反射太阳的光罢了。”她一定是刚刚从课本上学习过,“不管这光是不是来自她自己,但她那么美,照亮了许多人的梦和思念。并且她与时间同在。”我其实是自语,我不愿意在此刻想月亮的本质。这就像我们知道人生的尽头是死亡,是黑暗,是虚无,这并不妨碍我们成长。喜悦,快乐,爱情,这些生机勃勃的美,早已战胜了死亡的恐惧,成为我们活下去的理由。
月亮,柔美,宁静,黑夜中的光芒,诗歌的翅膀,游子的故乡,爱情的脸庞,伤神者的镇静剂。诗人的伴侣。
如果给她一千个定义,都是与精神领域有关的,她高高在上,时圆时缺,光线柔美,形象柔和,永恒,美丽,把时间与记忆一次次地串在一起。如果说一定给人类一个记忆的话,月亮一定是其中最甜美最温柔的记忆之一。如果我们在远方思念故乡的话,一定是月光之下的村庄,那月光仿佛牛奶一般,格外甜蜜与湿润,就像妈妈的眼睛。如果我们爱上了某个人,月亮一定参与了我们的爱情,她照着相思者无眠的梦,她见证了月光下颤抖的初吻,甚至眼泪,甚至誓言。如果我们觉得孤独,月亮是最好的伴侣,你散步,她远远地相陪,你静坐,她在空中凝神,你思考,她清凉的光芒给给你无言的启迪……
“妈妈,我看到月亮就想哭。”五岁多的女儿,拉着我的手说过。那是几年前,我刚从从兰州回来,她紧紧的攥着,好像一松手,我又飞走了。“为什么?”“因为看到月亮好像看到妈妈的脸。”一个五岁半的孩子已经受了月亮的感染,月亮的光芒是怎样刺痛一个孩子思念母亲的心呢?月亮又是怎样以自己的静默与神秘,让一个孩子说出如此感人肺腑的话。
也许月亮的温柔与宁静,真的是女性的,是母性的。她温和,宁静,深情,洁净,有着女性的特质,有着母性的慈爱与博大。月亮也是诗性的,她神秘、遥远,能激起人类心中无限的想像力与诗性。
有朋友从远方来,两个来自兰州,四个来自北京。他们没有商量,但竟然都是在中秋的前一天抵达郑州。并且,他们的目的地一样,嵩山少林寺。与朋友们在月亮中重逢,真的是幸福的,因为月亮会帮助我们记忆。
白天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晚上,我们在待仙谷里观赏由梅帅元策划、谭盾作曲、黄豆豆编舞的《禅宗少林 音乐大典》。是在嵩山的一个山谷里,赏月参禅,迎风听乐。演出是八点开始,我们早到了十几分钟,黄昏的光线刚刚收起,秋虫在树林和草丛中先就演奏起来。夜凉如水,两山如黛。山风有点清洌,一阵阵树木的香气在山谷里弥漫。音乐大典分为水乐、风乐、石乐、木乐、光乐五章。其实就是一个人的萌生、少年成长、青年拼搏、中年思考、暮年感悟。水滴的声音在山谷里回响,好像母亲子宫里我们听到地,清越而神秘,一个新的生命在水声中萌生;空山新雨后,一群少年嬉戏玩耍,牧羊女扬着牧鞭赶着一群调皮的山羊,无忧的少年在成长;在木鱼的敲击声中,激越的青年期到了,练功代替了嬉戏,节奏越来越快;最感动的是谭盾整理的古佛曲《花流水》,谭盾用此曲来表现对禅的顿悟,以及人到中年对人生的苍凉回望。一百架古筝在山谷里,那如泣如诉的古筝声穿透人的内心,让人眼睛湿润。这个时候,月亮从山谷里升起来,谭盾的大提琴声响起来,低沉,辽远,苍凉,回旋。虽然这是个人造的月亮,但是那样圆,那样亮,与东山之上的十五的月亮默默地相望着,时间在这里呈现出它的永恒。
东山之月,苍茫,微黄,遥远,清澈。音乐大典的月亮,明亮、圆满、升起在山谷之间,有着迷人的明媚。一个月亮是永恒,她活在无数诗人的书页里,照在无数代人的梦境中,有着永恒的诗性与美。剧中的月亮是暂时的,只是时间停顿在此刻的一瞬,她配合人们对禅对悟对宁静的需要,呈现了月亮对人们心灵宁静的观照。
在谭盾的大提琴拨动心弦的音乐声中,山谷中的圆月在短时间成为残月,时间在巨大的舞台上流逝。月亮实现了顿悟之后,隐去了。而嵩山之上的中秋之月在深夜里,更加圆满明亮,无声的光华,让世界进入一种童话般的宁静与柔和。让热爱月亮的人们,在此刻引颈张望,就像无法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与坚守。
▼点这里,收听本文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