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们咋了?

令人无奈的是,现在的语文学科,地位越来越低,有点时间,学生们不是在学英语,就是在学数理化,甚至在语文自习课上,也有部分学生偷偷做物理题。那么,语文为何会沦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是语文学科有问题,还是语文老师们出了问题?
我倒认为,语文学科是没问题的,语文教材里浓缩了传统文化的精华,里面有唐诗宋词,戏剧小说,还有楚辞汉赋,所有这些课文,都是全国顶尖的专家学者们精挑细选的,浓缩的都是精华啊。所以,从理论上讲,语文学科,或是语文教材应是没问题的。而这时候,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确实该好好反思自己了。
女儿今年上一年级,有时候我会问她喜欢上语文课吗,她说喜欢,我问为什么,她说上课时可以认识许多生字,学的越多,自己就可以读更多的课外书了。小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是因为每节课都有每节课的收获,而且上课学什么,考试就考什么,因此学习的获得感比较强。而中学生之所以不喜欢语文,关键是获得感不强。中学阶段,认字已不是主要任务了,上课时,老师们讲司马迁,讲朱自清,讲史铁生……课文讲得也很有趣,可是,听完之后,学生依然是一头雾水,仔细想想,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呢?有些同学甚至认为,语文课是最轻松的课。更何况,老师上课讲的,考试又不考,这就尴尬了。
学生若是喜欢文学的话,自己课下多读点书,或是多写点东西,一样可以学得不差。因此,难怪学生怠慢语文,而钟情于数理化了。毕竟数理化的客观性比较强,而且平时的学习和考试联系也比较紧密。
那么,语文老师究竟该扮演什么角色呢?语文老师应教给学生什么呢?语文老师自身有什么可教给学生的呢?这确实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前两年,在学校的阶梯教室听了一节市级优质课,讲课的老师是一位中浪,课堂上除了他丰富的肢体语言和夸张的表演留给我深刻的印象之外,其他的内容我早已模糊不清了。当然,公开课大都有表演性质,有的在抒情, 有的在朗诵,有的在旁征博引秀知识……,当然,能做到以上几点固然不错,可是,我仍不禁要问,这节课你究竟教会了学生什么?
譬如,在讲杜甫的《登高》时,有的老师又是在放视频,又是在深情朗诵,极尽各种手段让学生来体会杜甫的愁,他会告诉学生,你看杜甫多惨啊,又老又穷,最后也没混上个一官半职,学生们也跟着附和,课堂好不热闹。有些专家也认为,这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嘛。可是,学习一首诗,重点仅仅是体会它的情感吗?学生能体会的了吗?假如一个学生已过不惑,一生不顺,再读《登高》,即使不用别人帮着分析,他也很容易被老杜的惆怅所共鸣啊。因此,我认为情感是不用教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历之后,自然而然会体会到的,这需要的是时间的历练。
语文老师教给学生的应是方法,是如何读懂一首诗,是如何判断诗人的感情,是如何赏析一篇文章,是如何涵咏语言的妙处,是如何推理句群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生如何去独立分析问题,是教学生如何去独立解决问题,是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等等。
去年,有幸受到衡水中学的邀请,在全国性的研讨会上上了一堂示范课,也借此机会聆听了全国名师的语文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衡水的语文课,原来语文课还可以上得如此朴实。令我敬佩的是他们依然采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课上需要学生回答的问题,他们提前印出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并将思考结果写出来。上课发言时,学生的语言非常流畅,思维也很严谨,因为写就是对思维梳理的过程,写出来的东西总比说出来的东西要缜密。上课的时候老师们只是带领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整堂课高效务实,没有一句废话,也没有低效的讨论,而这,不正是高考所需要考察的能力吗?
我一直认为,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能力是通过各种训练练出来的。有些语文课虽然会平淡一些,但非常有效,是大巧若拙。
好的语文老师应像一名体育教练,不能光在运动员前面炫耀自己跑得多快,而更应在关键处,紧要处大喝几声,或是给些具体指导,让运动员们跑得更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