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环评武功速成秘籍之报告编制篇

正文共:3369字 1图
预估阅读时间:6分钟
(二)报告编制过程篇
很多技术人员在编制报告时,似乎只考虑技术本身,并不会去考虑其他因素。其实有时候环评报告质量好不好,真不是技术人员说的算,甲方、商务和所在单位等外围环境对技术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很多时候甚至是在左右报告编制工作。
有一说一,只想拿到批文,不重视环保、不听从乙方建议的甲方,都是流氓;只为赚钱,不重视技术,不为技术工作创造空间的公司都是行业毒瘤;不懂环评工作流程,不会判断项目环境敏感性,只能通过低价和乱承诺来接项目的商务就是废物。在行业毒瘤的企业里和废物一起帮流氓做项目,技术人员水平再高,也写不出像样的报告来。
1.项目前期
作为技术人员,在拿到一个已经确定要接的项目后,最先要做的事情并不是按照商务或者公司的要求开展工作,而是要先判断项目是否具备启动条件、商务和甲方洽谈时确定的工作方向是否正确、工作条件是否满足要求等等。我经常见到很多技术人员,拿到项目后基于不明所以、或者基于相信商务的前期判断、或者基于不敢提出异议,沿着错误的方向编制报告,最后要么就是白做、要么背锅。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情况呢,主要是在劣币驱除良币的行业环境中,环评行业外行化趋势严重,新人进入企业后,大概率遇到外行领导和外行商务,这些外行会给本已很反人类的技术工作进一步挖坑。
那么技术人员在项目前期容易遇到哪些坑呢,我这里列举几条:
(1)项目涉及特殊、重要的敏感区、生态红线等等,尤其是自然保护区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这两个敏感区的相关法律法规有明确的禁止建设要求的,并且他们也会被划入生态红线。
(2)项目不符合相关政策、规划及规划环评,很多不符合政策、规划及规划环评的项目时很难获得审批的。
(3)前期手续不合规,一个技改扩建项目非要按照新建项目写,以规避既有工程的环境问题;一个报告书项目非要做成报告表,以减少成本增加审批进度;明明是项目类别A,非要往相似的项目类别B上靠,以便降低项目敏感性,减少审批难度;项目未批先建,且没有接受处罚等等等等......。
(4)前期资料不齐,项目地点确定没?用地范围确定没?有可研没?可研深度满足环评编制要求没?等等,其实这些是开展技术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很多商务往往就不重视这个东西,导致技术人员接到项目后都没办法开展工作。
(5)不签合同,或合同签的烂,如包批复、合同额过低、首付款低、时间过于紧张甚至不讲工作流程等等。这种情况是最可怕的,因为它可能会把以上四小点的问题约束到合同当中,使技术人员骑虎难下。乙方面对甲方本来就是弱势群体,合同还不好好签,那么后续工作真没法做。
其他的坑,这里就不再举例。总之,技术人员前期掉坑里后,要么项目推进的非常累,要么项目根本推进不下去,浪费劳动力。
所以遇到以上情况要及时想办法提前沟通解决,因为企业是不会因为技术人员听话干活而考虑他的工作量的,现在多数环境咨询企业的都将员工的绩效收益绑定在项目收益上,项目因为方向错了,报告写完也拿不到批复,企业拿不到尾款赚不到钱,技术人员个人付出再多,那一份项目绩效也赚不到。
2. 重视资料收集与现场调查
环评报告做多了后,我们会发现报告中的大多数分析不到位的地方,都和项目资料有限有关。所以做环评,一定要重视资料收集与现场调查工作。
资料大概分两大类,一类是和工程有关的资料,这类资料是需要甲方提供的,甲方往往不重视环评或者不理解环评,不提供资料或者提供的资料不到位,作为技术人员应切记不要怕与甲方反复沟通,一定要把工程上的资料收集到、了解细,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好工程分析工作,工程分析是环评报告的基础内容。
另一类是与工程外环境相关的资料,包括现场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环境现状资料、各类敏感区的图件、相关政策规划等等,这些资料可能会需要出差到项目所在地去收集,这里作为技术人员,不要怕出差累、不要怕需要甲方陪同时被嫌弃不待见,把工作做足后再离开。
资料收集工作肯定有遗漏,环评报告那么厚,未来的事情也无法完全预判,没有哪个技术人员能把资料一次性要齐全,需要新的资料的时候该收集就收集,尽量减少资料收集的次数就是了。
资料收集到位了,后面的工作也就好做了。
3. 文本的编制
(1)写作和表达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的本质活动是信息的传递,信息发送者将自己的想法编码,通过某种媒介传达给信息接收者,信息接收者解码信息并理解信息。
环评报告的编写与评审本身就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编制者将项目情况及环境影响编辑成文字,通过环评报告这种信息载体传达给审批人员,审批人员通过阅读报告来了解项目情况和环境影响,并判断项目环境可行性。
写作能力有限是很多环评新人的通病,一方面原因是没有从接受者的角度考虑如何表达的意识和技巧,另一方面还是抄报告抄多了,根本没有表达意识。
建议平时写报告或者其他文件时,我们就应该注意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我们会发现,将脑海里灵光一现的想法诉诸文字后,落在文字上的思路比单纯在脑海中的更清晰、更准确,也非常有利于思维的锻炼。
这里再次提醒,报告借鉴是可以的,但是千万不要图快抄别人的报告,这非常不利于个人职业成长。
(2)按照导则编制是基本要求
虽然现在环评评审确实没有明确的标准,专家像杠精一样总提一些看似有理但却抬杠的意见,但是若编制的报告不符合导则要求的话,那么评审会和专家复核过程中被抓到小辫子真就是百口莫辩了。
也许是和抄报告抄多了、公司压榨的厉害,没有时间总结和学习理论知识有关,很多人写报告过于注重经验,往往忽略了导则的指导与规范,没有实践结合理论。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编制人员脑子里对环评缺乏最基本的理解,在编制报告时心理没有一杆秤,不清楚环评到底要写些什么东西,报告写到什么程度才能满足最基本的要求,报告编制质量和范本质量成正比,没有范本就不会写报告了。
做环评,一定要认真学习导则,摸透导则,才能了解国家对环评的基本要求,未来不犯原则错误,对于个人的职业成长也有莫大的帮助。
(3)各章节的学习与编制
这里不讲各个章节具体该如何编制。我想说,单纯的环评技术只要上手做就能一回生二回熟,慢慢的摸清门路,重要的是不要遇到难处就往后退,另外就是像本文前面说的,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时间长了,各章节的编制能力就上去了,技术方法就学到了。
(4)报告整体
导则规定了报告的格式与内容,很好的指导了报告编制的方向和思路,但这并不代表一本环评报告是各个内容的简单拼接。我们还需要从整体上对报告进行全面的梳理,比如内容是否全面?重点是否突出?段落结构设置的是否逻辑清晰?内容表述是否清晰、简洁、明确?论证是否充分?等等。
简单的说,写报告就像写作文一样,整个报告是个整体,报告要写的有想法、有灵魂。
(5)不要有低级错误
报告写完以后,一定要注意进行一次甚至几次全面的检查,避免低级错误的发生。因为一旦有低级错误被发现,那么即便技术人员是很认真的在开展工作,也会被认为是工作态度有问题。
4. 问题的沟通
环评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甲方与乙方的合作、商务与技术合作、较大的项目需要多个技术人员合作完成,合作就需要沟通。
很多技术人员总有这样一个习惯,会有意无意的认为自己知道的事情别人也理应会知道,这应该是某种心理学效应,这样就会导致很多阴差阳错的问题;同时搞技术的因为性格原因,也不爱沟通、不善沟通。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本来甲方就外行,公司领导、商务人员也大概率不懂技术,技术人员若发现问题不进行沟通,任由外行们对项目的推进吆五喝六、张牙舞爪的,任由问题积累和放大,那么技术工作肯定是做不好的。
我们遇到的大多数甲方都是公主病晚期患者,往往前期无视技术人员关于资料收集、项目存在的问题、选址选线、环保措施的改进等要求或建议,后期一旦项目出问题,则会一股脑的把责任推到乙方或技术人员身上,不可理喻。与甲方沟通时,技术人员要注意及时的、清晰的、更多的使用邮件等文字沟通方式,不求让其理解并配合环评这项工作,只求留好证据,关键时候规避自身责任。
技术人员之间,尤其是项目组负责人,要经常对编制思路、技术难点、编制进度等问题与小组成员沟通,避免闷头写报告时间长了后,发现报告思路不统一、进度跟不上等问题的发生。
与商务和领导沟通主要是要给自己争取时间和工作条件,并将于甲方沟通的情况告知给大家,以期共同解决问题,并规避自身责任。
看完这些,你有没有想跟小编吐槽的呢?欢迎留言告诉我吧。
来源:环评俱乐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