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转行消费品,我才找到做产品经理的快乐
记录新消费商业史,深度思考产业未来
本文大概
3406
字
读完共需
7
分钟
浪潮导读:一个合格的品牌必须思考,如何用最小的折扣,换取最大的GMV。
作者 | 逍遥派扫地僧
前言
“产品经理”,一个起源于快消,发迹于互联网的岗位,也是一些人口中“距离CEO最近的岗位”,让年轻人充满向往。
本期邀请到消遥派的老友图图,图图在某互联网大厂做了2年产品经理后,毅然放弃了在大厂打怪升级,投身大食品饮料赛道,成为了一名消费品产品经理。
本期分享话题:
同样做产品经理,互联网和消费行业有哪些异同?
哪些人适合做消费品产品经理?
从互联网产品经理适合转行消费品吗,技能是否可以迁移?
本期嘉宾:图图,横跨互联网和消费行业的产品经理
本期适合:对“消费品”产品工作充满好奇的、有从大厂跑路意愿的朋友
一天,我在招聘网站上漫无目的地浏览产品岗时,突然注意一家奶茶品牌在招聘饮料产品经理。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还有这种产品经理!因为很爱喝奶茶,我留意了一下JD,工作内容是用户研究、市场监测和新品研发。
咦,这不是和我现在的工作内容很相似嘛!而且去创造实物产品,应该会比在一个千万级DAU的虚拟产品里负责某模块的垂直能力更有成就感吧!
怀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研究消费品行业,并于几个月后果断转行,加入了一家食品饮料行业的早期公司。
字面上看,互联网产品经理负责互联网产品的定义和落地,消费品产品经理负责某种实物产品的定义和落地。
听起来只是物理性质的区别,但实际上是两个世界——一个是比特世界,一个是物理世界。
比特世界的产品传播速度是3.0×10^8m/s,边际成本约等于0,用户可以免费使用,规模化效应明显。
而物理世界的产品传播速度是顺丰2-3天,普快3-5天,用户花了钱才能尝试,产品迭代周期数月起步。
我之前的产品经验能借鉴的实在不多。还好有一些底层能力要求是相似的。
而消费品的需求相对稳定,同一品类往往已经有了不少产品,会对市场有更高的关注度。做产品时,立项一开始就要重点关注市场竞争和独特卖点。
如果只了解用户,不了解市场,难免会闭门造车,所以从产品孵化到产品上线,和品牌、销售部门都会有很密切的合作。
举个例子,如果要开发一款低度酒产品,首先需要分析这个品类的场景和需求,用户在什么场景会喝酒?不同的用户分别会选择什么酒?喝酒背后的需求和动机有哪些?
这部分的工作和互联网产类似,问卷、访谈、焦点小组这些手段,再加上古典产品经理祖传的拍脑门技艺。
但在“一切从用户需求出发”之外,消费品需要对用户的决策心理有更多研究,毕竟得先让用户掏钱,才能交付产品价值。
产品不但要从需求出发,还需要从卖点出发,而且在立项之初就要想好,融入到产品的设计和研发中。
做了产品落地的环节,很多互联网方法论倒是依然适用,可能是现在的新消费品牌都在向互联网文化看齐。
产品原型依然非常重要。
只是,在互联网时,我的原型工具是sketch和墨刀;现在,我的原型工具是直尺、剪刀、胶带、打印机。桌子上永远放满了手工半成品。
在互联网时,我的测试工具是AB实验平台,在消费行业,测试工具是素材投放和特定渠道试销。
2.从0开始,了解供应链
以前,我需要给研发团队提需求,现在,我需要给供应链团队提需求。一个靠谱的供应链团队可以极大地提高产品经理的幸福感。但就像软件产品经理多少要了解一些技术原理,消费产品经理也需要对供应链有所了解。
刚入行时,我经常对朋友夸口“你不知道中国供应链有多牛逼”。那时候,供应链在我眼里是个强大的黑箱,“不是什么大问题”。
但真的跑了几家工厂后,我发现供应链能力过剩的背后,同样的材质工艺,每家工厂做出来的品竟然可以有这么大差别;柔性供应链背后,还有起订量、开模费、打样费、生产排期几大拦路虎;看似简单的工艺,还大量依赖手工作业,比如一个普通的纸盒,是需要工人一个个手工折的……
产品经理加深对供应链真实情况的了解,可以降低沟通成本,避免出现“这个需求你是做不了还是不想做”这类争吵。
除了供应链做不了什么,还需要了解供应链可以做什么。还是拿包装盒举例,如果要从0-1设计一个包装盒,除了视觉设计,还需要考虑用什么纸、什么盒型、什么印刷工艺。
这就需要对市场上可行的方案有所积累,不然就会只会说“我想要个这种感觉的”,而在需求文档中完全无法落笔。
以前我出门逛街,
“这个好看,那个好丑”。
现在出门逛街,
“这个包装袋材质不错,回去找供应链研究一下。”
“x茶出了玻璃瓶包装?让我看看…害,这不就是公模吗,两块五一个。”
产品经理一直被视为对产品最有ownership的人,会关注到产品生命周期的方方面面。
在互联网的时候,可能因为业务模型相对简单(功能内容获客-流量变现),我觉得自己的视角还是非常垂直。
做了消费品后,除了保证产品体验,4P理论中的价格、渠道、促销也都会关注到,更能看到一个生意是如何跑通的。
价格是一切,筛选目标受众,决定成本毛利,直觉上应该根据成本来定价,实际上是先定价,再控制成本。
渠道决定消费场域,抖音、天猫、京东、快手、微信私域……每个渠道特性不通,需要不同的用户触达界面和卖点。没有最好的渠道,只有最适合的渠道。有时,会为特定渠道针对性的开发产品线,比如现在很多服装品牌都会区分线上款和专柜款人群。
促销是指用各种手段吸引消费者购买,这个环节,产品经理要做的是提供品质过关的产品和能命中消费着心智的卖点brief,和其他部门一起,打赢ROI的战役。
一个合格的品牌必须思考,如何用最小的折扣,换取最大的GMV。有时非常辛苦地上了大主播的直播,结果被破了价,对品牌来说反而得不偿失。
因为消费者会觉得这就是你的价格,后续其他主播也会对标这个价格进行合作。所以很多大牌宁愿不要钱似的送赠品,也坚决不降价。
我的肩颈一直不太好,之前在互联网经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天,几乎每周都得去中医门诊做推拿。转行后,不用再每天围着电脑打转,颈椎病明显好了很多,算是意外收获了。
没有强烈的35岁危机。
经验的重要性更高,毕竟物理世界的迭代速度还是赶不上比特世界。总体来看,消费产品经理、供应链经理都是越干越值钱,而不是相反。这对于在互联网行业一入行就被倒挂,又目睹了30岁 老同事被劝退的我来说,非常缓解焦虑。
在这之外,如果你有以下特点,可能更适合来做消费品:
1、有审美能力,热爱观察生活的细节,经常从美好的物品中获得满足感,这样每天的日常生活都是在积累产品灵感
2、相比于技术和数据,对品牌定位、市场营销更有兴趣,会持续关注用户和市场,对表现出色的新品牌如数家珍
3、细节控,非常关注用户体验,和互联网一样,消费产品经理的工作中也涉及到对各种细节的把关,只多不少。互联网产品出了bug,可以紧急修复,消费产品出了bug,这批货就得报废了,时间和金钱上都会造成很大损失,所以需要更加细心。
结束语
转行对我而言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过去两年的职业积累多少打了折扣。
但向内看,我觉得自己仍然是个少年,会对一些事情产生好奇,不想单纯为了“积累自己的人力市场价格”而停留在一个领域里。追随自己的激情,感受世界的丰富,就算最终没有给世界留下什么,也不算遗憾吧。【与2000多位一线新品牌创始人一起成长,点击加入新浪潮品牌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