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失年轻的生命令人感动,更令人心痛
正视疫情之生命教育
作业展示1:《一个不老的传说》
作者:恩施高中1813班李欣诺
有一个不老的传说: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得很长久。
我曾听闻过那般故事,最初是关于鲁迅先生。臧克家为先生写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于是,我便知道先生是长久地活在人们心中的,抵得过漫漫岁月。于文字、于言传身教、于民族气节而言,先生伟大;就不慕名利、于静守己心来说,先生也很平凡。后来,我才真真切切遇上这般人,不是说他们都可以与鲁迅先生相提并论,而是说,他们都将长长久久地活在我们心上。
他们是在此次疫情中不幸牺牲、令我最为惋惜的两位年轻医务工作者——彭银华、夏思思。
彭银华医生
彭银华,是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医生,他推迟婚期加入抗疫一线,但婚礼再也无法举行,因在一线感染新冠肺炎,他将生命永远定格在29岁。初闻有些心寒,深思更觉心痛。他留下了怀孕6个月的妻子和4位没有工作的老人。婚礼还没补办,新郎不会再来;孩子还没出生,父亲已经离开;老人们还没来得及享受天伦之乐,却经历了丧子丧婿之痛。
彭银华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舍小家为大家,用生命践行了什么是勇于担当,用生命谱写了什么是甘于奉献。我们记得他,记得他来过,记得他永不老去的容颜。
夏思思,是武汉市协和江北医院消化内科最年轻的一位医生,她年轻的生命定格在29岁9个月零20天的岁月里。医者仁心,她在感染新冠肺炎后仍要把ICU床位让给其他患者,留给我们的除了感动,更有敬佩。谁又能想象,她两岁的儿子再也见不到妈妈有多伤心,她的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何其悲痛,她的爱人永失挚爱多么难受?但是,我相信再给她一次选择,她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冲到一线,只因她是一位医生,一个救死扶伤的战士。
她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她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愿以寸心寄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她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我们记得她,记得她不曾离开,记得她永葆青春的笑容。
他们平凡,生活之中柴米油盐、粗茶淡饭;他们伟大,疫情之下奋不顾身、冲锋在前。他们把生命留在上一个冬天,为的是更多的人迎来春天。还有与他们并肩作战的医务工作者、党员干部、公安干警、普通群众,都在为我们迎接春来不懈奋斗着。不同的是,待樱花盛开,再也看不见两位医生的笑颜。但我们思念、我们感恩、我们永远记得他们。既然他们的离开是为了我们有更好的生活,那么我们就必须振作,努力让世界多一些美好。
这又是一个不老的传说:他们活的日子不多,却会活得长久。
不老的传说,永远的怀念!本文构思巧妙,语言精炼,实为佳篇!此外,亦深得文法。
《仕学规范·作文卷四》27页有言,“凡为文须要有主客,先识主客,然后成文字。如今作文须当使一件故事,后却以己说佐之,此是不知主客也。须是先自己意,然后以故事佐吾说方可。”28页又说,“凡为文章,须是文字外别有一物主之,方为高胜。韩愈之文济以经术,杜甫之诗本于忠义,太白妙处有轻天下之气:此众人所不及也。”
读李欣偌同学文章,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其中的文法。
一是主客鲜明。本文先立主见,亮明观点,即“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得很长久”,然后再举例详谈彭银华,夏思思的故事佐之,最后又扣题重申己意,收放自如,开合有度。
二是“文字外别有一物”。从全文来看,作者始终牢记本次作业关于疫情之下“生命思考”的总体要求,充分展示了一个不老的传说,一种不朽的活法。
致敬
之李欣若谈写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