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汉看中国太监文化
发表时间: 2013-10-09
五代十国的南汉,是世界上最奇特的政权,它的开国之主叫刘岩.这位皇帝推行的一项基本国策;考上进士的就要先阉割,再委任官职.此外,没考过进士,但被刘岩器重的官员,也都难逃一刀.南汉一个小小政权,居然养了两万多个太监,里面自然有不少饱学的纯儒.为了推行这项基本国策,还给了不少专门阉人的技术员编制.南汉被灭的时候,光是被杀的阉割技术人员就多达五百名.大唐王朝被邪恶强暴,产下了一堆儿哼哼唧唧病病快快的小朝廷,而后它自己一命归了西.在南方,就苟延残喘着一个小朝廷,史称南汉.本书所记述的就是关于它的故事……皇上总想着如何让大臣们都尽忠自己.太监就出主意,叫大臣们都来做太监,这样他们就了无牵挂了.皇上觉得这主意好,于是,真的就朝中皆宦了.
关于太监的起源,中国早在殷商就有"寺人",据专家考证,甲骨文中已有相关的记载,历史自然比西方要悠久. 唐甄在《潜书》中这样描绘太监:"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听之不似人声,察之不近人情."为什么这样说呢?唐甄解释道:他们长得臃肿,弯曲,好似长了瘿结,鼻子里呼呼作响,如同牛和猪 一样,因此不像人的身体;他们长着男人的颊骨却不是男人,没有胡须却不是女人,虽然面如美玉却没有一点生气,因此不像人的面容; 他们的声音好像儿童一样稚细却不清脆,好像女人一样尖细却不柔媚, 你说它嘶哑但又能成声,你说它如猩叫但又能成人语,因此不像人的 声音;他们可以很爱人,也能下毒手害人,当他们怜悯你时流涕而语, 而当他们憎恶你时,则斩杀如草,因此不像人的感情. 太监虽然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但是绝对是中国特色,把太监这个职业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公元十世 纪,正逢五代十国乱哄哄,南方有一个小朝廷史称南汉.那是唐末封州刺史刘岩割据一方,自称皇帝,建都广州,称兴王府.他有一套神奇的治国理论,认为一般人都有妻儿老小,既有妻儿老小,便有私心,便不能无私奉献自己于皇上,而太监"无鸟一身轻",故只有太监最无私,没有后顾之忧,必死命效力.传位到他的孙子南汉王刘伥,更下了一纸文件,曰:凡是朝廷任用的人,不管他是进士还是状元出身,一律要阉割,达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化境之态,方能当官.刘 氏父子的思维方式与船山先生截然相反,于是中国历史上蔚为壮观的太监王朝产生了.王船山反复渲染太监的可怜可悲,这却是他的书生之见. 羡慕太监的人比羡慕他这位大学问家的多着呢.
然而,太监得势的时代,民间往往相应掀起"自宫潮",许多小康之家的儿子也忍痛自宫,以图仕进,这确实是一条终南捷径:读书须受十年寒窗苦,自宫却是一时痛终身富贵.据《山堂别集.中官考十》记载 :"南海户净身男九百七十余人复乞收入."一个小村子,居然有如此之多的童男自宫.整个国家呢?天启三年,征募宦官缺额3000人,结果应征者多达2万人.政府竟想不到会有如此多人,一时无措,不得不增加1500人,剩下的人,安置在京郊南苑的收容所.即使如此,收容所也容纳不下这么多人,许多人不得不沦为乞丐和偷盗者. 下有自宫之风,上有体制的膨胀,有明一朝,太监机构的编制不断扩大,太监们组成了"大朝廷中的小朝廷".
中国不愧为文明古国,汉朝人将处宫刑的地方称为"蚕室."一个诗意十足的名字,一个丑陋的蚕变作美丽的蝴蝶的地方.阉割是文化的死敌,也是文化的一部分,阉割侵蚀着文化,吞咽着文化,改造着文化,当阉割内化为文化的本质的时候,文化便消除了被阉割的焦虑,而在特别的快感之中陶醉.正如黄永玉先生所说:"一部文化史几乎就是无数身体的局部或全部被刨去的行为史,是由阉割与被阉割两种不同性质的快感写成的."
从被阉到自宫只有一步之遥,从身体的残疾到心灵的残疾也只有一步之遥.当"去势"成为奴隶们的义务时,那么口口声声说"连受之于父母的毛发也不应该损伤"的圣人们只好装作没看见.装在瓶子里的太监们的"命根子"是保证皇帝的妻妾们的贞操的"证件";而大大小小的圣人们对"命根子"的沉默,则是保证皇帝们的权力畅通无阻的"证件".
太监的数量,最鼎盛时期也不过10万,在大国只算沧海一粟.然而,太监的灵魂却像乌云一样笼罩在大国的每一寸土地上.帝国需要充当"守护床铺的人"的太监,更需要一大批守护一整套纲常理论的太监.前者是显现的太监,后者是隐形的太监,亦即"知识太监".如果说"刀子匠"们的阉割手术只能一个个地做,那么"知识太监"们则能按自己的模式批量生产成千上万的太监.那些状元们,学士们,道士们,和尚们,都是清一色的"知识太监".
"太监化"是中国的知识者最大的特点.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确实是力量,知识如枪炮,关键枪炮口对准谁.中国温文尔雅的士人们枪炮口对准他们脚下如汪洋的人群.用文化为帝制大厦添砖加瓦,这神圣的工作他们干得津津有味.多劳者必多得,他们获得了如桃花般灿烂的封诰,例如张居正为"太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谥文史,赠上柱国",简直令人目不暇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