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间诱敌、设伏歼敌,朱元璋应天之战灵活机动战胜陈友谅
应天之战,发生于公元 1360 年农历闰 5 月初,是陈友谅率军与张士
诚相约,试图一起夹击朱元璋,朱元璋机动灵活战胜来犯之敌的一场
战争。
一. 战争背景
元朝末期,爆发了轰轰烈烈的红巾军农民大起义,以反抗元王朝腐朽
的民族歧视和残酷的阶级压迫。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造就了杰出的领
袖人才,朱元璋就是他们的主要代表人物。
朱元璋
经过多年的经营,朱元璋的势力越来越大,成为当时一股举足轻重的
政治势力,而朱元璋本人,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由农民军领袖向封
建地主阶级统治者的转变。
当时全国的形势是:在北方,元朝统治者内部矛盾正日益激化,军事
上虽然刚平息了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取得了暂时胜利,但这不过是
回光返照而已。在南方,已形成了以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几个
武装集团。陈友谅与张士诚都有相当大的军事实力,足以与朱元璋抗
衡,其中占据江西地区的陈友谅集团,在南方各集团中兵力最强,野
心最大,处心积虑地想消灭朱元璋,因而与朱元璋的矛盾最深。
公元 1360 年农历闰 5 月初一,陈友谅率水军十万,越过朱军占据的
池州(今安徽贵池),攻取太平,夺占采石并驻扎,他杀死傀儡徐寿
辉,自立为皇帝,取国号汉,改元大义。初五,他与张士诚约定,共
同夹击朱元璋。开始了应天之战。
陈友谅
二. 用
间
诱敌、设伏歼敌
面对来犯之敌,朱元璋首先征求下属的意见,在陈友谅优势兵力大举
东下面前,部下们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退守,也有的主张先决一
死战,打不赢再跑。这时谋臣刘伯温力排众议,提出了"伏兵伺隙击
之"的建议,这正中朱元璋之意,他决定采纳这一建议,在应天(今
南京)与陈友谅决战。
他为了防止陈友谅与张士诚联手,陷于两面受敌的困境,并利用陈友
谅求战心切,骄傲轻敌的心理,决定巧妙用间,诱敌深入,然后设伏
聚歼陈军。
受欢迎的朱元璋部队
为此,他先让陈友谅的老友、元朝降将康茂才写信给陈友谅诈降,表
示愿为内应,并约定在江东桥(今南京江东门附近)会合,还设定了
接头暗号。
接着,朱元璋根据应天的地形条件作出了周密的军事部署,由他自率
主力埋伏于卢龙山(今南京狮子山)。并规定作战信号,陈军入伏击
圈,举红旗;伏兵出击,举黄旗。命令各军严阵以待。在此之前,他
已派遣将军胡大海率兵西攻信州(今江西上饶),对陈友谅的侧后方
实施威胁和牵制。
应天之战作战图
陈友谅收到康茂才的诈降信后,信以为真,便顾不得等待张士诚的出
兵配合,于五月初十率军自采石进抵大胜港。到达江东桥连声呼唤信
中约定的暗号"老康",却始终得不到回应,这才知道上当受骗,被
动中仓促派遣士兵万人登岸扎营。
朱元璋在卢龙山上看到陈友谅进入伏击圈,立即乘其立足未稳之机,
举起黄旗,发出出击信号。一时间鼓声震天,伏兵四起,水陆夹击。
陈军遭此突然打击,阵势大乱,争相登船而逃。此时正赶上江水退潮,
陈军的巨舰搁浅,移动不得。造成陈军士兵被杀和落水而死众多,被
俘二万余人。陈军诸将见情况危急,纷纷向朱军投降。朱军缴获巨舰
百余艘。陈友谅本人乘坐小船侥幸逃回江州(今江西九江)。
此时,张士诚却在他境内观望,不敢出兵助阵。朱元璋乘胜追击,顺
势夺回安庆、太平,并占领了信州、袁州(今江西宜春)等地。这场
关系到朱元璋君臣存亡生死的应天之战,终于以朱元璋的大获全胜而
告结束。
应天之战的失败,使得陈友谅集团的内部矛盾更加激化,将士对陈友
谅离心离德,政令、军令均得不到贯彻执行。朱元璋利用陈友谅的这
些弱点,不断向西推进自己的势力范围。仅仅在公元 1361 年一年之
间,就相继攻克了陈友谅所据的七座城池,实力日益得到加强,基本
上扭转了陈强朱弱的战略格局,为公元 1363 年鄱阳湖大战最后消灭
陈友谅势力奠定了基础。
朱军干将徐达
三. 取胜之道
朱元璋能够取得应天之战的胜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于用间,
使敌人陈友谅作出错误的判断。他正如《孙子兵法-用间篇》中所说,
注重"先知",做到"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即从了解陈友谅性格、
为人的康茂才等人那里,把握住陈友谅骄傲自大、侍强轻进的特点,
对症下药巧妙行间。
孙子说:"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 康茂才是陈友谅的老友,根
据这一情况,朱元璋对陈友谅采取了"因间"手段,让康茂才写信诈
降,诱使陈友谅轻敌冒进,然后用部署周密的伏兵大破敌军,从而赢
得战争的胜利。
朱元璋像
由此可见,应天之战,是巧妙使间与出奇制胜作战指导的完美结合,
充分反映了朱元璋料敌如神、应变自如的卓越军事才能。
本文由"老 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带您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