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谭嗣同以身殉道,要成为变法成功背后的第一个“流血”之人!

从19世纪末期开始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中国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难以想象从封建王朝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到底伴随着多少人的牺牲和奉献。在光绪帝年间,参与和领导戊戌变法的谭嗣同,是当时维新派中的激进分子,也为这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早年求学

谭嗣同是地道的北京人,在其五岁的时候,曾经患病昏死三日,但这都没能让他就此夭折,后又如同奇迹一样恢复如初。十岁时拜欧阳中鹄为师,从此便在老师的影响下,萌生了以爱国精神为主的思想意识。

在梁启的《谭嗣同传》中,说谭嗣同幼年丧母,虽然是嫡子,但由于父亲偏爱妾室,也不受父亲喜爱,平日里经常被父亲的妾室温氏所虐待,饱受孤独苦难的折磨。
于是谭嗣同在20岁的时候离家出走,十年里足迹遍布于南北各省。在这段时间里,谭嗣同参加了四次正科乡试和两次恩科乡试,只是都没弄上榜取得成绩,因此在南来北往间借游山玩水来排解心中苦闷。
谭嗣同屡试不第的原因,和他对传统八股文的反感有很大关系,所以尽管文章写得好,但在当时那个推崇八股文的时代,自然也无缘上榜。
后来他又拜刘人熙为师,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在其中唯物思想的影响之下,谭嗣同开始搜集西学来丰富自己。

变法伊始

随着1895年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签订,此时30岁的谭嗣同心中满怀忧愤之情,在家乡创办学社,召集志同道合的同志提倡新学,并在南台书院设立了一系列的新课程,全都是实用之学。

次年谭嗣同奉父亲的意思,缴纳钱财成为了江苏候补知府,在等候缺补的时间里也没有闲着,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维新派的第一步哲学著作《仁学》。
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谭嗣同都在为培养维新志士而四处奔波着,在《湘报》创办之后,开始抨击旧政,宣传变法,俨然成为最激进的维新激进派。
到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决定推行变法的时候,谭嗣同也被光绪帝征召入京参与这次变法,后来被授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的职位。第二天光绪帝对谭嗣同说的一句话,可以看出当时光绪帝变法的决心。
光绪帝说:“汝等所欲变者,俱可随意奏来,我必依从。即我有过失,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这番话充满了对维新派的信赖,让谭嗣同备受感动,他认为离实现自己报复的时间已经不远了。

以身殉道

就在光绪帝给谭嗣同这些维新派加油打气后同月,九月中旬光绪帝在前往天津阅兵之时,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软禁了光绪帝,准备终止这场维新运动。

此时谭嗣同等人找到袁世凯,同他商议诛杀慈禧营救光绪帝的计划,但没想到袁世凯表面上答应保证没有问题,暗中则将此事传到了慈禧的耳中。
慈禧得知消息后,在第二天就连发数道旨意围捕维新派一干人等,此时的谭嗣同得知消息后并没有逃走,反而四处活动意图营救光绪帝。
但慈禧的动作来得太快太强烈,准备的计划全都以失败告终,在这种留下必死的局面,谭嗣同做出了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那就是准备已死来殉这份变法事业。
谭嗣同对那些劝他离开徐徐图之的同志们说:“自古以来各个国家成功变法的背后,没有一个不伴随着流血和牺牲,我们这次变法还没听过有一个人为之流血,正因如此才没有成功,但今日从嗣同开始便有了。”

慷慨赴死

在1898年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官兵抓获,被押送往京城牢狱之中,在入狱期间作了这样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他希望他那些逃过一死的同志们,能够像“杜根”一样等待时机绽放异彩,完成这变法维新的大事业。诗中那股视死如归的慷慨悲壮之情和浩然正气,深深震撼着每一位读者。
据说在谭嗣同被送往菜市口行刑之前,谭嗣同的妻子在狱中哭着对他说,这么多年来两人还没能生有一儿半女,想要以此劝他找侠士们越狱。
谭嗣同回答说:“如果我们的孩子出生在这样一个永远看不到希望和光明的国家,那么我宁愿他不要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后谭嗣同就被押送到菜市口,在临死之际高声大喊道:“有力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参考文献:

《谭嗣同政治思想探析》

《谭嗣同与中国近代哲学革命》

《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关系新证》

-作者-

百川,愿作一介撰史人,笔尽中华五千年。

微信号|历史典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