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宝玉的男儿身女儿心,探春的女儿身男儿心,错位的兄妹
“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这句俗语,经常被逃避成性的来拿来自我安慰。然而,这句俗语的背后,却是“高个子”的悲壮和悲情。
谁是“高个子”?是那些面临困境挺身而出的人,他们有忧患意思,有家国情怀,舍小我为大我。比如大明的于谦,在北京被围人心惶惶之时,他站了出来,成功指挥了保卫战。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强出头的人,通常难逃被悲壮悲情的命运。曾经有人问过我,于谦在挺身而出之时,有没有想过以后会死得很惨?我说:他当然知道他不会有好下场,但当时的环境容不得他多想,而且这种人通常会把生死置之度外。这就是历朝历代濒临乱世前仆后继涌现出来的仁人志士,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有“浩然之气”的君子,“虽千万人,吾往矣!”
有勇于担当的“高个子”,也就有当缩头乌龟的“矮个子”,探春和宝玉这对兄妹,就分别是“高个子”和“矮个子”的代表。探春的志向是“立一番事业”,宝玉的志向是在女儿堆里厮混一生。一个是女儿身男儿心,一个是男儿心女儿心,这种错位,就决定了他们的悲剧命运。
如果是现代社会,女人也可走出家庭走进社会,宝玉和探春能各得其所。然而,当时的社会制度使得探春有志难伸,注定了她的悲壮和悲情。
一个是自带光环的嫡出公子,一个是被遗忘在角落的庶出小姐,兄妹俩的起跑线有着天壤之别。
在等级森严的伦理社会,男尊女卑、嫡贵庶贱,虽然有着同一个父亲,但从一出生,宝玉和探春就不在同一个起跑线,而且有着天差地别。
嫡公子宝玉,他身边的资源,都是加分项:母亲王夫人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倍受尊敬;舅舅王子腾在四大家族中是唯一的实权人物;亲姐姐贵为皇妃。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老祖宗的垂爱,把他捧上了贾氏家族的最高处。
庶小姐探春,她身边的资源,都是减分项:母亲赵姨娘是个“倒三不着两”的小妾,成天惹事生非,口碑极差;舅舅赵国基是贾府的家生奴才,亲弟弟像老鼠一样连下人都看不起。更重要的是,在老祖宗的眼里,她这个亲孙女还比不上外孙女黛玉受重视。
在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拥有最多资源的宝玉,原本可以也应该借助资源“立一番事业”;而拥有最少资源的探春,则应该本分地呆在后院,等待着父亲给她安排婚姻。
然而,世事就是这样阴错阳差,偏偏宝玉想往后院钻,探春则向往外面的广阔世界。
想往后院钻的宝玉,成天和姑娘们调脂弄粉,只差给自己扮女装了;向往外面世界的探春,则想方设法弄到外面那些“朴而不俗,直而不拙”的工艺品,只差扮上男装亲自出去挑选了。
这就能理解探春为何要拼命向王夫人靠拢,她并非贪恋王夫人的权势地位,而是希望自己的才华能被人看见,希望能有一个发挥才干、伸展志向的平台。
这也就是很多读者对书中“仕途经济”的误解,总认为向上攀爬是为了满足私欲,却不知道“治国平天下”必须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才能实现。比如北京保卫战中的于谦,如果不坐上兵部尚书的位置,不拿到兵权,他凭什么指挥战斗?
探春的努力没有白费,她从三春中脱颖而出,不但让王夫人看见了她的光芒,而且让贾母看见了她的光芒。
世界给了宝玉太多光芒,他却只想当一只不需要光芒的小蜜蜂,整天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世界把探春丢在阴暗的角落,她却给自己点亮了一盏灯,不但照亮了自己前行的路,还照亮了姐妹们的人生路。
一个是“才自精明志自高”,一个是“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探春在努力担当,宝玉在拼命逃避。
脂砚斋对探春颇为推崇,曾有批语:“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至流散也”。意思是如果探春没有远嫁,贾府败落后,她有能力将子孙们聚拢在一起,不让他们流散四方。
对此批语,我一度表示怀疑,探春只是个闺阁女子,她有何能力把兄弟姐妹们聚拢在一起来保护?直到我自我解惑了另一个疑问,我才相信脂批不谬。
这个疑问就是探春所发起的海棠诗社。探春是务实之人,并不追求风花雪月,而且她也不擅长诗词,为什么她要发起成立诗社?由宝玉或黛玉发起不是更合理吗?
这便是作者曹雪芹的高妙之处,通过这个细节告诉我们,诗社并非为风花雪月而生,它有着非常重要的使命,这个使命也只能由探春来完成。
探春曾表达过对穷人家亲情的向往,说贾府“一个个不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不但没有亲情,反而互相勾心斗角,她为此深感痛心而无力。这就是不在其位无权谋政的后果,“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她管不了长辈们,但她可以通过诗社把姐妹们聚在一起,联络感情,让亲情变得浓厚。姐妹们在诗社里谈诗论词,求的不是比高低,而是有互动。
这就是探春的“才自精明志自高”,有心也有力,有想法也有行动。我相信脂批所说,如果探春没有远嫁,她会想尽一切办法,把兄弟姐妹们聚到一起,抱团取暖,互相关爱。
这也就是取得高位的重要性,位置的高低决定权势的大小,有权才好办事,才能实现抱负。所以,当探春得到了管家权,她便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兴利除弊”,把她早已潜藏于心的想法付诸实施。
反观拥有最好资源、可以顺其自然拥有权力和地位的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哥哥贾珠去世后,按理他就自然上升为长兄,不但要担起承继先祖之志的重任,而且要给弟妹们做榜样。
然而,宝玉却当起了缩头乌龟,不但自己不读书不上进不肯担责任,而且劝探春,“总别听那些俗语,想那俗事,只管安富尊荣才是”。
俗话不听俗事不想,不等于俗话俗事就不存在,大家都“只管安富尊荣”,谁来听俗话管俗事赚来荣华富贵呢?宝玉的想法很天真:反正有人想有人做,只要不是我就行。即使家里穷得过不下去了,还是会“短不了咱们两个的”。
这就像小孩子说钱是提款机里取的,粮食是超市买的,至于钱是怎么到提款机里的就不想知道了。
因此,宝玉一直在躲在退,总想着有“高个子”项着,天塌下来也压不到他。
这就是地位和志向的错位,有位者无心,无位者有心。因此,作为有心者的探春,即使志存高远,也无力挽救贾府的颓势;作为无心者的宝玉,有机会让家族中兴,却用他的奢靡和逃避加速了家族的衰亡。
如果宝玉和探春互换身份,能改变贾府的颓势吗?
经常有人说:贾府的衰败已成必然,即使宝玉肯努力上进,也改变不了。也有人问,探春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如果探春真是男人,她真能“立一番事业”吗?
这一说一问,其实指向同一个问题:贾府第四代如果有人才出现,能否改变贾府的命运?
答案是肯定的:能!
根据自然规律,富不过三代,宝玉和探春属于第四代,注定贾府先祖所创造的富贵荣华快结束了。作为第四代,如果有能力奋起,则能起到中兴的作用。
中兴比白手起家更容易,因为有先祖的余荫,至少不愁启动资金,还有稳固的人脉,做起事来四通八达。对于贾府来说,还有一个老天爷给的机会:元春封妃。
元春封妃,很多读者只看到了修建省亲别墅造成的财政困窘,无视了这其实是对贾府更是给宝玉的一个机会。
因为贾母尚奢,带动了全府的奢靡之风,而财政收入仅靠收租和贾政微薄的官俸,其实早已无法维持收支平衡。当务之急是要开源,多几条收入渠道。而且,等到贾母百年之后,王夫人全权管家,以王夫人尚俭之风,支出会大为缩减。但是,现在的财政能维持多久?能不能撑到第四代有出息?原本是不能的,但元春突然封妃,在权势上更上一层,贾政也因此得到皇帝的重用,被钦点为“学差”,等于是为第四代争取到了机会和时间。
“学差”这个官虽不大,但实用性很强,也是文官最向往的差事。“学差”是地方文化教育方面的行政长官,主管文化教育方面的政策发布以及科举,因此能结识更多文人士子,也会拥有很多门生。如果宝玉肯上进,或探春是男人,就可搭上这班顺风车,快速进入官场且拥有很高的起点。
为什么说能快速进入官场?以贾府的身份和地位,如果男儿考不上科举,也是可以做官的。贾赦就说过:“咱们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贾琏和贾蓉都捐了官身,只是他们要的只是个名份,并不想走仕途,所以这官身对家族起不到什么作用。如果像探春这样有志向也有能力,给她一个平台,她就可以做出政绩来。
这可不是凭空而说,因为现有一个范例,即赖嬷嬷的孙子赖尚荣。奴才出身的赖尚荣都可以通过贾府捐官并当上县令,贾府子孙就更有便利了。
贾政也是不惯俗务的人,不喜欢应酬世务,这些资源放在他身上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如果探春是男人,或者宝玉也和探春一样“才自精明志自高”,把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就能在官场如鱼得水,充分发挥才干,并给家族带来财富。
如果再娶进一个会理家的贤妻,配合王夫人俭省整肃,开源的同时节流,就自然过度到中兴,给贾氏家族再来一轮荫及三代的富贵。
这也就是为什么作者曹雪芹在开篇第一回自批“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天时地利人和都给了他,但他自己扶不起,就把所有的资源都浪费了。
因此,我始终认为,探春的远嫁,是她主动选择的。南安太妃来贾府相看时,宝钗、黛玉和探春都是可远嫁的人选,选谁则由贾府自行决定。这个时候,应该是探春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起这个跟赴死差不多的重任。这既体现了她的男儿志,也体现了她比男人更甚的担当。
作者正是用这种错位和对比,用探春来反衬宝玉的逃避和不作为,同时批判了那个男女严重不平等、对女子高度制约的社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