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中华古典诗词的魅力——在《耕耘文学社》的讲稿

感受中华古典诗词的魅力    

——在《耕耘文学社》讲稿

作者:南宁四中老学生雷炳钧同学

题纲:(共分四节,第二至第四节后补)

(第一节)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个以诗语来领悟自然和人生的民族。

(第二节)古典诗词曲赋的的欣赏,为怎样的诗“点赞”或“拍砖”。

(第三节)古典诗词曲赋的特性与一脉相承。

(第四节)古典诗词曲赋的写作要领。

第一节: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个以诗语来领悟自然和人生的民族。

诗词是接触汉语特性最直接和最生动有效的方式,汉语依语音声调有四声之分,平、上、去、入。而其实古语音有九声:阳平、阴平、阳上、阴上、阳去、阴去、阳入、阴入,再加一个中。这在仍然保留了古汉语元素的粤语、平话、楚语、客家语、吴侬越语中找到它们的化石感。例如我们读诗:

(唐)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毛泽东主席·《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间、闲”、“颜”这三个字按新华字典的拼音标注去读拗口吗?用粤语、平话去读就对了,全无拗口之感,这种例子还有很多。

为了交流的方便,全国的汉字必须有个标准发音,也就是在“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基础上加上“字同音”。有个发音标注,每个字都以另外的两个字作为切拼读音。诗词界大家参照,于是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193韵。北宋陈彭年的《大宋重修广韵》(《广韵》)又细分为206韵。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今山西省临汾)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它是以山西平水为采声地,故得名《平水韵》。到了清末民初,章太炎搞了个“注音字母”,诗词界以此为准编了个“中华新韵”,入声作为阴平拼入平声。其它三声不再分阴阳,到了1956年至1958年国务院修改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更以滦平音为基准,搞出了普通话,以“拼音字母”为标注,作为全国标准语言。今天滦平有一个大石刻,上书“普通话之乡”。诗词界以普通话为音,称为“新诗韵”。现在写诗,可以用《平水韵》或者《中华新韵》、《新诗韵》,但同一首诗不能混用。

但汉字发声除了“音”之外,还有一个“调”的高低缓促的不同,例如《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桃”字低调,“之”字促调,“夭”字高调。所以说汉语发声,有音有调,这就是乐章的元素。

中华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在认识、适应、改造、利用自然中有了体验:在人与人、部落与部落、族群与族群的共处中,有了契约,便要把这些体验和契约记录下来,大家共知共守:人是有感情的,在生活中有了喜怒哀乐,自然要发泻出来,引得群体的共鸣。一开始,是以结绳、摩崖、口口声授为记。但口口声授如果三言两语则说不清楚,长篇大论则难以记忆,很难传之久远。于是人们便利用汉语发音的有音有调特点,编成抑扬顿挫、节拍分明、悠扬动听的歌唱传,这歌词便是诗。以仓颉为代表的中国人,将音、形、意结合而创造了文字,诗便有了留存和传播的工具。

民歌是口语化的,诗既然来自民歌,所以诗之初也是口语化的。但要形成文字,尤其是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之前,靠刀刻竹板,是非常艰辛的。故必须对口语加以浓缩、精简、整理、提升,但依然是口语化的白话诗,只不过古典诗词是古时的白话。你听,《诗经》中的首篇《关雎》(诗经·周南·关雎·先秦)这是典型的“风”。它是直白的文字音乐,因此是可以唱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中国人重诗教,诗教从襁褓开始,我们婴儿时期,往往都是在妈妈的“月光光,照地堂”的哼吟声中入梦,稍长,便有奶奶唱的“荧火虫,夜夜红”,再长,便是老师教的《三字经》、《弟子规》、《诗经》,乃至我们长成后所研究的《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都充分利用了汉语发声的音和调,写成了朗朗上口、好听易记的韵文,这便是诗之雏形。

《诗经》是孔夫子以《毛公诗》为基础删增编集而成的,是诗以文字记载的第一本书。它脱胎于民歌民谣而带有明显的歌谣胎记。《诗经》中最有价值的是“风”,未讲平仄但讲究声调,讲押韵,宜诵宜唱。后人效其风格而作,统称“古风”。

又经无数后人的传承、创造、发展,利用了汉语的音和调,总结出了起承转合的诗体架构,兴比赋的手法,平仄相对相粘律和用韵规则,自唐代起形成了律诗,宋词作为诗余,元曲作为词余,一脉相承,不断地在乐理上加以提升,千多年来,写出了无数优美的诗篇。总因为汉语发音的有内在的音乐元素,无论哪一首,无须固定的曲谱(元剧戏曲除外),读者总可以根据作品的理解,用自己习惯使用的汉藏语系方言来或低吟或高唱,自由发挥,例如,我可用“西南官话”来吟唱老杜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还可用粤语来吟唱易安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无须固定的曲谱,根据作品的理解,自由发挥,吟唱起来自然地有了乐感,有了乐感,唱者自然沉醉于中,听者容易引起共鸣。这全頼于汉语的发声特点,这是任何外国语言所没有的,我们听“歪果仁”讲汉语,总觉得别扭,其原因便在于此。常有诗友问我,唐诗宋词很难背,有什么诀窍?我总告诉他们,我的“祖传秘方”是诵起来,吟起来,唱起来,别忘了汉字是音乐的文字。

汉诗是以优美的诗语来表述对自然和人生的领悟。蕴含着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的知识。例如:

屈原的《天问》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这是个信息传输问题);“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这是个认识论的问题);“圆则九重,孰营度之”、“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宇宙的空间深度和天体彼此之间的距离问题)。

通过《天问》,我们可以了解到屈原都在思考什么样的问题,了解到他思考问题的深度层次,他是以音乐的语言去向阿里巴巴提问,去思考爱恩斯坦的相对论,去思考万有引力问题。当然屈原一直都未能给出答案,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困难,也更伟大。

诗词作为上层建筑,它更多地体现在社会学上,是以带有丰富的感情、优美的音乐语言去讲社会学大道理。无须长篇大论,一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便在提醒同学们在食堂吃饭的时候不要忘了“光盘”;当你对远方你所爱的人的思念和祝愿的时候,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十个字胜过千言万语;当日寇入侵,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多少英雄儿女是唱着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而走向保家卫国的烽火前线的;那时多少老人在弥留之际,“示儿”的,是“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在座有很多女同学,少女之心比较容易产生莫明的伤感,于是见花开她想到花落,见花落她伤心于青春易逝,红颜不再。写出来的东西难免有“丽辞堆积,无病呻吟”之嫌,还自称“婉约”,是“易安风”。我不知道你们课堂上学过这些诗句没有:“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又如“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坯土。”这是被称为婉约派首领的李易安写的。从她的“争渡,争渡”,“沉醉不知归路”,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再到“怎一个愁字了得”,全都是带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她的词情总是随着国之兴衰,围绕着政治时局的起落跌宕这个主题。她的作品不但是她自己的生离死别、爱恨情仇的抒发,更是对时局动乱、人民苦楚的呐喊。她是以美丽的辞藻,把火样真情,婉约地表达,这才是真正的“易安风”。

今年六月,我曾应邀,到山东济南参加了一个诗词家高峰论坛,顺便瞻仰了辛弃疾故居纪念馆,站在他的雕像下,我不由得唱吟了他的《水龙吟》,并从心里发出了对他的告慰:现在正是“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请注意:他说的“红巾翠袖”不是穿着红裙绣着花袖的美人,而是以美人来形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安居乐业的百姓。他的词,穿越千年而使我热泪盈眶地共鸣。这便是古典诗词的魅力。

可能有同学问,为什么你老是说古典诗词?现代白话诗不好吗?当然好,但请你不要把“分行散文”当作诗,还要充分地注意汉语内在的音和调的抑扬顿挫中的和谐,把古典诗词的写作技巧用在白话诗上。有如“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闻一多·七子之歌·澳门)这类有血有肉、有节有拍、有音有韵的白话诗。我之所以特别强调学习古典诗词,是因为古典诗词有几千年的积淀,有丰富的内涵,已深深地在中国人内心打上烙印,是中国人文化修养的DNA,但它却曾承受过几被摧毁的冲击。

在大约一百年前,“白话文运动”兴起,诗歌开始归还于“普罗大众”。但矫枉过正的现象出现了,胡适、钱玄同等带头主张彻底脱掉脚镣,提倡"自由体",甚至主张废除汉字。结果在这些诗人脚下,“诗镣”脱掉了,“普罗大众”读到的只是全无乐感的“分行散文”。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华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尤其是五十年前的那场“破四旧”风暴,更是席卷式地“横扫”。诗词的创作,连“分行散文”都少了,剩下的,只有墙上的红油漆口号。幸而在把中国古典诗词视作“封资修”加以“打倒”的时候,《毛主席诗词十八首》出版发行,中国古典诗词才有了一线生机。1978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拨乱反正,中国古典诗词,像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改革开放后更是得到了蓬勃发展。大家可以查一查,全国的国级、省市级诗词学会、协会、社团,成立的时间都在1985年左右。

颇为幽默的是,在我国“白话文运动”领袖们竭力反对古典诗词的时候,1908年,与我们相隔万里的西洋音乐之都奥地利,由音乐家马勒,根据李白、钱起、孟浩然的《悲歌行》、《效古秋夜长》、《采莲曲二首》、《春日醉起言志》、《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编成交响乐“第九乐章”,取名《大地之歌》。1911年由弟子布鲁诺·瓦尔特初演于慕尼黑,轰动了整个欧州。演出一场接一场,大有欲罢不能之势。1938年在葡萄牙拍成电影,1955年又在印度拍成电影。2005年才回到娘家,由陈建军执导拍成中国电影。我不知道在座诸位有谁看过?如果没有看过,请大家在追捧“格格”和“无厘头”影视之余,泡上一壶清茶,请“度娘”帮你搜出《大地之歌》来,与家人一起,品味下“悲来乎,悲来乎。主人有酒且莫斟,听我一曲悲来吟。......”当然,最好还是下载马勒的原作,虽然日耳曼语我们听不慬,但音乐无国界,可以拿着李白、钱起、孟浩然的那几首诗,与马勒的旋律来对照着感爱。

而在汉文化区,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更不用说。日本遣唐使空海(弘法大师(公元774-835))著有汉诗评论集《文镜秘府论》6卷,将中国诗歌形式、技巧和理论,引进日本,奠定了日本“和歌”理论基础。例如这《渔歌子》:“江上渡头柳乱丝,渔翁上船烟景迟。乘春兴,无厌时,求鱼不得带风吹。”作者是(公元823年)日本嵯峨天皇写的。汉诗之影响力,例子可谓举之不尽。

现在,新丝绸之路的延伸,中华文明的影响已经延伸至全球。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也是属于全世界的。

当今,由中央最高层倡导的传承国学,弘扬国学,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中华文化的DNA正在得到修复。现在我们所说的古典诗词曲赋,其实是“旧瓶装新酒”,戴着古典的脚镣跳现代舞。既保留着古典诗词曲赋的简洁流畅架构、紧扣乐理的律韵、余味耐嚼的优美词藻、精确炼就的用字,使读者享受其乐,又紧记时代之事,发时代之情,为砥砺前进而讴歌。

今天我东拉西扯了一席话,不知能打动在座诸位对中华古典诗词的兴趣吗?如有,请为《雏凤新声一广西当代青少年诗词选》投来一稿吧,同时,广西诗词学会的《八桂诗词》、南宁诗词学会的《葵花》诗刋,都在等着你们的心诗!别忘了,首创《葵花诗社》的九位元老之一,便有南宁四中的陈政老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雏凤清于老凤声”,寄希望于诸位了。

还是借孔夫子的那句:“不学诗,无以言。”与诸位共勉。

2017年11月3日

(0)

相关推荐

  • 古典诗词基础学习与创作(四)

    肇庆老干大学诗文创作班 第四讲:古典诗词基础学习与创作           -- 格律诗的特点.格律诗的平仄 一.复习上课: (一)诗的源与流 词的产生和高峰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 ...

  • 用新韵写诗词,押入声韵的词牌怎么办?

    说实话,新韵很适合初学爱好者入门使用.因为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押韵只须韵母相同,简单明了,短训几周就能迈进诗词大门,领略古典诗词魅力,何乐而不为? 然而久而久之,有一定基础后,却突然发现,古典诗词 ...

  • 梨花颂【中岛美念】

    梨花开,春带雨. 梨花落,春入泥. 此生只为一人去, 道他君王情也痴. 天生丽质难自弃, 长恨一曲千古迷, 长恨一曲千古思. 中国古典诗词与京剧, 中国传统文化中, 奇异瑰宝, 绝璧双娇. 诗声一体, ...

  • 桃花源间文学社 | 第二十二期古典诗词月赛公告

    ➝编辑:霞满天 桃花源间文学社 第22期 古典诗词月赛公告 赛题:以"梅花将落又桃花"为嵌句,作一首七律诗或<踏莎行>词,诗按平水韵,词依词林正韵.主题不限,嵌句位置不 ...

  • 《古诗里的核心词》:百岁翻译家许渊冲,让孩子用英文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做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幸福." --许渊冲 许多还在追Idol的年轻一辈也许并不了解,许渊冲早已是翻译界的"爱豆":1999年他被提名为诺贝尔 ...

  • 建议收藏!中国千古对联大全,文化瑰宝,感受中华语言的独特魅力!

    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 又称楹联或对子,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 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更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起源 ...

  • 古典诗词的魅力在何处? 康震妙语解读

    2021-07-12 02:14 华人号:中新网 康震开讲古典诗词的魅力.钟升 摄 中新网苏州7月10日电(周建琳)9日,第十一届江苏书展"书香中国·全民阅读大讲堂"第四场,特邀北 ...

  • 中华古典诗词:10首相思诗词,10种相思境界|国学

    爱情.相思,是诗人笔下不朽的话题,不同的诗人写相思,各不相同. 今天,分享十首相思诗词,其中包含了十重相思境界! -01- 相思第一重: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一剪梅> 明·唐伯虎 雨打梨花 ...

  • 第1090期:我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外一篇)

    文/蒋爱琳(广西桂林) "问渠哪得清几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笔尖缭绕的,是诗词的魅力. 小时候,诗词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锄禾日当午,汗滴 ...

  • 中华古典诗词硬笔书法作品欣赏

    山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深处 一作:生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中留客 [作者]张旭 [朝代]唐代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 ...

  • 中华古典诗词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遽如白驹过隙的忽忽人生,能与千载悠悠的中华古典诗词相遇,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怎样的一种况味? "昼长苦夜短,何不秉烛游?"恒如长昼永夜 ...

  • 我看中华古典诗词之美

    作者简介 徐静,上海市复旦实验中学语文教师,杨浦区骨干教师,杨浦区语文学科中心组成员,上海市楹联学会会员,"辽远语文工作室"学员,上海"吟诵专项基金会"公益志愿 ...

  • 100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体会中华古典诗词之美

    100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体会中华古典诗词之美 来源:古典文学和诗词编辑:雅荷淡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