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的温情
第一次读《许三观卖血记》,我还在上学时期。年少不识愁滋味的我,对许三观这个小人物在命运前的挣扎深表同情,有一种苍凉的感觉从心底生出来,仿佛有一块巨石压在胸口,仿佛有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出来。时隔多年再精读,竟能超然物外,摆脱苦痛的牵绊,大概是源于《了凡四训》的缘故吧。
了凡四训讲:积德行善日日长。易经讲向善则可趋吉避凶。因此,对作品中,余华让红光满面的李血头死去,面黄肌瘦的许三观继续笑着吃猪肝、喝黄酒的安排有了深刻的体悟。最终在众多的备选题目中我记下了“向死而生的温情”。
Part.1
温情中有着人类朴素的善良,这大抵是与生俱来的天性。许三观的可贵之处便是让性本善的天性自然生长,使得他的生命之光在温暖着那个薄凉的时代;温情中有着博大而深沉的爱,温热的血泪让垂危的生命重新绽放异彩;温情中有着对于苦难与不公的坚韧的承载与接纳,让渺小的生命在权利与饥荒中犹如墙角的小花顽强的生长。这个积善之家在一次次卖血中与死亡作斗争,最后全家人竟可以像炒猪肝、温黄酒一般暖暖的生活着。
燃烧你
温暖我
Part.2
向死而生,不是畏惧死亡和听天由命,而恰恰是持着一份积极的悲观主义,用善和爱乐观地面对生活,才会更好地把握当下。许三观人生中的每一次卖血都是倾注了情与善的,没有悲苦与自怜。这种朴实的生活态度有着他自己的道德准则,第一次卖血时四叔说:“没有卖过血的人身子骨是 不结实的”,许三观与阿方、根龙三个人心甘情愿把西瓜作为礼物送给李血头,此刻,礼物成为了最深刻的喜爱、赞美和尊敬之词,是一种最为有力的语言。许三观他们之于李血头充满了感激之情,无怨、无憎、无恨,他用卖血的钱娶了“油条西施”,他承诺了许玉兰的所有要求,看到许玉兰脸上的微笑,许三观笑了。一乐把方铁匠儿子的脑袋砸破,许三观去卖血,用他自己的话说:“又去做了一次乌龟”但他内心的'本我’驱使他不能不管一乐,虽然嘴上骂骂咧咧,但正如他自己所言,如果一乐是他的亲生儿子,他是最疼他一乐的。在中国这个伦理道德为重的社会,如果没有发自心底的善良,没有温情的力量,许三观怎能以供养生命的活血来拯救妻子与他人的儿子,这是最朴素的自然情怀,是善良与责任相遇的美丽。
许三观卖血多达十几次,其中大多是为了一乐,一乐病了,病得很重,只有到上海的大医院能治,他要一路卖着血去上海,这是一个漫长的旅程,隔三天五天就去卖血,血泪在博大的爱中始终是温热的,在松林差一点丢了性命,作家余华让许三观的爱超越了世俗,升华到足以温暖所有的冰凉,读到这里,我们以诚挚的情,易碎的心向许三观致敬。
Part.3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余华让许三观一家的爱固若金汤,小人物的幸福像体内的活血一样周而复始欢快的流淌。低到尘埃里的许三观,却始终对生活怀着热爱与向往,即使刀尖舔蜜,也要用血肉用生命在刀尖上磨砺维持生活。读完通篇,我们与许三观一样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大爱并不是要何等的轰轰烈烈,恰恰是琐碎生活中的真情,无需多言,是许三观在一次次卖血中的细枝末节,是无所畏惧的向死而生。三天前在林浦卖血,又去百里卖血,四天后去松林卖血时,他说:“我不是亡命之徒,我是为了儿子。”当我们心中有所怨恨,抱怨时,定是要品读《许三观卖血记》的,它可以让你感受到向死而生的温情,唤醒个体内心博大精深的爱河,有爱的情是人类最坚实的堡垒。
有尊严
有力量
Part.4
人人都在追求平等,都在与所遇的苦难作斗争,然而绝对的平等是与自然规律极不相符的,现实只有在相对的平等中才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在血头们的王国里,礼物成为了许三观们的自我牺牲与自我损失,许三观为了请二乐的队长吃饭去卖血,看在根龙的“下蛋鸡”的份上,李血头同意让许三观卖血,这一次卖血根龙因脑溢血死亡,面对生活的苦难与意外,许三观让坚韧与温情在生死边缘邂逅。许三观几乎没有一次为自己卖血,血头们的无情与冷酷,根龙、阿方的不幸,一乐的命在旦夕,饥寒交迫的煎熬,不管是精神打击还是肉体的摧残,许三观以敦厚的善良坚韧的承受着,这或许就是人性的伟大与平凡的契合吧。这个家在温情的滋养中存活着,向死而生的温情让肝炎的威胁,卖血的亡命,批斗的摧残,权力的压制都渐渐远离了许三观一家,再也不为炒猪肝、温黄酒而纠结了。
Part.5
总有一股暖暖的血脉滋养着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处干涸,像母亲的絮叨一样充满温情。文章结尾,许三观笑咪咪的吃着炒猪肝,尽情的品着温黄酒,这次没有卖血,是许玉兰带他来的。他的日子很长很长,是有始无终的民歌,他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自己的善,行自己的道。余华的作品源于生活却又意蕴深刻,它没有那么苦,相反,它有点甜,让我们在每一个路口坚强的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