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梅雨,我就想起“寺前弄2号”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本篇图片大多来自于网络,如有不规,请予指出并删除

时间像是在赛跑,才感叹“开到荼蘼春事了”,又临到了初夏的告别。一场梅雨便千军万马赶来,像一位将军的战事匆忙,怕是失了疆土,沦陷了江山。我撑着雨伞,去穿一条新市的寺前弄,没有半些游赏的心思,自己的心情在这样的时季下,让感受绵厚起来,又若滔滔漾溪之水,在回忆的大河里奔流起来。
每年梅雨,我就想起“寺前弄2号”,这是因为寺前弄是新市最有文化情怀的古巷,但于我来说,比这样的描述还要加深一千倍,这刻骨铭心的“寺前弄2号”,则是我出生之宅,如今旧貌如故,若两鬓霜白的母亲,坐在椅子上,时光里的风吹得她头发散乱,又遮住了很美的明亮双眸。印象中,雨一直在下,寺前弄狭窄之巷,檐雨从两旁垂挂下来,珠帘一般,我小时候最爱在门口远望两端的巷口,南面是通往司前街,常有不同花色的伞闪过,直往灵王堂或渚香楼去,偏偏很少拐弯进入这条巷。北面则是通往觉海寺,比较悠长,像是诗人徐志摩笔下的雨巷,最顶端就是寺前桥。我站在这门口,看不见桥北堍的觉海寺,只觉得整条弄巷被檐雨弄得层层叠叠,巷端处的人影模糊,他们在模糊中走来走去,直到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这样的状态才是真正的风雨人世风貌。
每年梅雨,我就想起“寺前弄2号”,梅雨中的“寺前弄2号”,充满了贫寒与阴郁。我发现这一间有着厢房的宅院,建造历史应该追向民国初年,按其规模及样式,也不算富贵大户人家,最多算得上手工业主。1949年后,霹雳一声震天响,全社会所有资产的产权都进行了重整,这家宅院自然被收纳进入“房管会”,接受重新分配的残酷事实。我父母都是清贫教员,没有一砖一瓦的资产,又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所以来新市教书,就只能住宿寻租,寄宿着风雨人生。当年时兴由政府“房管会”住房统一分配,父母最早是住在新市十景塘路的钟宅,到了我出生时,家里人口增多,我母亲又是“新市二完小”音乐教员,只能另由“房管会”安排新的住房。我家就被迁入靠近“新市二完小”的“寺前弄2号”这栋宅院里,这时间应该是1957年。
我的印象中,自己是在长长梅雨之中过完了不堪回首的懵懂童年。那些印象几乎是一律的灰暗与阴湿。因为“寺前弄2号”在我记忆中是极端的老旧,整栋房屋都没有半点漆光,没有像样的雕花门窗,惟有破烂的椽子与檐口,墙面斑剥到有几层墙灰的重叠,而每一层墙灰都有岁月的印痕,一层墙灰与底下另一层墙灰之间形成的剥落迹象,会让人浮现出鬼怪魍魉的面孔。窗框早已是被岁月风雨打得腐软酥烂,玻璃随时会斜落下来,开窗时绝对不能用力过猛,记忆中的内壁板张上,糊上一张又一张的报纸,形成了厚厚的一层,后来,又被大白纸遮盖了。我睡在床上,看着板壁上白纸稍有破裂,就会随手去撕,一撕开就会发现底下原来糊上的旧报纸,旧报纸上有文字,睡在床上就会很注意这些文字,这些旧报纸,居然都是夸耀苏联老大哥是如何如何地厉害,当年正值“反帝反修”,这些旧报纸的文字口气,让我吓了一跳,看得我肉惊心颤,而越刺激越想看。丑化“美帝”的漫画倒是比较多,与当年我所处的局势一样,但无论如何,这些隔空的政治风烟还在冒着战斗气息的温度,让我闻到了梅雨下尽情散发的人世霉味。
这幢“寺前弄2号”旧宅很灰暗,能够让太阳直照的地方实在不多,这么一座两厢房的宅院,被硬硬地改变了生活功能的结构,分隔成多户人家一起住的贫民窟。当年我们迁入之前,里面已经住了三户人家。且都是多子女的大户,只有一户是独身老妇人。我们被安排在左厢房的二楼,与独身老妇人为邻,面积约二十平方左右,除了烧饭,其他生活内容就全部纳入了房间里。当时我家的人口就有七口,祖母、父母、及姐弟四人,直挤得不堪入目,生活的窘困比张乐平先生《三毛流浪记》所展现的情节还要苦难。好在火厨放在一层前厅内,共住的人家各占一角,辟为厨房,整个前厅弄得乌烟瘴气,发煤饼炉子烟浓的时候,咫尺之间,人与人不辨容貌。因为烟雾熏人,所以就自小患上了支气管炎,鼻孔里的屎垢都是黑黑的,挖出来全是像墨一样。
说到那位独身老妇人,身材娇小,姓杨,我们都唤她“杨娘娘”。印象中她早已六七十岁,白发苍苍,却终年梳了一个球状型的“丫结”,显得干练又清净。她与我们房间相邻,一个人住,从来没有任何人联系,没有丈夫,没有子女。白天在宅院不远的灵王堂处,开了一家眼镜店,店很小,小到只有几平米,里面尽是放着火黄色眼药粉的小瓶小罐,和一些老花眼镜的样品。“杨娘娘”是一位缠小脚的人,一到家里就会关上房门,平时看见她的房间整理得窗明几净,我从小到大,从未跨进过她的房间,感觉这位老太太挺神秘,一直到她死去,也不知她的真实身世。最近几年才听到,她与新市当年评话响档杨莲青先生是有眷亲关系,当年她立家成婚,丈夫是与四十年代渚香楼茶馆老板杨少伯先生拜为过帖兄弟,应该也算是镇上的豪族乡绅。后来受到政治运动的清洗,后果必定凄惨。所以,那位杨娘娘就把这段历史尘缘深深地埋在心中,不传外人,过着十分清贫的后半世。
是的,每年梅雨,我就想起发生在“寺前弄2号”的往事,尽管故事也算是鸡毛蒜皮,但却可以直击心坎,像一根根细长的纲弦,拨敲有音。后来,到了我十多岁的时候,旁边一家姓杨的就搬走了。我们才开始住一楼一底,约四十平米,我住在楼下,刚开始是分拦成三间,一间是厨房与吃饭,两间是睡觉,我开始有了自己的单间。父亲在厨房间进行了改造,开了新窗,把原有窗户进行加固,然后墙面粉白,地板进行简单整修垫平。这个时间,正是文革时期,那些年,我没有书可以阅读,没有音乐可以欣赏,甚至不用上学,没有读书课堂,少年无聊到每天游荡,郊外走走,四栅转转,心里一片空荡。直到我读初中的时候,遇到了几位邻居有文化的长者,他们整天静心阅书,而这些书都是古籍诗文,才开始进入起那奇妙的文化空间,后来在这几位长者的引导下,开始慢慢迷恋文字,抄阅与挑灯夜读,从此让我走进文字拼图的历史,让人生变得梦幻起来,变得富有想象起来,如今回忆那段光阴,这情节才是我少年时代唯一值得打捞得一件正经有意义的事。
1982年,我从“寺前弄2号”迁向另一处新居,完成了人生的某个重要阶段的全部事程,而每年的梅雨时节,我都会去那里转一转,像是重新进入时光影院,去反复观看一部黑白电影,激活往事的某些章节。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

(0)

相关推荐

  • 李增强丨探访临沣寨

    早听闻临沣古寨名气很大,有雄伟的红石寨城墙.潺潺的护寨河以及保存完好的古宅.但是却无颜一睹芳容.初夏时节,约上三五骑友,前往印象中的神秘古寨,探寻他历史的遗迹,感触他曾经的辉煌. 沿平郏公路堂街镇方向 ...

  • 《燕祈儿》第四十六章 痴心少年

    第四十六章 痴心少年 这天夜里,祈儿口渴,半醒半睡地念叨了一会儿才想起来丁离不在身边,只好自己爬起来倒茶. 喝完茶,突然听到一阵轻微的声响. 声音来自窗户外. 祈儿吓一大跳,慌里慌张地冲到外间把睡得正 ...

  • 皋城文化“坛启荤香惊四邻,佛动弃禅跳墙来”

    闽粤港澳驰名的国宴佛跳墙,竟然是如皋特色菜. 清末民国初,佛跳墙已是如皋名菜,改良后传遍京津闽粤. 石合泰如皋佛跳墙驰名中外,是世界长寿之乡的奢华级地方特产,尤为东南亚及闽粤港澳豪门青睐,位列国宴中接 ...

  • 新市寺前弄2号,曾经是一座耶稣教会医院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部分照片来自网络及微信,谨致谢意) 曾被著名基督教学者陈金镛先生誉为"巨镇"之称的新市,晚清延至民国时期早期,商埠 ...

  • 新市古镇:我的“寺前弄2号”生活(4)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以下部分照片来自网络) 我印象中的"寺前弄2号"童年生活,贫困是它的全部主题.那个时代,底层平民的贫富之差,也并不大. ...

  • 新市古镇:我的“寺前弄2号”生活(3)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图片来自新市镇摄影协会作品) 我的"寺前弄2号",幽深与晦暗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唯有煤油灯飘忽着火苗,在我记忆深处明灭 ...

  • 新市古镇:我的“寺前弄2号”生活(2)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图片来自新市镇摄影协会作品) "寺前弄2号"作为一个历史符号,牢牢地刻印在我的心上,记忆像羊群一样,大小呼涌,它们都 ...

  • 新市古镇:我的“寺前弄2号”生活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图片来自新市镇摄影协会作品) 我出生一月,父母从新市三院后的一座墙门宅院里,搬进了新市"寺前弄2号". 对我来说,庄 ...

  • 玉暖生烟的记忆:新市古巷“寺前弄”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玉暖生烟的记忆:新市古巷"寺前弄" 作者:张明儿 新市古巷"寺前弄",现在已被号称为"仙 ...

  • 三峰寺前220多年的楸树花都开了,你还不来吗?

    四月的雨,滴滴答答,落满了胸襟 四月的风,若有若无,吹乱了发稍 四月的你,只为遇见,一树树花开 我以为,等待还有时间 我以为,春日还很漫长 原来,走着走着, 花开花谢都是平常 三峰寺前的楸树花 一夜之 ...

  • 虹口区17街坊老宅(武进路521弄129号)拆迁前留念。

    虹口区17街坊老宅(武进路521弄129号)拆迁前留念。

  • 【今天一谜160115】证觉寺前怀不乱(笑林篇目)

    证觉寺前怀不乱(笑林篇目)[直接回复谜底即可]★欢迎进入主贴底部评论.拍砖.赞赏.谢谢您的支持!下期揭底,公开作者★ "公子谬赞了,子房担当不起."(4字古官名冠行为)夸大良造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