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云乡‖ “文化古城”简说(下)

再有一九二九年八月顾颉刚要由广州回到北京时,写给胡适的信中说:“但广州的不能研究学问是极明显的。第一,此间书籍不够参考,商量学问又无其人……第三,广州房价太贵,要租一所房子把北京的书都搬来,非每月出百元的租金不可,怕这不能负担。而且广州为各派政治家注目的地方,政治的变动最快……第四,在北京,就是没有事情也可以挨住半年,因为生活程度低,而且熟人较多,有法通融……”总之,这一时期的文化古城:在历史环境上、在文献资料上、在经济条件上、在人情敦厚上、在生活程度上,都为各方面的学人准备了足够的条件,在无政治势力干扰的情况下,聚集了全国有世界名望的各方面的人材,在教育和学术上无形中形成了一种风气,灯火相传,造成了深远的世界性的影响,这是谈近现代中国教育、文化、科技史应该注意到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我国自清代末年废科举、兴学校,旧的教育制度转变为新的教育制度,经过清末、民初的逐渐转变,似乎到了文化古城时期,才达到了相当的深、广度,即对传统文化既有深厚的继承,对西方近现代科学文化又有敏锐、广泛的吸收。自然这不是空口说白话,也不是决定于其个人的一个指示、一纸命令,而是经广大学人共同努力工作所造成的影响。《清华学校研究院同学录》载一九二七年夏周传儒、吴其昌《梁先生北海谈话记》中说:

“反观现在的学校,多变成整套的机械作用,上课下课,闹得头昏眼花。进学校的人大多数除了以得毕业文凭为目的以外,更没有所谓意志,也没有机会做旁的事。有志的青年们,虽然不流于这种现象,也无从跳出圈套外。于是改造教育的要求,一天比一天迫切了,我这两年来清华学校当教授,当然有我的抱负而来的,我颇想在这新的机关之中,参合着旧的精神。吾所理想的也许太难,不容易实现。我要把中国儒家道术的修养来做底子,而在学校功课上把他体现出来。在已往的儒家各个不同的派别中,任便做哪一家都可以的,不过总要有这类的修养来打底子。自己把做人的基础先打定了,吾相信假定没有这类做人的基础,那末做学问的并非为自己做的。至于智识一方面,固然要用科学方法来研究;而我所希望的,是科学不但应用于求智识,还要用来做自己人格修养的工具……”

粱任公这段话所说的意思,在客观存在上,无疑也是当时清华、北大这些著名学校的学风实际,也影响到中学、小学教育,在接受传统文化和吸收西方文化方面,都是比较踏实的。钱宾四在高龄八十八岁时所写的《师友杂忆》中回忆当时情况说:

“诚使时局和平,北平人物荟萃,或可酝酿出一番新风气来,为此下开一新局面,而惜乎抗战军兴,已迫不及待矣。良可慨也。”又说:

“要之,皆学有专长,意有专情。世局虽艰,而安和黾勉,各自埋首,著述有成,趣味无倦。果使战祸不起,积之岁月,中国学术界终必有一新风貌出现。”

梁任公的话,可以作为文化古城时期学风肇始的影响;钱宾四先生的话,可以作为文化古城时期学风实际的小结。再宾四先生所说的“人物荟萃”,是指文史哲方面的学人,如胡适、钱玄同、孟森、傅斯年、顾颉刚、冯友兰、汤用彤、熊十力、蒙文通、林宰平、梁漱溟、陈寅恪、吴雨僧、钱稻孙、贺麟、张应麟、张孟劬、张东荪、陈援庵、马叔平、吴承仕、萧公权、杨树达、闻一多、余嘉锡、容希白、容肇祖、向觉民、赵万里等位。而另外还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名学人,如建筑梁思成,物理萨本栋,数学张贻惠、冯汉叔,图书馆学袁同礼,生物秦振黄,经济赵遒抟,生物秉志、郭毓彬,语言黎锦熙,化学刘拓、赵学海,机械王季绪等等,再加中西名医,名画家等等。虽因日本侵略战争的突然而来,学术研究及学风未能使之延续发展,但在这十年当中所造就熏陶的人材,却为数甚多,遍及世界,在学术界造成很大的影响,即使至今天,文化古城时期培养熏陶出来的人材,仍然有不少活跃于世界各地。这不只是各种政治力量中的领导人材,高级官吏,以及像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那样的国际活动家,而且更多的是各个文化科学领域的学术领导人,各种门类的专家。

最近在香港《文汇报》附送的七八六期《百花》周刊上读到美国黄文湘写的《美籍华人物理学家邓昌黎博士》一文中说:“出生于一九二七年的邓昌黎博士,在十九岁来到美国,后来在美国落地生根,表现了与爱因斯坦和费米相同的信念:‘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出于政治原因,尽管可以这样说,但却无法改变他在文化古城的西城墙下巡捕厅长大,在北师附小读小学、育英中学读初中、志成中学读高中、辅仁大学读大学的事实;也无法改变其尊人芝园先生在文化古城时期在北平作寓公,经营模范牛奶厂为他创造的出国条件……这些都是任何原子加速器都无法改变的,因此认祖国也罢,不认祖国也罢,在文化古城中成长的历史事实和文化教育熏陶的影响,此生此世再也抹不掉了。因而他虽然是美国籍,其根原本还是在太平洋此岸的土地上的。只不过是“出洋入籍”而已,一个大活人又何能“落地生根”呢?自然他的第二代,就可以“落地生根”了。

邓同杨振宁氏一样,都是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的学生,都成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而杨也是文化古城时期清华附中、崇德中学的学生,后在昆明西南联大,由联大留美。其受文化古城时期的基础教育和学风影响和邓是一样的。因为早几年,可能所受影响更深些,似乎还没有听说他也说过类似的话。总之,也都是多少经文化古城学风吹沐过的人罢。或者也可悟到:越到后来,这种影响也就越淡泊,慢慢就是“渐行渐远渐无书,水宽鱼沉何处问”,半个多世纪以来,也就消失殆尽了。正像钱宾四先生在《师友杂忆》之十《北京大学》中说的:“学术界则神耗气竭,光采无存。言念及之,真使人有不堪回首之感。”文化古城时期,已成为历史的过去了,这一时期的教授、教员,大多也都老成凋谢,硕果仅存者,也极为稀少了;这一时期受大学教育的,也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均已气息奄奄矣;这一时期受中、小学教育的,自然还多活跃者,但所受影响巳远不如前者,年代久远,记忆都已褪色苍白了。因之其学风的影响,也就越来越淡,慢慢消失,彻底消失了。真有不堪回首之感了。此文所谈,只当作一个简单的回顾小结吧。

历史是延续的,又是阶段性的,至于未来呢,自然还会出现更恢宏的篇章。让更年青的朋友们等待着吧。

阅读链接

邓云乡‖ “文化古城”简说(上)

作者简介:邓云乡,学名邓云骧(1924.8.28----1999.2.9)山西省灵丘东河南镇人。上海红学界元老,与魏绍昌、徐恭时、徐扶明并称上海红学四老。青少年时期,先后在北京西城中学、师范大学和私立中国大学求学。194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任教山西大同中学,天津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中央燃料工业部工作。1953年10月起,先后在苏州电校与南京电校教书。1956年1月在上海电力学院教书,至1993年退休。

(0)

相关推荐

  • 《文化安顺》乡人乡贤 一代乡贤邓克贤 2019年第95期(总450期)

    邓克贤先生 一代乡贤邓克贤 赵永智 乡贤,释义为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品德除了个人的节操,为人处世外,还有与家乡广大群众的亲和力:才学,人的才能和学问,能将才学对家乡作出重要贡献,产生广泛影响 ...

  • 今天起,请重新认识会泽!

    你眼中的会泽 是什么样子 是云雾环绕的乌蒙山 还是川流不息的牛栏江 ▲大海草山 是葱郁秀丽的金钟山 还是灰墙黛瓦的古城 曾经,这里是夜郎古地 2100多年前西汉设堂琅县 如今,这里是中国钱王之乡 是万 ...

  • 邓云乡‖ “文化古城”简说(上)

    "文化古城"这一词语,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是在一个历史时期中人们对北京的一种侧重称谓.其时间上限是一九二八年六月初,盘踞在北京的北洋政府最后一位实权者张作霖及其国务总理潘复逃出北 ...

  •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国立北平图书馆

    说到文化古城时期的文化气氛,首先想到的是"国立北平图书馆".北京自清末于什刹海广化寺设立京师图书馆,民国后改为国立京师图书馆,十七年改为国立北平图书馆以中南海居仁堂为馆址,十八年与 ...

  •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教师们

    学生的用功和文化基础知识扎实,和教师的水平是分不开的.当时一个小学教师,在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上,还是被人十分羡慕的.还没有变成沦陷之后.胜利之后的"四大贱物"之一(四大贱物即买邮票 ...

  •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学生们

    先说大学生吧.文化古城时期的大学生有哪些特征呢?大略言之,有以下几点:一是来自全国各地,各著名大学中,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是全国各地的,家住北平的是很少一部分.外地学生中以江苏.浙江.上海人最多,其次福 ...

  •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其他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

    其他图书馆 除国立图书馆而外,当时文化古城中,其他图书馆还是很多的,自然规模就无法相比了.这些小图书馆,虽然规模不大,但也有丰富的藏书,清洁而安静的阅览室,而且读者不多,同样也是读书的好所在.这里我首 ...

  •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协和医学院

    如果说在文化古城时期,燕京大学是一所比较特殊化的教会学校,那么协和医学院就更是一所特殊化的学校了.先不说别的,就说它的毕业文凭吧,就既不是中国政府教育部发的,也不是学院自己发的,而是美利坚合众国纽约州 ...

  •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书市、书铺、书摊

    文化古城时的文化环境,除去各种图书馆之外,还有不是图书馆而更为自由的"图书馆",那就是正月里厂甸的书市,平时琉璃厂.隆福寺街.东安市场中的丹桂商场书铺.西单商场的书铺.以及东安市场 ...

  •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燕京大学

    文化古城时期近十年中,是燕京大学的黄金时代,在此之前,尚届初创阶段:在此之后,受到战局影响,相对来说,也没有那个时代正规而神气了. "清华.燕京好通融",文化古城时期在摩登仕女的心 ...

  •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北师大

    "师大穷",这是实际情况,不少师范大学的学生,都是寒家子弟,贪图师大不收学费.杂费.住宿费,而且还管饭,就是吃饭不要钱,伙食也还不坏.这样人们又给"师范大学"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