揿针联合药袋敷脐治疗脾肾两虚型小儿遗尿27例
尹广惠,姜程洋,齐 鑫,张潇斌,
魏文娟,孙 潇,王静茹,马玉侠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1
临床资料
27例患儿均来自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及儿科门诊,男18例,女9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14岁,平均(7±2)岁。诊断标准及中医分型参考《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遗尿症(修订)》。
“2
治疗方法
(1)揿针
取穴:脾俞、肾俞、遗尿点(双侧足小趾底部第一横纹中点)。
操作:采用0.20mm×1.3mm揿针,患儿先取直立位,年龄较小或不配合者由家长抱于怀中,暴露背腰部,将揿针贴于脾俞、肾俞;患儿再取坐位或仰卧位,暴露双足,足底遗尿点处皮肤常规消毒后贴揿针。嘱患儿行走及活动腰背部,局部疼痛者需重新埋针。每穴由轻到重按揉30~60s。嘱患儿家长于每日晨起及入睡前1h依上法按揉,24h后自行揭下揿针,若期间出现疼痛可提前取下。每周治疗3~4次,隔日1次。
(2)药袋敷脐
将麻益散(麻黄、肉桂、益智仁)加冰片(各药物比例为2︰1︰1︰0.2)用超微粉碎机研细末装玻璃瓶密封备用,将药粉装入棉麻布缝制的约10cm×10cm大小布袋,用宽约3cm的松紧布带缝于药袋两侧,长度约与患儿腰围等长。佩戴时使药袋正对肚脐,每晚睡眠时佩戴,每天佩戴时间7~8 h,药粉每2周更换1次。以上治疗均1个月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
“3
治疗结果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疗效。
治愈:症状消失,随访无复发,计6例;
显效:遗尿次数明显减少,随访偶有遗尿,次数不多于每周1次,计14例;
有效:遗尿次数减少,患儿可被唤醒自行排尿,且随访过程中遗尿次数未增加,计5例;
无效:遗尿症状未见好转或加重,计2例。
总有效率为92.6%。
“4
体会
小儿遗尿症病位在膀胱,与脾、肾密切相关。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肾常不足”,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濡养,导致三焦气化不利、膀胱失于约束发为本病。本病以脾肾两虚为本,治疗当以补肾健脾为主。3岁以上(尤其是5岁以上)儿童若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滞后,脑桥排尿中枢和大脑皮质未能有效地参与排尿反射,则可出现睡眠中排尿的现象,故治疗当兼以醒神益脑。
遗尿点位于肾经经气始生始发之处,亦是肾经与膀胱经交会处,可激发肾经经气,又可调节膀胱功能;除肾经外的其他正经之井穴均在手指或足趾末端经脉循行的起点或止点,井穴具有醒脑开窍之功,遗尿点位于肾经起始处,应具有与井穴相似的功效,故亦可醒神益脑。脾俞、肾俞为脾、肾二脏的背俞穴,可补益脾肾,且二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亦可增强膀胱功能。揿针针体短小、安全性高、疼痛程度轻,且可长时间留置,使腧穴得到长久刺激而持续发挥治疗作用。药袋敷脐的经皮给药方式结合了穴位、中药二者的优势,较口服汤剂更适用于儿科病症。麻益散由麻黄、肉桂、益智仁配伍而成,麻黄辛散宣肺,肉桂补火助阳、温补命门,益智仁暖肾缩尿、补脾止泻,3药合用共奏温肾补脾、缩尿止遗之功。组方之中加冰片共研末可增加药物透皮吸收力。揿针联合药袋敷脐刺激作用和缓而长久,可有效治疗小儿遗尿。
来源:尹广惠,姜程洋,齐鑫,张潇斌,魏文娟,孙潇,王静茹,马玉侠.揿针联合药袋敷脐治疗脾肾两虚型小儿遗尿27例[J].中国针灸,2021,41(7):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