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项目之石油冶炼化工部分
上世纪50年代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不仅仅是提供资金和物资,苏联还慷慨地拿出核心技术和生产设备,无私的派出大批专家和工程师,手把手的帮助一穷二白的中国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希望借鉴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基于国家计划来实现工业化。1950年,中国代表团访苏,双方经过谈判,苏联同意提供3亿美元的低息贷款给中国。
不久,中国就启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该计划的重点在于集中人力物力来建设数百个大中型工业项目。但是,以中国薄弱的工业基础,全部依靠自己完成显然是不现实的。
到1952年,在经济援助问题上,经过双方进一步讨论后,根据中国提出的要求和实际考察结果,苏联确定首批援华建设的工业项目50个。主要分布在东北,专业领域涵盖了电力、钢铁、煤炭、制铝、机械、化学、造纸等。
1953年经中苏双方协商后,又新增了91个援建项目,涉及领域包括钢铁、有色冶金、煤矿、炼油、重型机械、动力和电力机器、化肥、火力发电、医药等。
1954年赫鲁晓夫上台后,再次增加了15个工业项目,并大幅度提高技术含量。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中国的工业项目大约在150~160项左右。但部分项目又被取消、合并或者延期,因此一般统称为156项。
这156个苏联援建项目包括煤炭25项,建设规模为采煤2165万吨、洗煤950万吨。电力25项,装机容量280万千瓦。钢铁7项,铁产量670万吨,钢产量630万吨。炼油2项,产能170万吨。化工7项,合成氨15万吨,硝酸铵18万吨。有色金属11项,机械24项,轻工1项,医药2项,其余为军工项目。
援建项目的大部分设计工作和设备制造由苏联完成,其余部分由苏联专家帮助中国企业完成。大批苏联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参与到这些工业项目的建设中,有些项目甚至从苏联搬来整个工厂的图纸和设备。而且,在苏联专家的悉心指导下,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有经验的工程师和熟练的技术工人。
到1957年,中国的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了128.6%,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9%。其中钢产量达到535万吨,比1953年的135万吨几乎增长了4倍。煤炭产量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加了98%。
在苏联的大力帮助下,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非常成功的,建成了数千个工厂和矿山,为日后重工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一些关键领域,比如钢铁、煤炭、水泥、发电和机械制造,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一五期间苏联援华建设的156个工业项目,以及相关的配套项目,门类齐全,自成体系。几乎是在中国完整的复制了一套苏联自己的工业体系,使中国迅速地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进入了工业国行列,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在世界历史上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
我们看看旧中国的石油工业
1878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开发石油的行政管理机构──矿油局。同年聘请美国技师,购美制钻机,在苗栗钻成第一口油井,初期日抽油约 1.5吨,不及一年枯竭,再钻第二井,未获成果,工作中断。1887~1890年又钻井5口,仅一口出油,后遂终止。
1907年在陕西延长设立“石油官厂”。聘请日本技师,购日本钻机、抽油机及炼油釜。同年钻成第一口油井,初日产油约8吨,炼出煤油。1934~1935年发现了永坪油田。1935年成立延长石油厂。
1949年发现七里村高产区,最好的一口井初期自喷油96.3吨/日。
延长地区多以抽采、提捞方式采油,自然递减。自1907~1949年总共产出原油约6000吨。延长油厂所产石油对支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起了一定作用。
1909年曾在新疆独山子开掘过浅油井。1918年又用土法开采独山子石油。
1936~1942年新疆地方政府与苏联合组独山子石油考察厂,于1937年钻成第一口自喷油井。到1949年为止,年产油量最多约7000吨。
四川自流井一带气区,以人力畜力为动力自1835年陆续钻成超过1000米深的高产气井。
1915年改用蒸汽机动力驱动卷扬机。1939年发现了巴县的石油沟气田。1943年发现了隆昌圣灯山气田。
甘肃油矿于1937年成立筹备处,开始正式勘探和开发甘肃玉门老君庙一带油田。
1938年孙健初、严爽等,在老君庙一带作了地质详查。1939年钻成第一口油井。又于1941年接连钻到较深的 “L”高压、高产油层。所钻第8号井,曾因失控而猛烈井喷,日产油量可达千吨左右。玉门油矿是中国使用近代石油工程技术正式开发的第一个油田,自1939至1949年共生产原油45.5万吨。
台湾省于1895~1945年日本侵占时期,先后发现了出磺坑油田与锦水、竹东、牛山、六重溪四个气田。另有冻子脚、竹头畸二个含气构造,共钻井251口(包括其他探井27口),获得油气井140口,于1927年达到最高原油年产量19274吨,1940年达到最高天然气年产量1.3475亿米3。1945~1949年新钻井9口。1904~1949年总共产油171487吨,天然气11.3763亿米3。
看看苏联援建中国的石油工业发展情况
1、兰州炼油厂
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地区分公司。
公司的前身——兰炼、兰化均是国家“一五”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项目。
自1958年投产以来,实现利税200多亿元,历来以出产品、出技术、出经验、出人才、出效益而著称,分别被誉为新中国炼油工业和石化工业的“摇篮”。
兰州石化公司集炼油、化工和化肥生产为一体,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石化企业。
公司拥有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050万吨/年和7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并具备相配套的二次加工能力,能生产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催化剂、合成橡胶等400余种石化产品,是我国生产石化产品品种比较齐全的企业之一。
其石油产品、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催化剂等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良好的声誉。
兰州石化公司是国内三大催化裂化催化剂生产基地之一。
2009年底新投产了550万吨/年的常减压蒸馏装置.
2、抚顺第二制油厂
1909年,抚顺炭矿发现了一种“能燃烧的石头”,经研究为油母页岩。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分别于1928年、1936年、1939年开始建设抚顺炭矿制油工场(石油一厂前身)、抚顺炭矿石炭液化工场(石油三厂前身)和抚顺炭矿东制油工场(石油二厂前身),对中国页岩原油资源进行疯狂垄断和掠夺。中国人造石油工业就是在这种殖民统治下屈辱起步的。
抚顺解放后,三个炼油厂陆续恢复生产。1959年,抚顺炼油厂共生产页岩原油72.18万吨,占当年全国人造石油产量的80%。在大庆油田尚未发现的“贫油”时代,抚顺的炼油工人硬是从石头中为共和国的前进榨出了宝贵的动力。
1959年国庆前夕,黑龙江大庆发现了储量惊人的石油矿藏,抚顺的炼油工业迎来了新的契机,从此开始从页岩油生产加工向石油化工转向。一年后,抚顺石油一厂利用常压蒸馏工艺试验加工大庆原油并获得成功。随着大庆石油成为抚顺石油工业的主要原料,抚顺的石化产业飞速增长。这一时期,石化产业超越了煤炭产业,成为抚顺的经济支柱和产业标志。
到1966年末,抚顺石油一、二、三厂生产燃料油24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0%,撑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油品生产的半壁江山。
20世纪60年代,中国炼石油产品产量达617万吨,达到自给,炼油工业技术接近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炼油工业“五朵金花”(五种先进炼油技术)中的三朵即催化裂化、延迟焦化、铂重整就诞生在抚顺。
中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在抚顺石油二厂建成投产后,极大地提升了汽油质量。当时的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说:“这是炼油行业放了个原子弹。”
1971年10月,大庆直通抚顺的我国第一条大口径地下原油输油管道建成投用。
到1980年,抚顺年加工原油能力达到870万吨,位居全国第一,成为我国炼油行业的排头兵。
1982年3月,抚顺石油一厂、二厂、三厂和隶属于抚顺市地方的抚顺化纤厂及化工塑料厂联合组成抚顺石油工业总公司,后划归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
1999年,公司初步完成了由分散经营向集团化经营的转变,形成“油化纤塑洗蜡剂”一体化产业格局,成为炼油手段齐全、化工技术先进的大型石油化工生产基地。
2012年10月28日,抚顺石化百万吨乙烯项目建成投产,千万吨炼油结构调整全面实施,成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标志性工程之一。
3、兰州石油机械厂
兰州兰石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兰石集团)坐落于甘肃省省会城市—兰州市,前身兰石总厂始建于1953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的两个项目—兰州石油化工机械厂和兰州炼油化工设备厂合并而成的。
兰州兰石集团有限公司,曾经是我国最大的石油钻采机械和炼油化工设备生产基地,企业占地面积129.85万平方米,职工总数6500余人,年产值30多亿,2008年在岗职工平均年收入37968元。
4、兰州炼油化工厂机械厂
第一机械工业部直属大型国营工业企业,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工程项目。位于甘肃省兰州市。1956年,兰州炼油化工机械厂动工兴建。1959年,兰州炼油化工机械厂建成投产。1978年10月,划归石油工业部管理。
新中国石油工业的重大成就
从1955年起,地质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后在华北平原与松辽盆地展开了全面综合地质调查。
根据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场关系石油工业命运的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大庆揭开了序幕。
1963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同年12月,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布,中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
大庆油田的开发,原油产量的急剧增长,需要炼油工业同步发展。在此期间,扩建了上海炼油厂,石油七厂,将石油一,二,五厂和茂名石油公司由生产人造油改为主要加工天然原油,并大力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
1964年,经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东东营以北的沿海地带,开展了华北石油会战。到1965年,在山东探明了胜利油田,拿下了83.8万吨的原油年产量。在天津拿下了大港油田。
1965年生产汽,煤,柴,油四大类油品617万吨,石油产品品种达494种,自给率达97.6%,提前实现了我国油品自给。
胜利油田到70年代达到原油产量增长最快的高峰期,年产量从1966年的130多万吨,提高到1978年的近2000万吨,成为我国仅次于大庆的第二大油田。在渤海湾北缘的盘锦沼泽地区,石油队伍三上辽河油田。
70年代以来,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勘探开发了兴隆台油田,曙光油田,欢喜岭油田,探索出一套勘探开发复杂油气藏的工艺技术和方法,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355万吨。
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为全国原油年产上1亿吨打下了基础。石油三厂,六厂经过扩建,改造成为加工天然原油的炼油厂。
为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以石油部为主,陆续兴建了茂名,大庆,南京,胜利,东方红,荆门,长岭等7个大型炼油厂。
以地方为主先后建设了天津,武汉,安庆,浙江,广州,九江,乌鲁木齐,吉林,鞍山,石家庄,洛阳等11个大中型炼油厂。
到1978年,全国原油年加工能力已达9291万吨,基本上与我国原油生产规模相适应,当年实际加工原油7069万吨,生产四大类油品3352万吨,品种达656种。
从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产量以每年递增18.6%的速度增长,年产量突破了1亿吨,原油加工能力增长5倍多,保证了国家的需要,缓和了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
从1973年起,我国还开始对日本等国出口原油,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
为了多元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我国于1982年成立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1983年7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
中国第三家国有石油公司---中国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也于1997年1月成立。
中国石油工业现状1998年7月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重组,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