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故事:一次流泪的“直播”课

直播故事

#网课无小事#

——

ZHENGZHOU EDUCATION

停/课/不/停/学

非常的时期,非常的教学,非常的辛苦,非常的收获!“停课不停学”期间,一位位平凡的教师却时刻演绎着不平凡的故事。有中原区澜景小学“三剑客”的教学初体验;有沙晓明老师非常时期直播课的点滴记录;还有郑州高新一中赵秋娟老师一场让家长和学生流泪的直播课……

01

疫情下的课与课程

高新一中  赵秋娟

流泪的直播课

上语文直播课的时候我又流泪了,尽管头一天晚上我试着读了三次,尽量不配音不煽情,尽量让自己不流泪不哽咽。

昨天备课《三峡》,郦道元用雄健俊美的文笔,散文的笔法,把地理知识通俗化、文学化, 短短的百十字突出了三峡山水的特点,条理清楚,正侧面相结合,互文、引用手法多样, 文章内容不长,半小时的复习足够。于是,我想课前加入稍长些的疫情内容,来创设跟课文有关的情境。

我朗读了河南省城市广播媒体共同创作的诗歌《长江长江,我是黄河》。这首诗大气磅礴又深情温婉,以河南各个城市的口吻呼叫武汉,寻找双方共同的记忆,燃起共克时艰、携手迎难的信心。因为三峡是长江的三峡,武汉是长江、汉江的交汇地。疫情当前,中原大地的黄河儿女心系武汉诚心如火,我校学生很多是外来务工人员,自能引起共鸣。

直播课上,在我们读到一个城市名字的时候,同学们不由自主地回答自己的城市名字。随着老师的朗读,他们似乎已经和武汉心手相连,学生听哭了,旁听的家长也听哭了,有的人还发来短信----她同我们一样也泪流满面。下课后,学生还给我推荐视频资料。这节课,我们布置了仿写《——呼叫武汉》的作业。

当天作业反馈中,我看到有的同学用一个个省的形式,有的选择自己熟悉城市的形式,对疫情下的武汉热情表白,鼓励武汉人民众志成城、等待春天。这首诗,恰当融合了地域文化、诗歌形式、爱的教育,师生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实现了精神的升华。

变革中的大挑战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们防不胜防。它给很多行业带来了挑战,也使传统的学校教育发生颠覆式的变化。以前我们防学生带手机,疫情下需要每个学生快速学会使用APP,快速联网、连麦等功能,信息化就在这场疫情下懵懵懂懂地走入了我们的教育。与此同时,学习的场地、学习的形式、学习的方式、学习的组织形态、学习的评价等都在变,还联动引起区域教育协作、教学研究新模式的变革,对家庭教育也提出了拷问。那些家庭教育滞后者,也被迫由焦虑到反思,也许这就是未来的一种学习方式或者学习常态。

教育部门针对疫情提出了“停课不停学”,很多学校单纯地理解为不停课。因此,网络直播课一拥而上,给老师们带来了挑战,也催生了优秀的网络教育者。我想,教育活动不仅仅是上课,不仅仅是课本知识的传输,更应该给学生推出适宜的课程,因为没有课程就没有学生的明天与远方。疫情下的安全卫生健康教育,疫情下的公民意识自律精神重塑,疫情下的家国精神渗透,疫情下的自然人文教育普及,疫情下的学习共同体建立,疫情与学科融合等,都是我们必须要快速面对并形成统整性、科学性与实用性兼具的顶层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授课内容也要有所调整。生活就是教育,疫情面前,我们不仅仅要在这特殊时期克服困难落实教学任务,更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指导学生科学使用学习工具,利用学习资源,科学分配学习时间,在这活动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这也许就是我们给予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作为语文老师,也要快速跟进,疫情下的课堂应该由“书本语文”到“情境语文”,由“教学语文”到“语文探究”,由“学习文本”到“创作文本”,突出疫情与学科的融合,对一些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让知识成为力量,无声地、自然地对学生们进行教育。我身边的一些老师也在尝试,例如:用颁奖词的形式给疫情中的英雄致辞,仿照《孙权劝学》劝慰疫情中不能安心学习的学生,用书信的形式说服远方的亲人做好居家隔离等,这才是真实学习的发生。

作为教育人,面对变革让我们躬身入局,做好当下,前瞻未来。

02

“三剑客”网络教学初体验

中原区澜景小学   郭蕊

在郑州市中原区澜景小学,有这样三位老师,她们是一年级数学教师,一个叫 “速度”——罗颖慧 、一个叫“细心”——谭若琳、    一个叫“硬核”——郭蕊,当“速度”碰上“细心”,当“细心”碰上“硬核”,她们的故事就开始了。

“停课不停学”方案启动之后,她们就开始在三人群里,通过语音会议初步商讨教学哪个单元的内容。考虑到第一单元《认识图形》操作性比较强,得用到学具,所以就决定以计算课为主。确定内容之后,紧跟着一系列的课时安排,课时分工……数学上的知识点比较明确,所以借用优秀的微课还是比较可行的。“速度”果真是速度,立马分享了好多个公众号。她们结合课本和教参选取最为合适的开始录制。“细心”还有一个别名,叫“钻研”。她查阅资料发现一种既快捷又实用的录屏方法,解决了一大难题。

优秀的作业设计,是学习目标达成的助推剂。最值得骄傲的是,她们已经坚持了两周的作业设计。设计线上作业需要查阅各项资料、网页;线下作业最为牛气——纯手工编制,写字像练书法,画图赛过绣花,可是过了一把命题瘾。“硬核”先做个示范,接着把后半周的任务交代给“速度”,让她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这份作业“作业”交还到“硬核”手中,被群内三人进行了一次次讨论,一次次修改。在这个过程中,“速度”终于恍然大悟,接下来的作业“作业”,不仅完成得速度,质量也像乘了火箭一样节节攀升。现在的作业储备量已经进入“加速度”时代,下一周的作业已经稳稳地躺在电脑里了。

在这居家隔离、要靠远程进行教研的日子里,“细心”一直都在无线的那头随时待命。虽然她不善言辞,但是胸有成竹。前期在三人群里关于作业设计的讨论,她都记住了要点,因此对作业的设计很快进入了“完美”的境界,还能自动检索出学生的易错题,主动设计一套“错题练习集”。

“硬核”要求甚高,不允许出现一丝纰漏。每次给学生发送的通知,都要提前先给“细心”传送一遍,两人一起审核,有漏洞及时改正。所以,家长对各种学习任务、学习要求每次都能准确理解、顺利执行。严格要求,有错必纠,做人当如此,在知识的学习上更要这样。每天,学生看完老师录制的作业讲解视频后,都要对错题进行自觉订正,第二天再来一套有关的题型进行巩固,三人团则每天对学生进行跟踪评价和指导。老师的良苦用心打动了一颗颗小心灵,孩子们的优秀作业比例屡创新高,360°无死角得棒!

“停课不停学”依旧在继续,相信三剑客在接下来的云课堂里,会携手共创更多的精彩!

03

“非常”的收获

中原区澜景小学  沙晓明

睁开蒙眬的双眼,窗外晨曦微亮,却是一片寂静,没有了往日晨跑的口号,也听不到广场舞的喧嚣。但我知道,该起床了。

摸到手机打开一看:六点十五分。比正常上班时起床是晚了些,但还好!看来,常年养成的生物钟还没有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而打乱。尽管没有到校上班,但网络教学早在两周前就如火如荼地展开了。网上教研、备课,手机上辅导学生功课、改作业,这一系列新鲜事就这样进入我的视野,闯进了我的生活。

坐起之前,我又闭上眼睛,在脑海里过了一遍今天的工作安排,然后信心满满地起了床。迅速解决完早餐问题,我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打开手机,将昨晚“夜猫子”家长半夜才发来的两份作业进行了批改。“对不起,老师,下午忘了发作业了。这么晚,打扰了!”看了家长的留言,我在批改后的作业后面回复:您辛苦了!的确,网上学习以来,大部分家长都非常辛苦,每天陪着孩子看网课,督促孩子写作业、订正错误,把孩子在家的学习、表现录成视频、音频发给老师,有的孩子的读书音频发了三、四条,记录了孩子由吭吭巴巴到绘声绘色的过程。尽管累得头晕眼花,但我每次都认真回复,给家长以鼓励,对家长们的付出表示感谢。

离网校开课还有一点时间,我赶紧拿起课本,回顾一下自己的教学设计,看着课本上圈圈点点做的备课记录,再温习一下自己的功课。尽管没有面对孩子们上课,我们依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我们几位语文教师在网上进行了集体教研,探讨了每一课的教学重难点,商讨了辅导孩子的策略。细心的王妍老师问我:“沙老师,‘它就吐出一泡褐色的口水’这一句中,我听了两个网上老师的朗读,‘吐’和‘泡’的发音,他们读得不一样啊!到底该怎么读呢?”认真读了几遍,我发现自己也有些拿不准“吐”的音,就赶紧查了字典。这才发现:“吐”读三声时,表示“使东西从嘴里出来”,读四声时,表示“(从消化道或呼吸道里的东西)不由自主的从嘴里涌出,如呕吐”。“泡”在这里表示量词,应该读一声。我把自己的观点发到微信群里,王嘉莹、郑云两位年轻的教师也表示赞同。我们统一了想法,王妍便录了视频,向孩子们讲解这两个字的读音。备课过程中,事无大小,我们认真研究,仔细探讨,包括布置作业都讨论一下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作业量是否合适。

记得开始上网课的前一周,寒假还未结束,我们已经接到了延迟开学的通知。在不确定网课资源是否合适时,我们决定自己录制第一周的教学视频,这对我们来说是个挑战。年轻的教师担心把握不了新教材,于是,我主动承担了录制任务。精心备好了课,制作了教学课件。但我还是犯难了:用什么软件录制?怎么录?对我这个电脑技术不高的人来说,的确是件难事。“有问题,找‘度娘’啊”,想起以前办公室里的嬉笑,我打开“百度”,开始搜索。经过一番研究,我发现一个录制软件比较好操作,可人家要收费。收就收吧,我毫不犹豫地交了费。为了保证录制的效果,我把上课的每个环节、甚至每句话都写了下来。可录制过程中,还是忙中出错,要么紧张说错了话,要么脑子暂时“短路”,出现空白。于是,一遍遍的重来,一遍遍地录制,三首古诗我几乎录了一天。当我看着自己录制的课时,忽然骄傲起来:我今天学会了怎样录课!一霎时,疲劳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觉得自己此刻就像孩子般开心。

网课开始了。我赶紧拉回自己的思绪,像学生一样端端正正地坐在电视机前,认真听老师讲课。老师讲得的确不错,我不时地在书上做着笔记,对比着这个环节,我的教学和视频中的老师又什么不同,我该学习人家什么。“这个老师一看就是低年级老师跟上来的,了解学生,教学思路、说话语态特别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听完课,我们又在群里交流了。“她的拓展延伸环节特别好,我得借鉴。”“这个语用环节能扎实语言训练。”……我们如孩子般炫耀自己的收获,像伙伴般探讨自己的发现。

商量好给孩子们布置的作业后,我们各自发给班里的家长。一场“作业交流会”很快又拉开了序幕。每个班里,总有积极的孩子,作业布置下去,不到一个小时,就把作业传给了老师;班里也有“慢条斯理”的学生,总是拖到半夜十一、二点再交作业。于是乎,这场“作业交流会”从中午持续到半夜。陆陆续续上交的作业可把老师们忙坏了。一个一个批,一个一个改,一个一个评,生怕漏掉哪一个,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小马虎,‘燕子’的‘燕’是不是写错了?”“‘泥融飞燕子’,小燕子忙着衔泥做窝呢,这个时候老鹰来捉小燕子?你的想象力很丰富,但是与杜甫的诗句不太相符呀!再看看你的理解对不对?”……在老师的作业批改中,这样的评语屡见不鲜了,这一句句评语后面是老师疲惫的双眼;这一个个符号后面是老师付出的辛苦。可当我看到家长发过来的视频中孩子们的笑脸时,顿时觉得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

及时将孩子作业中的错误反馈回去,将优秀的作业进行展出,把班级作业整体情况进行总结后,又将第二天要上课的内容进行整理。完成了语文老师的工作后,还要将班主任的工作进行梳理:要上报由外地返回郑州的学生名单,要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要提醒孩子注意在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护视力……

此刻,窗外漆黑一片,万籁俱寂。我揉揉酸困的双眼,扭扭发痛的脖子和腰,心中一片感慨:今天的任务完成了!是呀,非常的时期,非常的教学,非常的辛苦,非常的收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