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胯有何目的
陈沟水
无论是哪门哪派的武术套路,外形基本上是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身体重心的移动;
二是两个手臂的开合;
三是步伐的移动。
但这些动作都是建立在“松胯,胯根内收而旋转下沉”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每一个动作都是以“胯根内收、旋转下沉”作为始点,每一个定式又以“松胯下沉”作为终点。武术的任何一个举动,都是“实腿一侧的胯根随转腰的方向,先微旋内收而下沉”。对健身者而言,练好了这一方法一辈子足矣,该有的感觉都会练出来;对练武者而言,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不断有所造诣。
胯在哪里,
系指股骨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换句话说,我们通常把腰和腿之间的部位叫作胯。有些明师以会阴穴为始线,把会阴穴至腹股沟的胯部称之前胯,会阴穴至臀部后面的胯部称之后胯,这是为了教学表述的细化,有助于学生理解认识就行了。胯关节由骶髂关节、髋关节、髋骨与脊柱的韧带联合、耻骨联合、骨盆等部分组成。
松胯要放松哪些部位?
从练习太极拳实践得知,与胯有关的腰、腹股沟、会阴穴、裆、臀等部位都要放松。
松胯有何目的?
以松胯为手段,到达以下四个主要目的:
1,是轻松灵活,通过胯关节的肌肉韧带合理收缩舒张,胯关节的各骨关节能灵活转动,不产生辅助肌肉韧带做负功的现象。胯在纵向运动相对较多,胯也有在横向运动的,胯还有在纵向兼横向运动的。
2,是松沉稳固,通过松胯有助于腰使身体协调完整,松沉能有效降低身体重心,使脚有根腿有力,有利于意气劲合一。
3,是与腰部一起协助拳势转换虚实。
4,是与腰脊一起带动四肢,胯根是轴心,带动各关节进行运动,裆劲转圈由外达内,由内达外,浑然一体。
对形体而言,坚持长期松胯的锻炼,可使胯范围诸如骶髂关节、髋关节等关节软骨增厚,肌腱、韧带增粗,在骨附着处直径变大,胶原纤维量增加,从而提高胯关节的抗拉能力及稳固性。通过放松伸展性练习,既可使参与关节运动的原动肌力量得到增强,又可使对抗肌的伸展性提高。与此同时,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在力的作用下伸展,增大了关节的灵活性,提高了关节的运动幅度。
开胯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单腿之胯松开的动作和两腿之胯松开的动作都可以称为广义的“开胯”,而是狭义的“开胯”是指左右两腿之胯对拉松开;为了学得清楚,练得细化,于是就有了若干胯的说法和练法,各师各法,并无不当。正如锐角、直角、钝角、夹角、广角、俯角、仰角都有根据实际表示角度的意思,并无复杂化的解读。
所以说,有多种多样的松胯说法和练法不足为怪,是不同层次的习拳者进行正常的研练。对此不必过分较真文字,知道大体意思和内涵实质就行了,只要明白“松胯”的拳理拳法和能使自己的拳艺提高就好了。在此再以“左搂膝右拗步掌”没松胯或松胯不到位为例,如果老师说你是前腿的落胯或后腿的塌胯没松好或松得不到位,那么就缩小了指出范围,清楚部位所在,领会也较快了。
用胯问题也是增加若干胯说法和练法的原因之一,比如我以半马步的拳势开站,对方两手推按我胸膛,我可以意想后实腿髋关节骨尖恰到好处的挺前一点(挺胯的作用是生脚根增腿力,有助于接劲),腰胯边沉边转的化掉对方来力,这就是“挺胯”的说法和练法。再如我以弓步的拳势开站,对方两手猛力快速推按我胸膛,我以骶骨至后脚跟形成的腿弓接劲后,借助腰胯腿脚地产生的反座弹力边化边发对方,这就是“托胯”的说法和练法。“托胯”名称的来由是取自后弓腿实胯托住前弓腿虚胯的象形。
对于初学者而言,开胯应沉中开,转胯要沉中转,托胯要沉中托,扣胯要沉中扣,挺胯要沉中挺,坐胯要沉中坐;下沉不是往下硬压,稍有硬压,就有僵势。再有腰与胯在生理上是有关联的,如先松腰再松胯就有可能引起腰塌压死胯。当然,有人看看两句“诀窍”就能较快的把胯完全松到位又练出较高的松胯功夫,肯定是高人了;不过,现实中相比之下是所谓名师多见,却是高人少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