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小暑 暑不避暑

2019年7月7日(农历己亥六月初五)17点20分,太阳到达黄经105度,北半球进入了二十四节气的小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暑」字意指炎热,但小暑为小热,尚未大热。小暑标志着南方梅雨期即将结束,进入暑热的伏期,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暑天湿热,令许多人身心煎熬。适当的「避暑」有益于身心。但是,现代人的避暑方式有两个常见误区:

候鸟式避暑

北半球有一些人选择在夏季离开自己的居住地,飞到凉爽地区甚至南半球的冬天去避暑。这种方式虽然使自己在暑期进入了相对凉快的环境,但却有可能影响身心健康。

以暑期为例,小暑到大暑半个月仍在一年「三之气」中,属于六气中「化」的阶段,即身心阴阳化合之际;如果突然置身于另一种季节,则多少会打乱人体的自然节律与平衡。对于调节能力较弱的人来说,不仅会埋下健康隐患,甚至会导致不适的发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建议大家尤其是老年人尽量在相对固定的地域上完成身心的「生、长、化、成、收、藏」。

吹空调避暑

随着空调的普及,每到夏季,人工制造的冰凉空间无处不在。

许多现代病均与阳气不足有关。夏季过度吹空调,风寒会直接损伤阳气。《黄帝内經》讲夏三月应「无厌于日」。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暑期看似炎热,却是一次给万物补充阳气的最佳时段。只有心怀感激地拥抱太阳,才有一年的圆满收获。

万物生长的暑期是短暂的,小暑到立秋只有一个月。立秋之后,万物即开始收敛。因此,十分认真地享受暑期,是难得的一年之悦。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1

敛阳守中

古聖老子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人只有致虚守静,不擅自妄为,才能接近于道。

传说古时有两个求学之人需要穿过沙漠来拜师。名叫「水生」的人主要选择了储存大量水的器具;名叫「守中」的人主要选择了人参,只背了少量水。

老师最终只等到了守中。守中在回答老师提问时说:「气聚成形。我途中把人参含在舌下,守住丹田,不外泄精神,汗水极少,也感觉不到太过炎热,反而将热化为力量。如果背许多水,不仅消耗体力,有限的水不敌炎热的汗泄,水喝光了还走不出沙漠,生命便支撑不住了。」

在暑天若能守住中气,便可体会到天地的慈祥与厚爱,领悟到夏不厌日之妙。

2

茶洗百脉

 

暑期天地氤氲,水蒸腾上升为云,云下落为雨。天地相交万物新生。人体内部也是如此,水分蒸腾,汗道充分开启,适量出汗,有利于体内的浊气排出。

唐代大医学家《本草拾遗》的作者陈藏器说:「茶为万病之药。」其玄妙之意在于茶可以清洁血液。

暑期不宜喝烫茶。温热遂饮,微汗即可,大汗伤阳。茶洗百脉,饮无化肥农药的茶,清水洗物,方有洁净。

3

借暑驱寒

夏日万物发散,藏在脏腑乃至骨髓里的寒邪根基动摇,借此机会避寒就温,不厌于日,饮食温补,可以驱寒邪于身心之外。过了夏季整治寒邪,如同隔靴搔痒。不借天力,则力如微尘。

4

防止脑梗

己亥年三之气,因受木星影响,「厥阴风木」当令,木气太过,应肝应头。所以小暑至大暑半个月仍然是脑梗高发期。此间如果出现头昏脑胀,脸部与身体出现歪斜,应马上急诊,严重者立即叫救护车运送。

此间人烦躁易怒,怒则伤肝,要尽量化解内心不悦,平和处事。

5

与天同行

小暑这半个月时间每天应该亥初前睡觉,卯初前起床。古时称亥时为「人定」,定则补充少阳气,不定则损害百脉;卯时为「日出」,太阳起来了,人顺天行,升发阳明气,身心阳明,谓之平衡。

过时不睡,到时不起,暗伤身心,愧对自己。

人生如坐火车,车不候人。不在规定的时间上下车即会错过。错过即缺;小缺多了即是大缺,大缺即病。

珍惜小暑这热中有风的16天吧。待己亥大暑到来,暑湿交织,北半球人将面临挑战。好在《黄帝内經》告诉我们:天有大弊,必有大利;上士得利,下士见弊。

恭敬古聖先賢,学习《黄帝内經》,即是上士。

附:十二时辰与24小时对照表 

(上述时辰以北京时间北京地区为准,京外地区计算时差)

———— / END / ————

文字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