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科举考试不比武

武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武备人才的方式。在影視作品中,武科举考试往往被描绘为应试者之间擂台比武,以对打获胜者为录取对象。实际上真实的武科举从未设置过应试士子对打环节。

武考试诞生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历经唐宋明清四代,考试内容分内外场,其中外场考器械和气力,内场考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军事理论。在外场考试方面,唐代武科举考试据《唐六典》记载,主要有:长垛、骑射、马枪、步射、材貌、言语和翘关举重七项。宋代武科举考试据《宋史全文》记载,主要有:弓步射、马射、弩踏、抡刀枪四项。明代武科举考试据《崇祯长编》记载,主要有:骑射、步射、力和刀四项。清代武科举考试据《钦定武科场条例》记载,主要有:马射、步射和开硬弓、舞大刀,掇巨石五项内容。外场考试主要考察士子射箭能力和自身力量大小。

除了考察勇力的外场考试外,宋、明、清三代的武科举还有考察文化课的内场考试,通过策论和默写形式完成,考试内容主要以武经七书为主,即《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姜太公六韬》《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唐李卫公问对》。选拔出了郭子仪、王玉玺、曹维城、葛云飞等一大批杰出将领。历代武科举考试既考外场也考内场,但没有士子之间的对打或比武考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