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修
静修,也可以称作“修静”,就是通过“修炼静功”,让自己浮躁烦乱的灵魂安静下来,让自己紧张不安的身体放松下来!
静修的方式包括“静身”与“静心”。
“静身”包括“静坐”与“静站”,“静坐”也叫“打坐”,“静站”也叫“站桩”;
“静心”就是或者通过看经书等方式觉悟更多的道理,或者通过敲木鱼、捻念珠等方式达到“以一念代万念”的忘我状态。
因为“身心一体”,所以,“静身”与“静心”的效果是交互作用的:“静身”的同时也可以“静心”,“静心”的同时,身体也放松了;反之,如果“心”静不下来,身体就不会放松。
静修,对身体的健康长寿及心灵的智慧觉悟具有极大的意义,可以说,“静心”是所有养生保健的前提,离开“静心”,所有的养生保健之道都是枉然。
《皇帝内经》里的养生名言皆以“静心”为根本: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何来;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
《庄子》中的养生之道更是强调:养生就是“养心”、“养神”。
我曾经每天刻苦地修习“静坐”或“站桩”三个小时左右,坚持了五、六年之后,体会到了“坐忘”及“站忘”,感觉到没有了自己,自己已经与整个宇宙融合为一体。处在这种状态下,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三个小时似乎只是一会儿的时间。此时,就达到“忘我”的混沌状态,灵魂就很容易脱离肉体的束缚而出现“元神出关”。
佛家,和尚们“敲木鱼”、“捻念珠”、“诵经”等修行方法,目的就是为了达到“静心”,即当身心放松地全神贯注于“敲木鱼”时,整个感觉世界就只有了敲击木鱼那清脆的响声,达到“以一念代万念”的忘我之境。还有,平时生活中,当我们“醉心”于作画、弹琴、思念某人等专注状态时,也是达到了最好的静心状态。
道家,古代的“吐纳保健”,其实质,也是通过专注于吐纳呼吸而达到静心的目的,通过调息以调意:通过缓慢、有规律的腹式深呼吸,让身心完全放松、安静下来,进而调整、治疗身体。
《庄子》上说:“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意思是说:古代的真人,内心宁静平和,呼吸缓慢绵长,吸一口气能深达脚后跟;而世俗众生呢,内心总是急躁不安,呼吸就快速短促,吸一口气只能达到咽喉部。
静坐,当达到“坐忘”之境时,就会自然明白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大道,就会出现“得意洋洋”之后“得意忘形”、“得意忘言”,即在《庄子》中描写的“呆若木鸡”、“形同枯木”的忘我的“得意忘形”状态。
佛家有 “静生慧,慧生悟”,所以,很多艺术大家、科学巨匠的内心都很宁静平和,很容易进入“醉心、忘我”的工作状态,彼时,就会去掉“浮躁自我”,而“神性真我”自然显现,就会涌现“灵感(神灵感应)”,就会有大智慧、大觉悟,进而有大作品、大发现!
一旦一个人的“静修”水平达到忘我之境,他就会发现即使他在从事其他活动时,内心也如同“静坐”时一样宁静,此时,就达到了佛家所说的“行住坐卧皆道场”、道家所言的“24小时不下桩”的较高修行水平!
基督教的专心闭目祈祷默念及瑜珈的静坐冥想,也都是“静修”。
故而,静修,对身体的健康长寿及心灵的聪慧觉悟都有极大意义,大家可以在高手指导下修炼、体验一下“静功”。
后记:
古人云:宁静方致远!吾作此文,意在令大家对“如何宁静”有所思考、有所启发,毕竟——
宁静方致远,
宁静方生慧,
宁静方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