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右集》的文献和版本价值

第734期

《宣城右集》的文献和版本价值童达清宣城自古为江南名郡,号称文献之邦,素有“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之誉,历来对地方文献的整理编纂十分重视。例如东晋纪义著有《宣城记》,唐宣州刺史范传正作有《宣州记》,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编有《宣州图经》,南宋李兼辑有《宣城总集》,元代汪泽民、张师愚等辑有《宛陵群英集》等,可是这些书大多未能完整地流传下来,只有部分篇章收录在明代大型类书如《永乐大典》《诗渊》中。明代中晚期,梅守德辑有《宣风集》、梅鼎祚编有《宣乘翼》,可惜也都未能流传后世。明清之际梅鼎祚、施闰章等虽辑有《宛雅》三编,但有诗无文,其文献价值不免有所减损。因此今存《宣城右集》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宣城右集》的编刻及流传1《宣城右集》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宣城地方诗文总集。该书为明代宣城人汤宾尹所编纂。汤宾尹(1569—1628),字嘉宾,号睡庵,又号霍林,明代宣城县洪林镇汤村人。万历二十二年(1594)汤宾尹中举,次年会试第一(会元),廷对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凡内外制书诏令多出其手,号称得体,神宗每加奖赏”。万历三十四年(1606)汤宾尹任右春坊右中允,三十七年(1609)进左春坊左谕德,再迁太子庶子,三十八年(1610)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不久因“庚戌科场案”被罢职,从此未再出仕。汤宾尹在科举中式当年就开始了编书、校书、评书生涯,时间长达30年。他以其榜眼和国子监祭酒的身份与天下书商往来密切,无论是在官场还是退居林下,他一生都与出版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经他审定或评注的书籍,不论是科举工具书还是市井小说,如《睡庵汤嘉宾先生评选历科乡会墨卷》《汤太史拟授科场题旨天香阁说》《通俗三国志传》等,均受到士子和民间的追捧,成为当时流行的畅销书。《宣城右集》的编纂在汤宾尹的诗文集中均不见记载。根据现存《宣城右集》中的文字,可知该书全名《宣城县志右纂》,简称《宣城右集》。全书共二十八卷,其中卷一至卷二十为文,卷二十一至卷二十八为诗。全书按作者时代编排,收录自三国时期至明代与宣城有关的文章315篇,诗歌709首。《宣城右集》于天启六年(1626)刊刻成书,这一年,汤宾尹已经57岁,距其离世只有两年,可以说这是汤宾尹留给家乡的最后的心血之作。

《宣城右集》目前国内仅清华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生命科学图书馆以及台湾“中央研究院”有藏。浙江大学图书馆馆藏本,原为清初藏书家、商丘人宋筠所收藏,刻有“雪苑宋氏兰挥藏书记”钤印。其收藏的来源可能是得自其父宋荦,宋荦官至江宁巡抚、吏部尚书,与宣城士人施闰章、梅清、梅庚均交往甚密。到了清晚期,宋家败落,该书辗转流入宁国府南陵县人徐乃昌手中。徐乃昌当时收藏有两套《宣城右集》,得自宋氏的这一套已非全璧,徐氏乃请抄手据另一套全本将之补齐,并在其上加盖“南陵徐乃昌审定善本”和“积学斋徐乃昌藏书” 钤印。徐乃昌去世后,积学斋藏书被其后人斥卖一空,其配补本《宣城右集》终为浙江大学图书馆收藏。由于《宣城右集》存世极少,因此绝大多数宣城的文史爱好者只能闻其名,而不能见其书,也就更谈不上对此书的研究利用,这就完全埋没了此书对研究宣城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价值,也违背了汤宾尹先生当年编纂此书的初衷。且《宣城右集》已经刊行三百多年,入清后未见重刊,现存本均为明末原刊本,因年代久远,风化现象较为严重,很多页面文字几乎完全脱落。有鉴于此,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会组织部分会员,于2016年将《宣城右集》重新点校出版,算是一次抢救性地发掘整理,意义重大。需要提及的是,汤宾尹还编有一部《宣城县志左纂》,我们今天虽不能看到该书,但根据《宣城右集》中的相关叙述,我们可以推知《宣城左纂》的内容,主要是记叙宣城名人传记、逸闻佚事、物产掌故等等。汤氏编纂这两部书的目的,大概是想为日后编纂《宣城县志》收集原始文献资料。因宣城为宁国府治所,此前只有府志,县志从未单独修纂过。可惜汤宾尹生前未能等到《宣城县志》的编纂及刊刻,直到40多年后的清顺治年间才由知县王同春组织编纂《宣城县志》十卷成书。请《宣城右集》的文献价值2《宣城右集》的资料来源,除参考已有嘉靖、万历《宁国府志》外,主要采录了当时能查找到的各种诗文别集、总集和原始碑刻。许多文章与后来地方志中收录的文章相比,有较大的差异,《宣城右集》较大程度地保存了原貌。有的文章出自碑刻,今碑无存,其文字仅赖是书得以流传。现将《宣城右集》中的稀见文献资料列表如下。文卷数作者朝代文题备注卷二崔成甫唐朝文殊普贤二菩萨功德记卷三崔龟从唐宣州福田寺藏经院记南宋陈思《宝刻丛编》卷十五存目,题作“唐福田寺经藏院记”卷四罗  泰唐熊绎城记卷五裴  休新奏条流敕卷六徐  善杨吴吴宣州新兴寺崇福院五百罗汉碑尉迟枢南唐唐宣城都督府新安禅院记仅万历《宁国府志》卷十三有录,题作“新安禅院记”杨  缄北宋宣州水阳镇重修张侯庙记汪  白宣州重修绮霞阁记江嗣宗昭亭庙碑原籀堂记卷七田  曾北宋书《牙城公宇记》后序袁  抗重修广惠王庙记梅尧臣广教寺新建御书阁记广教寺观音殿记宋  任诗碑后序夏希道宣州重修永安院记府、县志均有目无文徐  徽送潜甫序卷九陶节夫北宋敬亭山广惠王庙记孙  锡宣州谢上表仅万历《宁国府志》卷十三有录,题作“上任谢表”昭亭山祈雨文谢雨文李  常文鉴师诗集序郭祥正宣州大善寺重建佛殿记仅万历《宁国府志》卷十三有录章国光许真君祠堂记《全宋文》卷一五八一仅录其《真符观桓简公庙记》一文宣州符里镇重修普慈院记张商英文鉴师诗集后序沈  括宣州监务到任谢倅启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沈括全集》仍未收录宣州谢运判启卷十李  琮北宋宋故奉议郎施君墓志铭仅见嘉庆《宁国府志》卷二十有录,然多残缺。《右集》为全璧汪  藻谢罢符宝郎通判宣州表宋魏齐贤辑《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六题为“谢谪定州通判表”通判宣州谢宰相启《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四十题作“叙复谢太师启”宣州到任谢宰相启《汉滨集》卷十三、《全宋文》卷四三六七均系为王之望作,《右集》可证其误沈诲(晦)宣州到任谢吕相启康  某宣州覃童子序罗  竦绍堂记府、县志均有目无文吕广问南宋重修绍堂记何可道天庆观复初阁记护城三圣真君祠记卷十一周紫芝南宋移建宣城县记不存《太仓稊米集》侍其鈜昭亭祈祷感应记程宏远宣州城守军器记卷十二杜  范南宋书理宗皇帝敕后仅万历《宁国府志》卷一有录劝学文王  遂韩文公祠堂记劝学文仅万历府志卷十四有录续劝学文卷十三胡   濙明朝敬亭神庙记杨  复宁国府学岁贡题名记王  英重修济川桥记其文集《泉坡集》已佚,仅府、县志有录,鞠腾霄重建佑圣阁记卷十四黄宗载明朝府学科举题名记其文集《损斋文集》已佚周  叙重建宣城儒学记无文集存世刘  宣宁国府儒学重修记其文集《冲澹集》已佚徐  琼重建宣城县厅记其文集《东谷文集》已佚涂  观庙祀乐器记无文集存世叶  亨宣城县儒学科贡题名记无文集存世,仅存《宣城县志》范  吉宁国府儒学重修记其文集《柏轩集》已佚吴道宏宣城县儒学重建棂星门记无文集存世李  杰宁国府重修儒学记其文集《雪樵集》、《石城山房稿》均佚刘  淮二烈清风祠记无文集存世卷十五张  岩明朝膳堂记无文集存世,仅嘉靖《宁国府志》卷四有录贡  钦《理官集》序今四库本《南湖集》无此序雷  礼宁国府题名记不存今《镡墟堂摘稿》,仅万历《宁国府志》卷十三有录梅  鹗韩公别业记其文集《凫山集》已佚,仅万历《宁国府志》卷十三有录上刘少卿论养马书仅万历《宁国府志》、《旌德县志》有录焦  煜郡侯及公祠记其文集《鼓缶集》已佚毛  恺新建名宦祠记其文集《毛介川集》入清时已散佚卷十六蔡润宗明朝京山堂庵田记未有文集传世,仅见于《宣城县志》张  鏊重修宣城县儒学记其文集《迁莺馆集》久佚张克家宣城县儒学重建敬一亭启圣名宦祠记无文集传世卷十七汪尚宁明朝宣城县重建厅事记其文集《周潭集》久佚,仅见府、县志著录重修宁国府城碑余有丁宁国府重修儒学记不存《余文敏公文集》董传策宁国府新建惠济桥记不存《采薇集》、《幽贞集》等诸文集卷十八陈  俊明朝重修二烈清风祠记无文集传世重修政通桥记仅万历《宁国府志》卷十三有录贡安国义仓记其文集《学觉窥班集》已佚,仅万历《宁国府志》卷十三有录惠廉亭记卷十九沈懋学重建政通桥记不存《郊居遗稿》,府、县志均未著录殷登瀛明朝新建明伦堂尊经阁记无文集传世,仅存县志徐元太重建双溪李公桥碑记无文集传世,仅存府、县志高维岳敬亭山记其文集《远霁集》、《翠云亭集》均佚,仅存府、县志卷二十萧良誉明朝重建府城隍庙碑记未见文集传世,仅见嘉庆《宁国府志》卷二十二重建宁国府学记与徐尚书书《周少隐先生存集》叙卷二十三汤  悦南唐奉和送邓王牧宣城诗序《全唐诗》卷七五六有诗无序卷二十八高维岳明朝稽亭仙人岩记今县志有诗无记三天洞记其文集《翠云亭集》久佚诗卷数作者朝代诗题备注卷二十一李  白唐朝题宣州昭亭庙卷二十二韩   翃赴宣州过采石江有怀皇甫冉送张晋陵除宣州司马刘禹锡行至宣州呈使院诸公王  凝宣州送司空侍御归台卷二十三郑  薰宣城郡斋读谢集因题二十韵另,《雪斋开讲》一首与《全唐诗》卷五四七多有异文,可资校勘朱  湾同李宣城宿妙觉寺司空图次韵宣城府主尚书见赠题宣州昭亭庙送宋校书赴宣州幕吴  黔送朱员外归宣城《全唐诗》卷八八七收此诗,失题徐  锴南唐奉和送邓王牧宣城《全唐文》卷八八八仅存诗序,无诗卷二十三叶清臣北宋昭亭山据叶清臣《宣城留题诗自序》,其天禧五年随其父叶参通判宣州,咏宣城名胜诗凡三十首;景祐三年叶清臣又知宣州,所作诗当更多。今仅得十五首,所缺尚夥。陵阳山致次麻姑山马上口占宛溪将发宛陵车溪暴涨戏成口号呈张同年经姑溪入宣城作苏为昭亭山吴处厚《青箱杂记》记苏为“在宣城亦有诗十首,皆以宣城为目”,其他诗尚不计。今仅得六首宛溪化城圩泛宛溪至敬亭江嗣宗春日宴昭亭山石  愗泛宣城溪其文集《橘林集》久佚卷二十四姚  辟北宋游山门三天诸山历来此诗题皆作“游山门呈知府大卿”,当误曾   布宣城县宇假山《永乐大典》、府县志均有目无诗李   磻和陈彦远登昭亭吴元用舟泊句溪怀韩仲和、石鲁瞻府县志题作“泊句溪怀仲和”,均有目无诗常  同望昭亭山顶有积雪,戏成一绝泊庙步三绝章  佚游文脊山仅《宁国县志》有录卷二十五沈  括北宋宣州病中望山《沈括诗词辑存》、2011年版《沈括全集》均未录答明秀才见招游三天洞卢  革双溪阁张  贲新林浦怀谢宣城张贲,一作张贵,宣城人。南宋初,亦有张贲,字元明,青阳人,任宣州司理参军。北埼湖清弋江田舍水阳闲望周邦彦水阳聚其文集《清真居士集》已佚,今有辑本程  昭题叠嶂楼仅《二楼小志》、《宣城县志》著录陈天麟南宋柳下其文集《樱宁居士集》久佚,田间延寿寺卷二十六林宗放南宋陪郡守游西园五首《诗渊·地理门》目录有“陪郡守游西园五首”,然有目无诗。《宛陵群英集》、《宛雅初编》仅存一首吴  潜僦屋《宛陵群英集》卷五失题,《诗渊·宫室门》系为潘铸作汪  鑫元朝次戴剡源廉芗林宪使游三天洞韵四首今府县仅存一首,题作“三天洞”萨仲南题城南耕隐不存《雁门集》虞  集万松庵和贡仁甫不载《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仅府志有录贡师臣游万松庵四十韵卷二十七宋  濂明朝蓼莪堂词为宣州闵百户题二首不存宋濂各诗文集杨  真(贞)舟过敬亭山下其文集《斗山集》当未刊刻过寒亭东墅鹤溪过予斗山书屋题壁开元寺贡  钦春夜有怀杨老痴其文集《湖亭集》今佚游柏山寺次王郡侯韵罗洪先寄和朱东源太守文昌台成韵不存《念庵集》送贡玄略游学还宣城送贡受轩邑博还宣城省侍王  寅登佑圣阁望叠嶂楼忆张别驾不存《十岳山人诗集》,仅《二楼小志》有录贡安国松隐斋居二首其文集《学觉窥班集》久佚沈  仕忆宛陵旧游不存《沈青门诗集》梅守箕归路纪怀六首不存《居诸集》、《居诸二集》释法通景德寺礼塔南京栖霞寺僧,未有文集行世雨后同源公秀公辈宿泽公对亭释洪恩乙巳初夏过宣城景德寺对亭庵时梅禹金汪原博汪荣期诸居士见过为竟日之坐纪事四首南京栖霞寺僧,不存《雪浪集》《雪浪续集》卷二十八高维岳明朝敬亭独酌有序其文集《远霁诗草》、《翠云亭集》均佚稽亭飞仙曲有引敬亭山斋咏怀有引原有十九首,《右集》仅选九首秋日与社中诸子集敬亭九日远霁山斋得萧郡公贻诗赋答(有引)四首,《候潭高氏宗谱》卷十七仅存二首稽亭接司寇王元美先生书寄答韩  敬奉题南陔山房四首(有序)无文集传世,仅《明诗综》卷六十五存一首,无序丘羲民开元阁赠圭公南京刻工,无文集传世秋日饮柏山景梅亭得“斜”字经广教废寺上表所列,共有89篇文章、109首诗歌,几乎从未见于他书著录,且多为未能流传之唐宋诗文,数量如此之大,其文献价值可想而知。如,唐崔成甫的《文殊普贤二菩萨功德记》碑,万历元年(1573)出土于宣城东门王姓家菜园中,其碑文为《全唐文》《全唐文补编》等总集所未收,对研究崔成甫其人及其与李白的交往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详情请参见拙文《“崔侍御”即崔成甫说补证》,载《宣城历史文化研究》2014年第4期)。

再如,《宛陵郡志备要》载有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为两首,除大家所熟悉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外,尚有“合沓牵数峰,奔来镇平楚。中间最高顶,仿佛接天语”一首,未注明出处。后来的《宁国府志》《全唐诗拾遗》均据《宛陵郡志备要》复录。但据《宣城右集》卷二十一,原来所谓的《独坐敬亭山》其二,其实只是李白《题宣州昭亭庙》中的四句,为后人所截取独立出来,以讹传讹,最终变成了第二首《独坐敬亭山》。《题宣州昭亭庙》全诗如下:郡国北十里,下有灵仙府。合沓牵数峰,奔来镇平楚。中心最高顶,仿佛接天语[2]。左瞰东海滨,右望西江渚。祠堂栖神异,琼席罗香醑。日暮腾远烟,闲话落庭庑。《宣城右集》刊载的这首李白佚诗,不仅为考察李白在宣城的行踪提供了罕见的史料,而且也厘正了自《宛陵郡志备要》以来,关于李白作有两首《独作敬亭山》诗的讹误,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再如,《宣城右集》还录有裴休的《新奏条流敕》,梅尧臣的《广教寺新建御书阁记》《广教寺观音殿记》等等,均为《全唐文》《宛陵集》《全宋文》所未收,可为补缺。唐至明代,很多宣城文人没有文集存世,其诗文亦赖是书得以保存,使我们能更加清晰地考见唐朝以来宣城的文学创作队伍及其创作成果。《宣城右集》的版本价值3《宣城右集》还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该书所收部分诗文虽为今《宁国府志》《宣城县志》所录,但这些诗文入志时,为志书体例、篇幅所限,或割裂,或删削,或窜改,多已面目全非,而《宣城右集》基本保存了其原始状态,可作我们修校府、县志特别是《艺文志》的底本。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下面列举数例。如汪尚宁《宣城县厅记》,万历《宁国府志》卷十三、光绪《宣城县志》卷二十九都录有此文,有句作:“时惟少参古林沈君、黄山焦君、州守古坛吴君、郡判一川陆君、令尹玉峰刘君、春元峄阳梅君暨诸人士各有叙述,以称盛迹。”而《宣城右集》卷十七作:“时惟少参古林沈君及两山孙君自建宁任以制忧不与在坐,少参黄山焦君、州守古坛吴君、郡判一川陆君、西涧万君,令尹玉峰刘君、而少尹鹤田金君、笔峰沈君、春元峄阳梅君辈继至,各有叙述。”两相对比可知,府县志删节此文,不仅减少了许多重要历史信息(如删去“两山孙君”,使我们无从知晓孙濬曾在嘉靖四十年以泉州府推官摄任福建建宁知县、丁忧回籍这一为宦经历),而且大有谬误,沈宠因在外地为官原本不与此会,被删改后反而变成人在宣城了。

再如,周紫芝《憩高公惠连墓下有感》,今四库本《太仓稊米集》卷七题作《高公墓并引》:高公古遗直,三年立螭头。载笔有公言,高论肃冕旒。少年取巍科,妙学穷九流。晚窥青囊书,穴地生公侯。当时千载人,继出欧与刘。如何百年后,零落归山邱?墓门梗荒棘,长松泣高秋。佳城定天与,政自非人谋。我来倚墓木,伴客聊遨游。斗酒与只鸡,谁为桥公羞?此诗中的后四句“我来倚墓木,伴客聊遨游。斗酒与只鸡,谁为桥公羞”,为历修府、县志所无,《宣城右集》卷二十五采录周紫芝此诗,亦无后四句。细心的读者读至诗末,不免纳闷,“斗酒与只鸡,谁为桥公羞”明显用曹操《祀故太尉桥玄文》:“又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乎”之典,曹操乃桥玄故友,而周紫芝乃高惠连后人,用此“斗酒只鸡”的典故明显不妥。我们都知道,四库本《太仓稊米集》是据《永乐大典》辑录而成,可见此四句当是四库编者在编辑过程中,不慎将它诗误羼入周紫芝此诗中。《宣城右集》编纂在《四库全书》之前,所据版本自然可信。因此我们可据《宣城右集》佐证四库本《太仓稊米集》版本之讹。又如,梅询《昭亭庙记并铭》,其中有一句历修府、县志均作“崩危之败址,成博敞之新规”,梅询此文乃是骈文,上句明显缺一字。而《宣城右集》正作“扶崩危之败址,成博敞之新规”,恰好可为府、县志补缺。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作者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