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阴为地
积阴为地:
此篇言
天地水火。
四时五行。
寒热气味。
合人之脏腑形身。
清浊气血。
表里上下。
成象成形者。
莫不合乎
阴阳之道。
致于
诊脉察色。
治疗针砭。
亦皆取法于阴阳。
故曰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道者。
阴阳之理也。
太极
静而生阴。
动而生阳。
天生于动。
地生于静。
故阴阳为
天地之道。)
万物之纲纪。
(总之曰纲。
周之曰纪。
万物得是阴阳。
统之为纲。
散之为纪。)
变化之父母。
(天元纪大论曰。
物生谓之化。
物极谓之变。
易曰。
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变化见矣。
朱子曰。
变者化之渐。
化者变之成。
阴可变为阳。
阳可化为阴。
变化之道。
由阴阳之所生。
故谓之父母。
王子方曰。
干为父。坤为母。
刚主化。柔主变。)
生杀之本始。
(天以阳生阴长。
地以阳杀阴藏。)
神明之府也。
(阴阳不测之谓神。
明者。
阴阳合而
灵显昭着也。
神化。
天之五气。
地之五行。
以生万物。
故为神明之府。)
治病必求于本。
(本者。
本于阴阳也。
人之
脏腑气血。
表里上下。
皆
本乎阴阳。而外淫之风寒暑湿。
四时五行。亦总属阴阳之二气。
致于
治病之气味。
用针之左右。
诊别色脉。引越高下。
皆不出乎,阴阳之理。
故曰治病,必求其本。
谓求其病之本于
阳邪本于阴邪也。
求其病之在
阳分阴分
气分血分也。
审其
汤药之宜。
用气之升。
味之降。
温之补。
苦之泄也。
此篇论治道当取法乎阴阳。
故首提曰。治病必求于本。
后节曰治不法天之纪。
用地之理。则灾害并至。
天地者。阴阳之道也。)
故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积阳至高而为天。
积阴至浓而为地。
承上文而言。
治病者。当法天地阴阳之理。)
阴静阳躁。
(地之阴。主静而有常。
天之阳。主动而不息。)
阳生阴长。
阳杀阴藏。
(春夏者。
天之阴阳也。
故主阳生阴长。
秋冬者。
地之阴阳也。
故主阳杀阴藏。)
阳化气。
阴成形。
(天主生物。
地主成物。
故阳化万物之气。
而吾人之气。
由阳化之。
阴成万物之形。
而吾人之形。
由阴成之。)
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阴寒阳热。
乃阴阳之正气。
寒极生热。阴变为阳也。
热极生寒。阳变为阴也。
邵子曰。动之始则阳生。
动之极则阴生。
静之始则柔生。
静之极则刚生。
此周易老变而少不变之义。
故阴阳之理。极则变生。
人之病亦然。如热甚则发寒。
寒甚则反热。治病之道亦然。
如久服苦寒之味。
则反化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