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感染(痰热壅肺、清肃失权型肺痈)
中医起源于急救医学,自古因虫兽咬伤、跌仆损伤、金刃刀伤、食物中毒、难产婴夭等,渐而产生急救医学。中医急诊急救是中医治疗学的核心,广泛应用于临床,是中医生存的底线。数千年来拯救民众于危急病之中,确保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十九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中医急诊之学逐渐湮没而无人问津,似有趋向自生自灭之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医院校无中医急诊学课程,中医医院亦无急诊科和急诊医生,一是因为中医界尚未完全从民族虚无主义阴影中解脱出来,二是彼时尚缺乏急诊急救的中医师资力量。二十世纪末,中医界方醒悟中医尚有急诊急救之瑰宝,中医院校及医院相继开设中医急诊学和设立中医急诊科,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在甘肃名医李顺保先生的主持下,编撰了《古代中医急救医书全集》(学苑出版社,2011年)、《中医急诊临床实用手册》(学苑出版社,2014年)、《中医急危重难医案选注》(学苑出版社,2016年),三本中医急诊急救类医籍,希冀对中医急救医学的发展作出绵薄之贡献。
痰热壅肺、清肃失权型肺痈(肺部感染)
患者,男性,74岁,2002年11月14日初诊。因反复咳喘10年,加重伴发热1天入院。患者咳嗽,咯大量黄色粘稠痰,喘促不能平卧,发热汗出。查体:T 38.2℃,双肺闻及哮鸣,左下肺闻及中细湿鸣。血常规示:WBC12×109/L,N82%,L16%;胸片示:双肺纹理增多,左下肺散在斑片状阴影。西医诊为肺部感染;中医辨证属痰热壅肺、清肃失权。治以清热豁痰、平喘止咳,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10g,杏仁12g,桔梗12g,浙贝母15g,冬瓜仁30g,苇茎30g,银花藤30g,黄芩15g,蒲公英30g,野菊花15g,紫菀12g,款冬花15g,枇杷叶15g,甘草4g。3剂后咳喘明显减轻,痰易咯出,体温恢复正常,双肺干湿鸣减少,上方去冬瓜仁、苇茎,加知母15g,再进4剂后咳喘消失,双肺未闻及干湿鸣。继以六君子汤加减善后。
按:呼吸系统感染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若治疗上只偏重清热解毒止咳,而不重视化痰平喘,则可能致病情迁延不愈。“其高者,引而越之”,故用浙贝母、冬瓜仁、海浮石等化痰,阴伤者以麦冬、知母等润之,痰多者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千金苇茎汤等祛之,寒喘者用麻黄、细辛、干姜等温之,热喘者用麻黄、地龙等平之。本案证属痰热壅肺、清肃失权,故以炙麻黄宣肺平喘,辅以杏仁、桔梗宣降肺气,复其宣肃之职,以浙贝母、冬瓜仁、苇茎清化热痰,银花藤、黄芩、蒲公英、野菊花清热解毒,紫菀、款冬花、枇杷叶化痰止咳,甘草调和诸药。如此则肺热得清、痰热得化、咳喘得平。
(周小平.中医急症治验举隅[J].中国中医急症,2004,13(7):474~475.)
评:本方用麻黄为君,取其能宣肺而泄邪热,是“火郁发之”之义。但其性温,故配伍辛甘大寒之石膏为臣药,而且用量倍于麻黄,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肺气肃降有权,喘急可平,是相制为用。杏仁降肺气,用为佐药,助麻黄、石膏清肺平喘。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所以是佐使药。综观药虽四味,配伍严谨,用量亦经斟酌,尤其治肺热而用麻黄配石膏,是深得配伍变通灵活之妙,所以清泄肺热,疗效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