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者宜参看丹经 古代医药养生学和道教的关系

古代医药养生学对道教的影响

早在道教产生之前,中医学就把导引、吐纳等养生内容作为重要的医疗保健方法。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大量论述饮食起居、调摄精神方法的篇章,如在《黄帝内经·素问》中论述了上古时期的人因“恬淡虚无”、“积精全神”,善于从身、心两方面养生,因此,疾病很少,能“终其天年”,乃至“寿敝天地,无有终时”,被称为“真人”。这些道家思想都被道教吸收和发展,作为道教修炼养生的常用方法和基本思想。中医学中关于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等学说,以及对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观念的运用,也都基本上被道教所承袭和借鉴,作为道教炼养中基本理论,渗透到导引、存思、服气及内丹术中。甚至在道教形成之后,把《黄帝内经》、《难经》等一些中医经典著作,奉为道教典籍,并在后世被收入《道藏》中。可见,中医学是道教医药养生学的重要来源之一。

道教在形成过程中,也直接吸收了古代养生学的大量内容,如《庄子》中就有关于导引、吐纳、辟谷等早期养生法的记载,《楚辞》中也有服气法的记载,这些行气、吐纳、辟谷、服气等方法,都被道教修炼养生所吸收,成为积精累气的重要方法。

道教中的房中术也来自于古代房中养生学,在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医书中,就有房中术古籍。《汉书·艺文志》收录了房中八家,186卷,其中说“房中者性情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人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从这段文字说明中可以看出,古人研究房中术的原意在于节欲养生。而道教将房中术作为修道的辅助手段,又发展出一套采阴补阳的御女术,为正统人士所讥评。

道教吸收了具体的医学理论,并加以推演和神秘化。如《内经》在论述心的重要性时,将心比喻为居于重要地位的、统领天下的君主,并认为以心为养生重点的原则,同样也适用于治国。《太平经》在论述帝王的重要性时,就借用《内经》的医学理论,来论证宗教的医国理论。由于“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会导致神志失常,行为失控;如果帝王愁苦,就会导致天下不安,出现祸乱。所以,贤者修道向善,即是要努力解除帝王的愁苦,这样,帝王无忧无事,就能天下太平。再如《太平经》中,在应用中医学脏腑知识讨论疾病的同时,还把它神秘化,认为五脏、头、腹、四肢等都有神居住,如果这些神游走在外而不返回就会出现各种疾病,要想让这些神不上天去诉人之过而返归原处,就必须斋戒,悬象静思,从而消除百病。

但是,由于宗教家行医治病的目的是为了传道播教,虽然在早期道教中,为了治疗疾病而直接吸收利用了很多医学知识,但其中更多的是画符念咒、复文辟邪、丹书吞字、悬象还神等能显示神灵法力的巫术内容。

道教对中医学的贡献

由于道教比其他宗教更重视维护生命,而且是以长生不老等现世利益为中心,因此,医学就成了道教内容中的最大门类,其中包括了辟谷、服饵、吐纳、胎息、导引、房中等项目。正如李约瑟先生所说:“在人类曾有关的经验中,道教是唯一本质上不反对科学的神秘主义体系,药学和医学的产生也与道教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道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化学、医药学等方面曾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有过一定的贡献。正如已故当代名中医任应秋先生所说:中医学虽然以人体为研究对象,但它不是孤立地研究人体,而是把人体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把人体放在自然界的整体运动和广阔的动态平衡之中来进行研究,因此,中医学并不单纯是关于人体的学问,它是综合了与人体有关的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实际上,在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物等每一部分理论中,处处渗透着古代人们对天文、历算、地理、气象、生物、物理、心理以及哲学的理解。

道教作为中国固有的传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而得名。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沿袭方仙道、黄老道某些观念和修持方法等而逐渐形成的。道教相信人经过一定的修炼可以改变人体的生理、心理功能,有可能达到长生不死,成为神仙。

由于道教中几乎全部继承了古代的神仙方术,而这些神仙方术几乎从一开始就与中医药学交织在一起,因此,道教在继承古代的神仙方术的同时,也继承了历史悠久的中医药学。在早期道教经典中,如《太平经》,就有《草木方诀》、《灸刺诀》等专篇,记载了大量有关养生、治病的劝诫和处方,也从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的角度论述了有关的医学理论,认为人的疾病与天地阴阳、四时五行、寒热燥湿等有关,并且与人的精神状态相联系。这些道教经典中包含的医药养生知识,也为后世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

因为道士志在健康长生,所以必然会涉及医学,而且在长期的修炼和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历代都有擅长医学的道士,其中最著名的学者有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他们在医学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把道教修炼中的成果直接应用于医学。著名道士陶弘景,就把炼丹药物应用于医疗,例如用水银软膏治疗疥疮恶疱,用水银制剂治疗大腹水肿等,在客观上发展了中医外科学。即使在近代,仍然有一些道教学者和道医对医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关于他们的具体事迹,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具体论述。

唐代以后,道教中的修炼养生学仍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道教内丹修炼术的形成和完善,虽然是以追求长生不死为目的,但在客观上为中医学的气功、养生、保健等方面开辟了新的道路,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其中的很多内容也被医学界所吸收,对中医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而相比之下,中医的气功养生学却裹足不前,在中医书中论及养生学时,大都引述道教的有关内容。在明代以后,道教内丹术开始在社会流传,被社会上不少人士作为保健养生方法,在中医学著作中也吸收和引用道教内丹说,并建议“学医者宜参看丹经”。当然,这些中医专家引用和阐述道教中的内丹术等修炼方法,只是把它作为却病健身的养生手段,而不是像道教中那样用来追求长生不死、修真成仙。

(0)

相关推荐

  • >>论道家养生长寿之道

    中国道家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在距今2000多年以前中国的<黄帝内经>和<道德经>就全面的讲明了长寿之道. 中华的养生文化十分博大,一时也不能全面阐述说明,所以我就仅从武术养生.气 ...

  • 专科生想学医,可报考的4所医药专科院校,全国排名靠前,实力不错

    大家应该都知道,想要学医的话,医学类专业和医科大学的录取分普遍都很高,甚至很多综合类院校的医学院校的录取分都不低,正因为如此,专科生想要学医的话大多比较纠结,担心专科学历毕业后就业找不到工作.但实际上 ...

  • 在昆明宜良,吴孟超院士点燃学医报国梦

    深切 缅怀 5月22日13时02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吴孟超,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 巨星陨落,举国同悲.但鲜有人知道,青年吴 ...

  • 这位古代医家三十岁才开始学医,还使自己的病人也成为了医生!

    古代读书人总是以读书入仕作为正途,可是古代的科举考试与今天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相比,其考试难度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退而求其次"不为良相必为良医",所以又有了"上医治国,中 ...

  • 她自幼父母双亡,在得知身世后发奋学医,终成古代四大女名医之首

    在距今两千多年的西汉时期,有这样的一位女性,她虽然身为女子,受古代封建社会的众多束缚,但她却打破成规,从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女"成长为西汉王朝汉武帝时期的女御医,她的存在也为中国古代 ...

  • 20年前学医时,师父私下告诉我了一个对牙...

    20年前学医时,师父私下告诉我了一个对牙齿问题很灵的方子,并且专门叮嘱,只可用药,不可外传! 民间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牙齿有问题的人应该会感同身受.师父给我 ...

  • 十八岁的学医日记:藏医学下的桂枝加龙牡汤

    2018.08.02   晴转阵雨   星期四 师说:"学贵沉潜,非浅尝者能涉猎:功夫贵静定,非浮躁者能修成." 师为我们分享了一个故事.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黄霑,许多富有豪情的经典 ...

  • 一起学经方之:枳实芍药散古代的止痛解痉剤...

    一起学经方之:枳实芍药散 古代的止痛解痉剤,适用于以腹痛腹胀为特征的疾病. [用方指征]胸闷腹满,不得安卧 [方剂组成]枳实,白芍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 取汤液30 ...

  • 张锡纯自创新方的组方规律,学医必看!

    张锡纯(1860-1933年)是近代医学史上著名的中医学家,与当时的慈溪张生甫,嘉定张山雷合称为名医三张.他博览群书,精研医理,注重实践,讲究疗效,治学既重视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又能对西方医学深入钻 ...

  • 何复东一、潜移默化,立志学医

    第一章 医家传略 一.潜移默化,立志学医 我太祖是清末秀才,一生专事教学.教学之余又以业医济众.祖父随侍,亲观亲历,学习了一些诊病治病的方法.方药,但感觉治病责任大,故不愿传承父业,仅以此作为家人自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