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岩“射墨成书”,是在戏弄大众吗?

🔥书艺咀华咀嚼书法艺术之英华!

邵岩在进行“射墨”表演

最近,当代书家邵岩用注射器表演的一段“射墨”式书写视频,在朋友圈火了。之后,各路有才的网友纷纷模仿,剪辑出一段更“有看头”的视频。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注意,正在吃东西的书友千万别看,以免喷饭!):

书艺君很早就认识邵岩,那时他还不这样写字。我们来看看他过去所写的小楷:

这字显然是下了很大功夫的,用笔老辣,结体不甘平庸,比如“天涯共此时”的“共”字,下面两点写得像大劈叉,也是没谁了。但他得了一场病之后,书风就完全不一样了。按他自述,10年前,他患了一场大病,心脏植入8个支架,这期间,他对打针用的“注射器”产生了兴趣。手术之后,他去美国各大博物馆“取经”,得到启示,开始试着用针管搞书法创作。我们看他今天的作品,再看他过去的作品,会不由得感慨:明明是女神一枚、可以靠脸吃饭,却非要整成女神经、看得让人辣眼睛。

女神不甘寂寞整成女神经

正如邵岩所说,他搞“射墨”创作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从10年前病愈之后就开始搞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视频也是他去年就录的,只是现在才“火”。对于这种创作方式的命名,也挺有意思,各大书法类微信公众号都称之为“射书”,而邵岩本人则认为称作“射墨”更合适。在这一点上,看似狂怪的邵岩还是颇清醒的。不要动不动就把某种书写方式冠以“书”的名头,像我们过去批判过的所谓“幻体书法”(作者也自称“幻书”),真是大言不惭。这次事件也说明一个问题:那些书法微信平台也实在不专业、不严谨。外行人乱说也就罢了,我们作为热爱书法、研习书法的书法人,应该对书法时刻保持一种强于常人的敏感性和理性。

那么,邵岩的“射墨成书”是怎么来的呢?

一种艺术创作方式的产生,必然有其理论基础作支撑。邵岩有传统的功底,同时又是出版过十几本专著的学者,去过美国许多博物馆,接受过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的洗礼,他必然有自己的一套书法艺术理论。他所谓的“现代书法”,说白了,就是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用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理论去理解和创作中国书法。这个话不容易明白,因为很多人并不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理论,加之什么现代派、后现代派、解构主义,纷繁复杂,你得读读萨特、海德格尔、德里达、福柯、哈贝马斯等西方哲学家的书才能明白。但无论如何,这种创作方式的产生,首先都基于一种认识,那就是,书法的本体是“形式”,换句话说,书法是形式美的艺术,也就是说,书法可以脱离文学内容而独立存在这种观点并不新鲜,前书协主席沈鹏很早就写文章论述过,书艺咀华也发过一篇文章《一个哲学问题:书法的本体究竟是啥?》,专门探讨过这一问题,感兴趣的书友可以翻翻。

正因为有“书法是形式美的艺术”作理论支撑,所以,那些现代派的书法家只要关注书法的形式、在形式上做文章就可以了,至于传统书写那一套,自然也要彻底改变。这种理论究竟能不能站住脚呢?相信每个书法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邵岩不仅用针管创作,还用绳子

其实,书法发展到今天,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背景下,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态了,而古人那种“书斋里的书写”也早已失去存续的土壤、成为过去式了。今天,书法走出书斋,走向展厅,并且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理论上的解构,作为书法人,我们所面临的共同的最大问题,就是思考“今天的书法艺术究竟该如何定位?”“未来的书法艺术究竟往何处去?”

说实话,这个问题争论至今,仍然没有很好的答案。在现代艺术理论熏陶的艺术家眼中,书法已成为单纯的形式艺术、视觉艺术了,但这是否意味着与传统书法艺术的割裂呢?王镛之青睐“民间书法”,沃兴华之专注“形式构成”,王冬龄、邵岩等的“现代书法”“后现代书法”,曾翔的类似行为艺术的“吼书”,等等,无非都是在“纯形式艺术”形态下探索书法的创新。应该说,这些探索虽然在常人看来“离经叛道”,但自有其价值,为我们在书法艺术漫长的集体“迷茫期”提供了某种可能。

 本期推荐好书:

阅读更多👇

🔥当代书法正处于漫长的“迷茫期”

🔥研习书法,弄清定位很重要

🔥王冬龄的两幅书法作品

🔥王镛为什么取法“民间书法”?

想起中国有个成语,出自《论语》中孔夫子之口,叫“过犹不及”,意思是:一件事情做过了头,跟没有做到位一样,都是不合适的。面对时代变化、社会变迁,固守传统是“不及”,但把书法搞成纯形式艺术、甚至行为艺术也是“过”,过犹不及,两者都不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