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青岛的六大公园,你知道几个?

青岛历史上有过按照数字排序的六大公园,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以后,重新命名了青岛第一至第六等6座公园。随着岁月变迁以及岛城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她们当中有尚存的、有改建的、有消失的,有的或许老青岛人也不知道在哪。那些承载几代岛城人成长回忆的公园,如今除了中山公园(第一公园)、老舍公园(第六公园),以及面目全非的上海路工人体育场(第三公园)之外,其他均已消失,成为了城市历史发展中的一段记忆。
下面让我们随着史料及老照片,一起寻踪历史上青岛的六大公园。 
第一公园,百年樱花依旧灿烂
第一公园(中山公园)北靠太平山,西临汇泉湾,是青岛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德占青岛后便开始改良青岛土壤,并于1901年在太平山造林,1904年迁走会前村渔民,同时建植物试验场,引种各种植物,只要适合在青岛生长的,便推广种植,从日本引种两万株樱花,是国内唯一大面积栽培的纯种东洋樱花。后逐步形成公园,称“森林公园”,以树木葱茏、植物繁茂而得名。
德国人在中山公园种植樱花树

第一公园(中山公园)“樱花路”

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改名为“旭公园”。并扩大了樱花种植,逐步形成今天一条长660米的樱花路。公园春季逐渐成为游人观樱的主要场所,形成了青岛的樱花会,成为日占时期青岛重要的观光旅游活动之一。1915年,在植物试验场东北侧建“忠魂碑”,并修筑通往“忠魂碑”的游览路,在路两侧栽植百余株日本樱花,定名为“旭公园”。青岛人称其为“樱花公园”。同期,又在林地西南侧建起动物笼舍,养有熊、鹤、鸭等动物。 

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主权,改名为第一公园,增建动物园。开始进行规划建设,春季在公园西部造人工湖,建木曲桥和湖心亭,称“小西湖”。又在公园内修道路,辟花圃,铺草坪,建花坛,并建造小型喷水池1座。

1929年,青岛接收专员公署发布训令: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功绩,将本市的山东路改名为中山路,第一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以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怀念之情。这个时期,进一步扩大了中山公园的面积以及樱花大道,并开始举办樱花会。众多外地游客也来青岛赏樱。此后,樱花及观樱一直是中山公园的一大特色。

1936年, 青岛市首次评出代表青岛风光特色的“青岛十景”,其中东园花海即是中山公园内的樱花会盛景,中山公园的樱花成为青岛著名景观。

上世纪50年代,每年都有上百万人参加游园会,青岛中山公园与武汉珞伽山并列为国内两大赏樱之地。

上世纪80年代中山公园(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青岛樱花会已成为国内知名的春季旅游节会。每年无数的国内外游客来到中山公园参加这一盛会。

1974年,儿童嬉水群雕完工投入使用,这是青岛市第一座喷水池,第一座音乐喷泉。(源自臧杰·追寻李轲民)

1977年5月1日,旋转木马开始试运行,这也是岛城的第一个机械游乐设施。(大熊摄影)

中山公园里的喷水池群童雕像与小西湖、大转马、大滑梯、动物园等,都是承载了无数老青岛儿时的美好回忆。

这座有着一百余年历史的公园,承载着太多青岛人美好的回忆。作为青岛地标式风景点,她见证了青岛的历史变迁,也承载了无数岛城市民难忘的情怀记忆。

神秘的第二公园

据史料所载,第二公园开辟于日据时期(1914-1922),因近若鹤山(今贮水山),而命名为“若鹤公园”。1922年中国政府接收青岛主权后,将公园重新排列,命名为第二公园。

地图上的第二公园(王栋提供)

第二公园位于贮水山下、青岛山北,面临登州路,曾为德军军事用地。园内种植多种树木,绿树成荫,有小溪和亭子 ,配有铁架木质长条座椅,是专供德国侵略军操练后的休息场所。
老地图与现状电子地图的对比(王栋提供)
地图左侧,原为南北走向的登州路在泰山路路口折向东,与汤山路合围出一个三角形地块,这里被标识为“第二公园”。这座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已不复存在的公园,现为登州路体育场。

贮水山东南侧,就是已消失的第二公园(张建华摄)

刘少文在《青岛百吟》中称“第二公园界会泉东镇之间,近啤酒公司。地僻人稀,游者甚少,而园颇宽敞。有亭可望,有溪可濯。树木荫森,丘壑深邃。独坐终日,鸟噪山幽,竟忘归也”。可见在彼时,此园还是游人寥寥的野径通幽,花繁木深之处。

据史料记载,这里曾是青岛文人雅士结伴游赏和消夏纳凉的场所。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岛的文人墨客,如王统照、王亚平、老舍等人,常常在此谈诗论文。

可惜抗战爆发后,公园逐遭废弃,成为一处露天仓库。战后虽有计划进行修复扩建,但终因时局动荡,战事又起,最后无果而终。解放后,这里变成了一片居民区。如今第二公园已经消失,大体位置是在贮水山(今儿童公园)后山登州路中段医学院门前运动场的区域。
第三公园,她的旧影如此美丽

第三公园,位于今上海路、聊城路之间,现青岛工人文化宫所在地。

19世纪末德国侵占青岛时,第三公园一带叫大鲍岛东山,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在此依地势修建了公园,名叫新町公园,也叫“新市区公园”。

新町公园,即后来的青岛第三公园。图为该公园内景旧照。

新町公园是日本侵占青岛时期建造的最重要的两个公园之一,另一个是青岛神社境内的若鹤公园。

上世纪20年代的公园内景

1914年,日本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取代德国而侵占青岛。自此,日本侨民大量涌入,数量骤增,最高达24500人,相当于当时青岛市区人口的27%。为扩充日本在青岛的经济实力,日本驻青守备军司令部在胶州路以北,吴淞路以南,上海路以西,铁路以东建设新城区,这一带区域成为日本新移民聚集区。同时,日本当局在大鲍岛东山依其地势修建公园,园内栽花种树,还开挖池塘、建了一个人工湖,供日本侨民观赏游玩,名叫新町公园。园内设施非常齐全,湖塘、亭阁、小桥、曲径、回廊、石桌石凳、各色景观灯应有尽有。石阶小道非常多,另外,园内还种植了奇花异卉和高大的树木等。

公园内的秀美风光

公园园址傍山,绿坡植树,颇得自然佳趣。惟地点过于偏僻。日间游览,尚属相宜,若夜间,游人甚少。因此一般情侣,往往以此为幽会之所,青岛竹枝词中所谓'绿荫絮语后,露沾其漆皮鞋’者,即咏此也。”这是1933年《青岛指南》对第三公园的介绍。
1922年中国政府接收青岛后,将此公园命名为第三公园。

第三公园平面图

1934年,青岛工务局开始对公园进行大规模改造,市长沈鸿烈亲自主持。这次改造对公园进行全面的整修,而且还增建了运动场、足球场阶梯式看台和水池等。第三公园成了当时市北区,尤其是老城区文化、娱乐和体育比赛等活动的中心,是老青岛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1941年,日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的第三公园
1951年5月,市总会在青岛第三届工会代表会上提出成立青岛市工人文化宫(取代工人俱乐部),并经市委同意,将原胶澳盐务管理处和其礼堂改为工人剧场,第三公园重修改为工人体育场。

第三公园的足球场,曾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前期岛城的足球圣地。第三公园的灯光篮球场,是当时岛上惟一可以在夜晚进行篮球比赛的场地。那时青岛篮坛活跃,每晚都有赛事,周末的比赛更是吸引了大量观众。

第三公园的广场,上世纪五十年代荟萃了岛城众多的人文景观。每到节庆假日期间,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解放后,由于青岛市工人文化宫坐落此地,第三公园更加发挥了它的“体育文化中心”地位。历年的全市职工工人文艺汇演、大合唱、歌舞、话剧和小品比赛,基本都是在这里举行。除了这些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外,这里还经常举行全市性的大型集会和各种体育比赛等等。

第三公园现状

历经多次改造糟蹋的第三公园早已是面目全非了,今昔对比,当你再看到这些曾经的老照片,美丽的画面、热闹的场景,一声叹息,第三公园、令人怀念......
第四公园,最早消失的城市记忆
说起第四公园,或许很多老青岛人也不知道在哪,下面让我们对比新老照片,一起寻踪那个最早消失的老公园。 

德占青岛时期老照片,中山路与曲阜路口西北侧的公园景观。

根据《青岛市志·园林绿化志》记载,青岛第四公园建于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位于今中山路、曲阜路、河南路、肥城路之间街心,是一片比较方正的街心公园。根据历史资料考证,这一建设年代说法是不正确的。

德占青岛时期,中山路、河南路与肥城路交界,规划中的公园已清晰可见。

德占青岛时期,中山路、肥城路、河南路、曲阜路交界的“城市公园“,其形状也是颇为方正。

据江本砚《中国青岛市公园绿地的形成和转变》介绍,第四公园始建于德占时期的1901年,始称“城市公园”。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改称“深山公园”。

张晔《德占时期的青岛绿化》一文中也有过介绍“德占青岛后,德国人利用青岛的地形特点,在许多空地上营造公共绿地。这些公共绿地中,较大的就有弗里德利希大街(今中山路南段)以西、不莱梅大街(今肥城路)街角6050平方米大的“城市公园”。可见,第四公园的建设年代应该是始于德建青岛初期。

日占青岛时期,深山公园内景,图片源自《日本侵华图志》

这个公园最初的目的可能一部分也是为了培养幼苗而建,后来陆续增建,绿植逐年增加,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在被已更名为“深山公园”内还建了一个儿童游乐场,有凉亭、秋千等设施,逐步显示出都市公园的形态。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改称为青岛第四公园,园内也继续保持了增植的状态。据《胶澳志》记载,第四公园,面积6003㎡,1923年,种植花木仅86株。1924年,种植了246株,并建立了四个花卉苗圃。

上世纪三十年代登载在《青岛时报》上的青岛咖啡饭店广告,从中可见第四公园的知名度已是很高了。
从广告介绍可以看到,咖啡饭店的地址是在大舞台戏园(后来的红星电影院)隔壁,第四公园的对面,照片中可见公园一角绿植繁茂。

据刘少文的《青岛百吟》记载:“第四公园甚平衍,无奇花异卉,树仅百株,而在中山路侧,又近福禄寿电影院。马龙车水,遂为士女所恒游。灯火光深,绮罗香腻,近水楼台,固有幸不幸也。”这就是说,第四公园在当时,已成为岛城富商和摩登女郎经常光顾的地方。一些“芳闻艳事”也多出于此。所以刘筠又有诗曰:“衣香鬓影去匆匆,故意撩人立上风。疑是身经花坞里,魂消尽在不言中。

1941年青岛银行公会老照片,建于1934年,现今保存完好。

1929年,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后,为使中山路成为一条新的商业金融街道,1932年,青岛市政府决定将就位于中山路的青岛第四公园土地辟为商业开发区域,第四公园竞租后,金融界竞相抢购。青岛银行同业公会及中国银行、大陆银行、山左银行、中国实业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和金城银行等6家银行决定共同承租该地块,购地费用由6家银行分摊。不久,浙江兴业银行、青岛农工银行也随后迁入。当时青岛市有银行15家,其中8家集聚于此。

曾经的第四公园旧址

第四公园被占用后,于1933年在太平角一路东南沿海新辟公园,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抵补第四公园,后面积逐渐扩大,这就是如今的太平角公园。而当年繁华中山路上的第四公园也就此永远消失......
第五公园,随火车站改造而消失
重新命名的这六大公园中,火车站前广场的千叶公园改称为第五公园。

千叶公园

为纪念1914年日德青岛之战中参战并取得显著战绩的千叶联队,日占当局在青岛火车站前,辟建了以这支部队名字命名的千叶公园,即后来的青岛第五公园。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的千叶公园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的千叶公园

千叶公园在青岛火车站站前广场,利用德占青岛时期所规划建造的绿地所扩建而成,公园中心位置设立纪念碑一座,周围种植松树,充分体现了日本式的景观特征。

千叶公园

1928年日军航拍青岛火车站,照片左侧即为千叶公园

初建时无园林建筑,仅有少部分花木,围有石柱栏杆。后陆续增加植被,公园绿化面积逐渐增大,园内设有翘翘板、滑梯和部分长条木椅,供游客休憩。《胶澳志》记载,千叶公园,面积1000m2, 补植花木1178棵。

上世纪30年代第五公园周边建筑分布(迟守卫提供)

从上图可以看出,第五公园是由郯城路、广西路、泰安路和费县路四方形状合围而成的。园内四周遍植花木,设立了供旅客休息的椅子,公园在四围的中间各留有一个开口以供游人进出。

1941年,日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青岛火车站前的第五公园。

1958年青岛火车站前旧影,左侧是第五公园。

火车站广场前的公园旧影

上世纪90年代初的青岛火车站前,还是树木繁茂。
改造后的青岛火车站及站前广场
老青岛的六大公园中,第五公园的面积是最小的,严格来说,它还称不上是一处公园,不过它留给老青岛的印象还是很深的。1992年随着火车站大型改造的同时,车站花园也被彻底破坏了,曾经的第五公园也随之永远消失。
第六公园,“大花沟”的百年变迁
说起第六公园,老青岛基本都知道,至今还有很多人习惯的称呼她为“大花沟”或“第六公园”。“大花沟”与“大窑沟”一样,都是老青岛抹不掉的记忆,不过如今很多人已经不知道这个名字了。
这里因旧时遍植蔷薇花,春夏时节鲜花遍开,老百姓俗称之为“大花沟”,这个名字延续至今。

这里原来是观海山通往青岛湾的一条自然冲沟,北高南低。

据文史学者王栋先生介绍:“安徽路是一条被街心公园分为东西两幅的街道,是城市肇建初期充分利用地势筑路设景的典范。在德国租借时期,安徽路被命名为阿尔贝特大街。
青岛开埠前,安徽路所在的区域是一条季节性地表水经年冲积形成的沟壑。当时因填埋成本过高,所以在1899~1901年敷设道路的施工当中,将规划中的街道分为东西两条,在道路走向得以确定的同时,阿尔贝特大街两侧的土地被分割出售。按照德国总督府的规定,这一区域仅限于建造附带庭院的独立住宅”。

根据史料记载,1911年12月,总督府建设局提案,在这个坡上种树绿化,用建筑废弃物填筑沟壑,将冲沟进行平整后,遍植草木,1913年建成了这处面积为30000平米的大型绿地,命名为阿尔贝特公园。

日占青岛时期的大村町(安徽路)
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将“阿尔贝特大街”改称大村町阿尔贝特公园改称大村公园。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将大村町更名为安徽路,大村公园改称第六公园,公园内继续增值草木。
《胶澳志》载,第六公园“占地十二亩,为狭而长之谷,杂植花木,因坡为园,接收后增植花木三百余株”。

日本二次侵占青岛后,青岛的公园多被占用或破坏毁弃。第六公园也逐渐被填沟平地变为垃圾场,1945年抗战胜利后,补种悬铃木、银杏、青朴及花灌木,简易恢复成公园,山沟基本已经与路面齐平,青岛解放前曾一度荒芜。

1956年的安徽路公园

1958年的安徽路公园

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管理,将沟彻底填平,形成一个街心公园,调整个别植物品种,种植雪松及樱花、紫薇等花木树。建大型月季花坛,周边种植大叶黄杨篱。更新儿童活动区的秋千、滑梯、沙坑等,称安徽路游园。

文革时期,绿地遭到破坏。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大窑沟邮局的拆除,青岛的集邮爱好者和一些邮贩子自发形成了第六公园、第三公园两处民间市场。第三公园的收藏品市场规模较小,一直未成气候;而第六公园在当时则是比较繁华的,逐渐演变成为一个较大规模的收藏品交易集市。每到星期天,更是人山人海,接踵摩肩,在国内也是小有名气。直到现在,青岛的收藏爱好者还是很怀念那个年代的第六公园集市。
1990年,安徽路公园内的邮票交易市场。因为比较喜欢收藏,第三公园和第六公园是经常光顾的地方(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1998年,安徽路公园参加换房大集的市民在相互交换换房信息(王群摄影)

上世纪90年代初,房地产交易的人群又占据了半个公园,也叫换房大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又成为自发组成的农贸市场,摆摊卖菜,卖小百货和炸油条、卖小吃的占满整个公园内外和马路边缘。践踏绿地、乱倒污水,公园逐渐失控。后经市南区政府组织力量清理整顿,公园秩序陆续恢复。由于公园是开放式的,不收费,长年疏于管理,逐渐破败不堪,与现代化都市发展愈发不符。

1999年,市南区政府投资1000万元进行改造。为了改建后的公园能让市民感到焕然一新,公园的名字也开始征集,安徽路公园自此有了新的名字,老舍公园。

从“大花沟”到“第六公园”、“安徽路公园”再到今天的“老舍公园”,历经百年风雨的老公园见证了我们老青岛的历史变迁。从游乐园到自由市场,邮票钱币交易到换房大集......,那是承载许多年、许多人的城市记忆。而今,除了那些老树外,全部成为了历史过往。
老青岛曾经的六大公园,你还记得吗?

本组图文由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