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侠|我承认,我这个念头是胡思乱想
刚刚我发了一个宏愿:如果我有足够多的钱,比如几亿或几十亿,我一定要把今天仓促相遇的一本“石书”买下来,并为它专门修建一座公园,供人世代瞻仰。
宏愿刚刚发完,或者说,在刚刚发宏愿之前,我已经相当明确地知道我是在做“白日梦”,是胡思乱想,甚至是“思想罪”。因为那本“石书”,已经于1996年11月20日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早在1956年列入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这样的“省保”、“国保”产生据为己有的想法实在是胆大包天,一旦有人举报,甚至有可能遭行拘。可是啊可是,今天我千辛万苦找到它,见它被围在菜地与杂草间,被圈在铁栏内,被禁在玻璃罩中,实在可怜。我今天一波三折去拜访它,很像探监。网上早就有为这本“石书”打抱不平的言论,可见它处境恶劣远非十年八年。如此珍贵的东西白白寂寥在那里,冷落在那里,我和同发此叹的许多人一样,实在于心不忍。所以你举报我可以,但是你不能怪我产生非分之想。况且我也只是想想而已。一个想法,能有多大力量呢?更况且,万一真要卖给我,我也买不起,也不敢买。不打“哑谜”了。我说的这本“石书”,正式点儿的名称是“龙兴观道德经幢”或“易县道德经幢”。易县有清西陵,有荆轲塔,有紫荆关,我是知道的。但是我之前不知道易县有龙兴观道德经幢。此次易县之行前夕,做了一点功课,发现还有这样一件宝贝深藏“千年古县”之中。待“转塔游陵闯关”后,求当地朋友导游“道德经”,谁知竟然没有人知道此经幢的存在。多亏现在导航方便,朋友又极熟悉易县地理,我们终于拐来拐去拐到了那个亭子之前。
我简直不敢相信,亭子里玻璃罩罩着的那一柱模模糊糊的经幢,就是大名鼎鼎的国保级国宝。可是,十几米开外有一个歪斜破旧的水泥牌,上面刻着经幢成为“省保”的时间。
“国保”公告牌呢?说来真是扫兴:确是有这样一块石牌,但位置与字迹均不醒目;这还不算太扫兴,扫兴的是,牌上竟然没有列入“国保”的时间;这也不算最扫兴的,最扫兴的是,文物名称竟然也刻错了——牌上的文字竟然是“易县道德经幛” 。
“经幢”,错为“经幛”!
这真是叫人哭笑不得的事。据网上赵前先生的文章介绍,石刻经(我愿意称之为“石书”)始于汉代,按所刻内容主要有儒释道三种:儒家刻经最早,即东汉熹平四年(175)所刻熹平石经;佛家刻经最多,以房山云居寺石经最为有名;道家较少,且所刻最多者为《道德经》。约略统计,现存《老子》石刻版本有14种,其中以唐太宗时(626—649)虞世南校写者为最古,其次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易州龙兴观道德经幢。唐玄宗李隆基开元21年(733),曾亲注《道德经》,颁布全国,命各州县镌刻,供人诵读,开元26年(738)易县龙兴观道德经幢即在此背景下产生。该经幢是国内现存最完整、形体最大的道德经幢,是校释《老子》的重要实物资料,为历代金石界、书法界、宗教界所推崇。
另据网上资料:龙兴观是中国唐代著名道观,历经宋、元、明各代,现仅存遗址中的道德经幢。开元二十六年(738)十月,易州刺史兼高阳军使田仁琬奉敕于易州(今易县)城西开元观立道德经幢。金大定九年(1169)迁至城内南端的龙兴观。经幢通高6米,为八角柱体,由幢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除幢顶为青石屋顶,其余皆为汉白玉石。幢座为覆莲须弥座,上部为石雕仰莲,高0.25米,直径1.1米,座下有方形平台,为近代用毛石铺砌。八角柱体每面宽40到42厘米不等。幢身书有“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经”的字样,各面镌刻老子《道德经》。
人们多喜欢从书法角度欣赏此经幢,我则更看重它在中国书籍史与宗教经典传播史上的里程碑地位。
以下图片来自于网络。今天在现场已经拍不到这样的图片。